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屎肠球菌3年间的耐药性变迁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屎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3年共分离出屎肠球菌904株,占临床总分离菌株的5.48%(904/16494)。屎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及多重耐药,且耐药性逐年上升,其中以糖肽类的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最为显著。万古霉素的不敏感率2005年为3.5%,2006年上升到3.8%,2007年已高达10.4%;替考拉宁的不敏感率从2005年的0快速上升至2006年的1.8%和2007年的6.0%。结论我院屎肠球菌检出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多重耐药屎肠球菌及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菌株不断出现,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2.
下肢创伤弧菌感染所致脓毒血症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为嗜盐性海生G-杆菌属,Roland在1970年首先报道由创伤弧菌感染引起小腿坏疽和内毒素性休克,美国、西班牙、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沿海城市相继有创伤弧菌感染的临床报告,然而在祖国大陆沿海关于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报道十分罕见。近几年来,我们报告过浙江温州地区陆续发生创伤弧菌脓毒血症引起死亡的病例。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是一种致命性的重要疾病。为此,我们对下肢创伤弧菌感染所致脓毒血症的早期临床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价VITEK-自动微生物鉴定仪(AMS)专用药敏卡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可靠性.方法同时用纸片扩散确证法和VITEK-AMS专用药敏卡GNS-506对临床分离的204株大肠埃希菌和70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HT5”H〗结果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为ESBLs阳性的97株大肠埃希菌和28株肺炎克雷伯菌,用VITEK-AMS检测分别检出ESBLs阳性株73株和24株.确证为ESBLs阴性107株大肠埃希菌和42株肺炎克雷伯菌,用VITEK-AMS检测也均为阴性.结论VITEK-AMS检测ESBLs虽然特异性好,但灵敏度低,易造成漏检.  相似文献   
84.
胆道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胆道感染病人胆汁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送检的胆道疾病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100例胆汁标本中,病原菌培养阳性61例;其中两种病原菌混合感染24例;所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1.2%(52/85);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占28.2%(24/85),真菌占5.9%(5/85),革兰阳性杆菌占4.7%(4/85).结论 :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耐药谱复杂,需加强病原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与luxS、oqxB、rarA等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200株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组)和300株对上述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组)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态特点;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luxS、oqxB、rarA、acrB、ramA、ompK36和micF)表达量。结果强生物膜形成能力组的平均生物膜形成量是弱形成能力组的16.8倍,敏感组和耐药组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OD590的平均值分别为0.783±0.642和0.672±0.5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显示生物膜形成能力强的菌株团块内包含大量的生物膜,形态完整且细菌密集排列;强生物膜形成能力组中luxS表达水平分别为中等和弱形成能力组的5.98倍和3.37倍;外排泵、外膜蛋白编码基因及其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luxS基因的表达量有关,luxS作为一个高阶调控基因,其与ramA、ompK36和micF等基因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共同影响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对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探讨hTERT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用病毒PLXSN为载体介导hTERT基因反转录转染神经干细胞,分为阴性转染组、对照组与hTERT转染组3个组。经Western blot法检测分析hTERT蛋白的表达。运用细胞生长曲线、CCK-8比色法两种方法,分析细胞生长的优化作用。将造模成功的72只大鼠随机分为hTERT-NSCs、NSCs与对照组3组,每组各分24只,通过改良的Allen打击法来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斜板试验,BBB评分给各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检测。通过HE染色及荧光显微镜研究,PKH-26标记的分布情况及NSC存活取材进行病理切片。术后72h通过RT-PCR分析脊髓损伤区周围MMP9/2、AQP/9基因的表达,运用UNEL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分布情况及NSCs存活。结果 hTERT基因转染大鼠神经干细胞后,hTERT基因转染组蛋白水平有高表达、细胞的生长速度出现明显增快,相比与阴性hTERT转染组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细胞凋亡指数略低于阴性转染组,阴性转染组略低于hTERT转染组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价。与对照组相比hTERT转染组AQP4/9基因表达均较显著降低。PKH-26标记的阳性细胞数:对照组最少,hTERT转染组最多,阴性hTERT转染组次之,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PLXSN病毒为载体介导hTERT基因逆转染神经干细胞,可以促进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hTERT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降低脊髓损伤区周围AQP/9、神经细胞凋亡和MMP9/2基因的表达,且能够促进大鼠的电生理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7.
细菌致病性、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毕文姿  周铁丽 《浙江医学》2018,(20):2203-2206,2219
抗菌药物在临床及畜牧业等其他行业广泛应用及不当使用导致的选择性压力致使细菌不断发生耐药性及适应性变异,甚至形成高毒力、高耐药的“超级细菌”。目前,感染性疾病占据了死亡危险因素的前列,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细菌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热点。本文就细菌致病性、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分子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株临床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但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TL1552、TL1728和TL947),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3株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nal inhibotory concentration, MIC);结晶紫染色法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形态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生物膜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qRT-PCR进行确认。结果 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能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但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膜影响较小;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美罗培南处理后的生物膜细胞数量、大小和形态均发生了显著改变,继续在不含抗菌药物的培养基上孵育6h后发现生物膜细胞的整体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转录组测序分析及qRT-PCR表明碳青霉烯类药物可导致涉及蛋白质运输、代谢、生物膜形成等相关基因的改变,并能触发生物膜细胞的应激反应。结论 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但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膜影响甚微,去除药物后生物膜细胞的形态基本得到恢复,说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早期治疗和足疗程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9.
90.
院内和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院内和社区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体外扩散确证试验检测。ESBLs,同时用VITEK-AMS和K—B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社区感染标本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86株,产ESBLs菌株28株,阳性率为32.6%,其中尿液标本中分离出42株,产ESBLs菌株17株,阳性率为40.5%;院内感染标本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95株,产ESBLs菌株50株,阳性率为52.6%,其中尿液标本中分离出53株,产ESBLs菌株22株,阳性率为41.5%。社区和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ESBLs产生率存在差异有显著性,但从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其ESBLs产生率差异无显著性。ESBLs阳性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耐药性明显高于ESBLs阴性株。结论:本地区ESBLs产生情况十分严重。在抗感染治疗中,尤其是社区应加强广谱抗生素管理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