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分析2020年河南省济源市报告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事件原因,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病例调查;采集可疑剩余食品及患者呕吐物和粪便等样本,以传统方法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采用多重荧光PCR法对分离到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聚类分析。结果 调查病例79例,罹患率25.08%(79/315),临床表现以腹痛、恶心和腹泻为主;采集标本22份(食品样本10份,患者标本12份),从五香牛肉、大刀耳片和3份粪便共计5份样本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22.73%;分离菌株18株,经多重荧光PCR检测,均显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毒力基因阳性;所有菌株经PFGE分析显示同源性>85%。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判断该食源性疾病是因食用被EAEC污染的食品引起;多重荧光PCR法和PFGE分型技术可作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检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2.
痰为体内水液代谢异常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狭义之痰常见于肺脏病中,尤多见于咳嗽病中。张锡纯是近代中医大家,临证治痰重视调理肺、脾、肾三脏,兼顾其他,其辨证精道,用药准确大胆,治法多变,疗效显著。学习其治痰的经验,对于我们提高临床疗效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提供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像依据。 方法 选取颅脑部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150例和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按照病变程度分为A组(接近或接触组)、B组(轻度压迫组)、C组(重度压迫组)、D组(压迫变形且萎缩组),在工作站划分三叉神经脑池段和三叉神经痛病变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三叉神经脑池段不同年龄、部位和三叉神经痛患侧、健侧及不同病变程度的ADC值和FA值。 结果 35岁以下组、35~55岁组、55岁以上组的三叉神经脑池段,除距离脑干6 mm、9 mm处的ADC值外,其他ADC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脑池段距离脑干0、3、6、9 mm处,除6 mm、9 mm处的FA值外,其他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组与健侧组、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组与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A组、B组、C组、D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三叉神经脑池段的ADC值和FA值与年龄、部位及三叉神经痛的患侧受血管压迫程度等密切相关,DTI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4.
55.
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0例随机分为口服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中定期检测胆红素,了解胆红素下降情况,观察患儿黄疸消失时间,并比较疗效。结果:口服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高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值的天数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思密达和金双歧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日服思密达和金双歧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思密达和金双歧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提高早期诊疗水平。方法:对2002-01~2007-06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26例作一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大多无症状,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26例患儿全部阳性。有症状的临床表现以早产,皮疹,肝睥肿大为主,选用青霉素,重症联用菌必治治疗。治愈20例,好转3例,死亡2例,放弃1例。结论: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主要依据血清学检查,青霉素,重症联合菌必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分析该院NICU真菌性败血症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及早发现病情及控制病情提供依据,减少NICU病房死亡率及致残率。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5月住院期间证实为真菌性败血症的病例进行分析,评价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10例真菌性败血症均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6例,低出生体重儿4例,全部应用静脉营养及广谱抗生素,其中深静脉置管8例,最常见的感染菌种为白色念珠菌;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热、肤色苍白或发绀、呼吸暂停、腹胀、喂养不耐受、反应差、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不能以原发病解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明显降低或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RP增高,血小板减少;甚至为早期仅表现为血象升高。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真菌性败血症现以早产儿为主,加强置管后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做血培养、脑脊液及无菌组织液培养,及时用药,可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胎龄28~36w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记录每次胃残余量、喂奶量、临床症状及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出院时间。每日记录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营养及出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平均增加体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联合益生菌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明显优于单纯给予小剂量红霉素组,益生菌可明显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增加耐受奶量,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 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提供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像依据。 方法 选取颅脑部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150例和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按照病变程度分为A组(接近或接触组)、B组(轻度压迫组)、C组(重度压迫组)、D组(压迫变形且萎缩组),在工作站划分三叉神经脑池段和三叉神经痛病变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三叉神经脑池段不同年龄、部位和三叉神经痛患侧、健侧及不同病变程度的ADC值和FA值。 结果 35岁以下组、35~55岁组、55岁以上组的三叉神经脑池段,除距离脑干6 mm、9 mm处的ADC值外,其他ADC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脑池段距离脑干0、3、6、9 mm处,除6 mm、9 mm处的FA值外,其他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组与健侧组、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组与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A组、B组、C组、D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三叉神经脑池段的ADC值和FA值与年龄、部位及三叉神经痛的患侧受血管压迫程度等密切相关,DTI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