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03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8)产生情况、基因分布及流行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性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5—2009年每年6-9月临床连续分离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共169株。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VEB、PER、GES、TLA、IBC、CTX—M-1、CTX—M-2、CTX—M-8、CTX—M-9、OXAⅠ、OXAⅡ、OXAⅢ、OXAⅣ和OXAⅤ)。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株间的同源性。结果169株铜绿假单胞菌,经PCR方法检测,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84株,阳性率为49.7%;169株PA中检出TEM、CTX—M-9、CTX—M-1、CTX—M-2、OXAⅠ、OXAⅣ、GES、OXAⅡ基因型各占32.0%,5.3%,4.7%,2.4%,1.8%,1.8%,1.2%,0.6%。在54株TEM阳性PA中,挑取同一病区不同患者不同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21株,利用PFGE分析其同源性,多呈现散发流行,仅三株具有同源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TEM为主,GES、CTX—M-1、CTX—M-2、CTX—M-9、OXAⅠ、OXAⅡ、OXAⅣ等基因都有检出,未检出PER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本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无同源性,呈散发流行趋势,个别病区存在轻微的克隆播散现象。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质粒介导AmpC酶的基因分布及流行特性,为细菌耐药性的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5年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选取每年同一时间段的临床连续分离株共169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EM、SHV、VEB、PER、GES、TLA、IBC、CTX-M、OXA等β-内酰胺酶基因和AmpC酶基因。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痰标本),占75.7%;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头孢曲松耐药情况严重,耐药率分别为91.9%和91.7%;对其他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头孢他啶46.7%、亚胺培南38.2%、左旋氧氟沙星30.2%、环丙沙星28.3%、阿米卡星5.0%。16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TEM、CTX-M、OXA和GES型β-内酰胺酶菌株84株(49.7%);质粒介导AmpC酶23株(13.6%)。PFGE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仅3株具有同源性,呈散发流行。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率高,呈多重耐药且散发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中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的耐药现状和耐药特点,探讨MDRPA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中MDRPA与非MDRPA的药敏结果,对各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2χ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各研究因素与MDRPA感染的关系,找出MDRPA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227株,其中MDRPA82株,检出率为36.1%;不同年龄、病区、感染部位MDRPA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PA除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外,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普遍高于非MDRPA组。结论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2种抗菌药物使用>7 d、病情危重程度等,均增加MDRPA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4.
解脲支原体不同生物群别对小鼠体外受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生物型别的解脲支原体(UU)对小鼠体外受精的影响,以探讨其对体外受精致病性的差异。方法:用血清型3型UU代表含有较小基因的生物群1(或Parvo生物型),血清型8型UU代表含有较大基因的生物群2(或T960生物型)。取小鼠成熟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体外加入小鼠精子进行受精。对照组精卵在不含UU的HTF培养液中培养,实验组精卵分别在含102~105CCU/ml的8型UU、103~106CCU/ml的3型UUHTF培养液中培养48h。每24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记录,通过统计各组的受精率、D2评分、4-细胞期胚胎形成率,评价受精及胚胎发育情况。以观察不同生物群UU对小鼠成熟卵子体外受精的影响。结果:3型UU浓度≤103CCU/ml、8型UU浓度≤102CCU/ml时,受精率、D2评分、4-细胞期胚胎形成率等胚胎发育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型UU浓度≥105CCU/ml、8型UU浓度≥104CCU/ml时,受精率、D2评分、4-细胞期胚胎形成率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当3型UU浓度为104CCU/ml、8型UU浓度为103CCU/ml时,受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U能够干扰小鼠的体外受精,3型UU≥104CCU/ml、8型UU≥103CCU/ml浓度时就可对小鼠的体外受精造成抑制作用。代表生物群2的血清型8型UU可能较代表生物群1的血清型3型UU具有更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调查一组14株气单胞属菌的菌种分子鉴定情况,以及β-内酰胺酶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遗传学背景。方法 14株气单胞属菌均分离自2012年1月至1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再作通用引物16SrDNA测序比对判定菌种,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以及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分子标记。结果 本组14株菌经16SrDNA测序比对,10株为嗜水气单胞菌, 水簇箱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肠棕气单胞菌、斑点气单胞菌各1株。14株气单胞菌共检出5种β-内酰胺酶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其中4号株(嗜水气单胞菌)AQU基因是新的基因亚型,命名为AQU-2, 11号株(水簇箱气单胞菌)AQU基因也是新的基因亚型,命名为AQU-3。结论 气单胞菌属的菌种鉴定应该以分子鉴定法为准。本组14株气单胞属菌耐药严重,已呈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06.
