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49篇 |
免费 | 1258篇 |
国内免费 | 7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4篇 |
儿科学 | 199篇 |
妇产科学 | 103篇 |
基础医学 | 859篇 |
口腔科学 | 182篇 |
临床医学 | 2552篇 |
内科学 | 1938篇 |
皮肤病学 | 145篇 |
神经病学 | 508篇 |
特种医学 | 67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03篇 |
外科学 | 1409篇 |
综合类 | 5745篇 |
预防医学 | 2599篇 |
眼科学 | 166篇 |
药学 | 2375篇 |
65篇 | |
中国医学 | 2237篇 |
肿瘤学 | 5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6篇 |
2023年 | 443篇 |
2022年 | 532篇 |
2021年 | 692篇 |
2020年 | 602篇 |
2019年 | 486篇 |
2018年 | 485篇 |
2017年 | 329篇 |
2016年 | 385篇 |
2015年 | 368篇 |
2014年 | 1185篇 |
2013年 | 820篇 |
2012年 | 885篇 |
2011年 | 971篇 |
2010年 | 906篇 |
2009年 | 923篇 |
2008年 | 880篇 |
2007年 | 1062篇 |
2006年 | 936篇 |
2005年 | 951篇 |
2004年 | 997篇 |
2003年 | 869篇 |
2002年 | 556篇 |
2001年 | 912篇 |
2000年 | 901篇 |
1999年 | 699篇 |
1998年 | 461篇 |
1997年 | 389篇 |
1996年 | 408篇 |
1995年 | 377篇 |
1994年 | 284篇 |
1993年 | 237篇 |
1992年 | 220篇 |
1991年 | 182篇 |
1990年 | 152篇 |
1989年 | 172篇 |
1988年 | 94篇 |
1987年 | 116篇 |
1986年 | 72篇 |
1985年 | 74篇 |
1984年 | 61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50篇 |
1981年 | 38篇 |
1980年 | 25篇 |
1979年 | 12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7篇 |
1962年 | 6篇 |
1960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的效果及对疼痛程度、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3月就诊的高尿酸血症痛风15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片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比较2组疼痛情况、血尿酸(BUA)水平,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并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3、6个月,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1)。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3、6个月,2组BU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1)。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相似文献
92.
93.
跟骨解剖支持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设计跟骨解剖支持板并研究其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跟骨生物力学和骨折机理的探讨,设计了一种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新型跟骨解剖支持板,并应用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38例(46足).其中39足经过6个月以上随访(6~46个月,平均14.6个月).均行跟骨侧、轴位X线片和印横轴位、冠状位检查,按Sanders分型,其中Ⅱ型骨折10足,Ⅲ型骨折17足,Ⅳ型骨折12足.手术前后对Bohler角、Gissane's角、跟骨水平全长、丘部总高、轴长和体宽等多项指标进行比较,采用Mar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 术后4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腓肠皮神经损伤,1例腓骨长短肌腱滑脱,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术后功能评价显示:优21足,良15足,可3足,优良率达92.3%.结论 跟骨解剖支持板设计合理,结构性能良好,对其进行的多项生物力学测定表明该板可达到跟骨骨折固定的要求.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为治疗跟骨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4.
95.
刘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9):106-107
尖锐湿疣的主要治疗方式首选物理如激光、冷冻等,去除尖锐湿疣的病变疣体,后通过进一步的治疗彻底根除尖锐湿疣,其中疣体去除来说相对比较简单,而如何防止该病反复发作是治疗的关键,因此做好病发前的预防措施显得更为重要。笔者查阅相关数据资料就尖锐湿疣病症的致病机理与传播感染途径进行具体论述,并针对该病如何做好发病前预防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中使用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0月在廉江市人民医院接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72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手术治疗法,观察组应用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观察两组临床指标、膝关节功能及运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及运动功能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功能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复杂胫骨平面骨折手术治疗中使用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有助于优化患者的手术指标,提升膝关节功能及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7.
98.
病人,女,48岁,农民。两年前自觉左下肢麻木,尔后右下肢麻木。1年后,觉尿频尿急。近6个月来,下肢麻木向上肢发展,先左侧后右侧,四肢无力,走路不稳,渐至不能行走。小便困难,常有尿潴留。遂于3月18日入院,体检:两手大鱼际肌萎缩,感觉平面T4以下减退,左上肢肌力4°,右上肢肌力2°,两下肢肌力0°。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Queekenstedt试验(颈静脉征)示完全梗阻。脑脊液生化: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CT定位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RFA)联合GP(吉西他滨+顺铂)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晚期患者疾病控制率及血清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晚期NSCLC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予以GP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42例予以RFA+GP化疗方案治疗。2个化疗周期后,统计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CEA、CA125水平。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80.95%(34/42)较对照组59.53%(25/4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CEA、CA125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定位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联合G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可提高疾病控制率,并降低血清CEA、CA125水平。 相似文献
100.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最佳剂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人流镇痛的最佳剂量。【方法】300例自愿接受静脉麻醉下人工流产孕妇,随机分为3组。各组均先静脉注射1.2mg/kg的丙泊酚,随后静脉缓慢注射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A组0.8μg/kg、B组1.0μg/kg、C组1.2μg/kg)。监测SBF、DBP、ECG、HR、Rf及SpO2;按优、良、差3级进行麻醉效果评定。详细记录手术持续时间、术毕下床离院的时间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麻醉效果优良者B、C组明显多于A组。麻醉后2min时,SBP、DBP轻度下降、HR减慢,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有15例发生一过性呼吸暂停,SpO2降至92%~96%。3组手术持续时间、术毕下床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毕诉注射部位疼痛和下腹痛(宫缩痛)者,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1μg/kg瑞芬太尼联合1.2mg/kg的丙泊酚作人流镇痛,是较为合理的组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