温州地区嗜血杆菌的检出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本地区成人呼吸道嗜血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用嗜血杆菌专用巧克力培养基(HAE)进行分离培养,用NHI鉴定卡和ATBNH药敏检测条鉴定其生物种型及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被试菌的β-内酰胺酶。结果 1190例呼吸道感染病人痰液和咽拭标本中检出147株嗜血杆菌,总检出率12.35%,其中流感嗜血杆菌32株(21.77%),副流感嗜血杆菌113株(76.87%),杜克雷嗜血杆菌2株(1.36%)。检测株对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6.12%、10.88%、19.05%。产β-内酰胺酶的共64株,产酶率为43.54%。结论 本地区成人呼吸道嗜血杆菌感染中以副流感嗜血杆菌为主,产酶率较高,对嗜血杆菌引起的呼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比较不同的孵育时间对嗜血杆菌鉴定卡(简称NHI卡)鉴定和分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115株嗜血杆菌测定触酶和吲哚后,调至3号麦氏浊度的菌液充入NHI卡,然后置35℃孵箱中孵育4小时读卡鉴定后,每隔1小时读卡鉴定一次,到8小时鉴定后再放置过夜读卡鉴定.结果所有受检菌株在4~8小时之间读卡对鉴定和生物分型结果无影响,而过夜后青霉素酶孔阴性变为阳性,阳性则不变,但对鉴定和生物分型结果无影响.在4~8小时的孵育时间内,85株青霉素孔阴性的菌株β-内酰胺酶全部阴性,30株青霉素孔阳性的菌株中β-内酰胺酶阳性26株,β-内酰胺酶阴性4株.结论NHI卡读卡时间可以适当延长.青霉素孔检测结果与β-内酰胺酶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比较MRSAID产色琼脂培养基及其他3种方法检测和鉴定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方法选择临床118株葡萄球菌用(118株葡萄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细菌鉴定仪鉴定到种,用MRSAID琼脂筛选法、苯唑西林平板筛选法、头孢西丁纸片法比较MRSA的检测情况,同时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ecA基因作为金标准,同时用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粪肠球菌ATCC29212做干扰试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用PCR检测其meeA基因,共检测到80株阳性菌株;用MRSAID琼脂筛选法符合率为100%,苯唑西林平板筛选法符合率为97.5%,头孢西丁纸片法符合率为100%;有1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1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对MRSAID琼脂的显色有干扰,出现了浅绿色的细小菌落。用标准菌株做对照均没有生长。结论MRSAID琼脂平板可以对MRSA进行主动快速监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继发感染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变加重的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平均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坏死性胰腺炎(ANP)组、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NP)组。8h后抽血测定血清淀粉酶、α-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并取胰腺组织行光镜、电镜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 (1)胰腺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对照组为0(0/8);ANP组为12.5%(1/8);INP组为100%(8/8)。(2)光镜检查结果:对照组未见出血、坏死改变;ANP组可见出血,偶可见点灶状坏死,中等量炎细胞浸润;INP组出血常见,多见片状的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3)电镜检查结果:对照组未见异常改变;ANP组可见分泌颗粒增多,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INP组可见分泌颗粒明显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明显。(4)对照组、无菌性胰腺坏死(SNP)组、INP组的血清淀粉酶、α—TNF、IL-1检测结果分别为[(1903.8±224.6)U/L,(19.03±5.09)pg/ml,(7.73±0.92)pg/l],[(9371.4±1451.8)U/L,(48.55±14.92)Pg/ml,(20.36±4.90)pg/l],[(16980.0±2745.3)U/L,(131.40±39.17)pg/ml,(32.03±5.57)pg/l],其中INP组和SNP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1),INP组比SNP组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 (1)继发感染可导致无菌性胰腺坏死病变明显加重;(2)以促炎细胞因子过度分泌为特征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继发细菌感染致无菌性胰腺坏死病变加重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0.
收集综合ICU呼吸道医院感染分离菌,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重复菌株,共 216株,进行细菌耐药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