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周艳荣 《医学争鸣》2008,29(4):337-337
0 引言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高发地区,HBV携带者有1.3亿左右,携带率为10%,总感染率为60%[1],它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常见的传染病.随着流行因素变迁,各地人群感染也有着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22.
Oct4对鼠-猪异种核移植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行脂质体长春新碱(Liposome Vincristine,L-VCR)的动物体内药代学研究、体内抗肿瘤药效学研究以及毒理学研究,探讨L-VCR的作用特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接种Walker256肿瘤,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测定其体内以及肿瘤内的血药浓度,用药动学计算软件拟合处理得药动学参数;小鼠接种B16黑色素瘤,静脉给予L-VCR,计算其肿瘤抑制率以及去瘤体重;测定L-VCR小鼠的LD50。结果与游离长春新碱(Free Vincristine,F-VCR)相比,L-VCR血浆以及肿瘤内浓度增高,维持时间明显延长,AUC0-t增加约121倍;L-VCR能明显减轻小鼠B16黑色素瘤模型的瘤体重量,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L-VCR小鼠的LD50明显高于游离药物。结论L-VCR可显著延长VCR半衰期,增大药时曲线下面积,药效明显高于F-VCR,且毒性明显降低。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脂质体包裹,增加肿瘤中的药物量,延长VCR的作用时间,药物释放缓慢,从而减轻VCR的毒性而达到的。  相似文献   
23.
目的:摸索猪体细胞核移植最佳的融合和激活条件.方法:利用体外成熟的去核猪卵母细胞为受体,颗粒细胞为供核细胞,透明带间隙注射法构建重构胚,对电融合和激活的参数(电场强度、脉冲宽度、脉冲次数、融合液中Ca^2+浓度、联合激活参数)进行摸索.结果:发现在电场强度1.5 kV/cm,脉冲宽度30 μs,2次脉冲(间隔3 s),电融合液中0.1 mmol/L的Ca^2+浓度下进行电激活,进而用(CB,7.5 μg/ml)+(6-DMAP,2 mmol/L)激活3.5 h发育率最高,48 h卵裂率为72.5%,第6天桑葚胚率为35.1%;初次尝试了在胚胎培养前48 h加入0.05 mol/L的甘露醇来增加渗透压以减少电激活后重构胚的碎片化程度,但发现卵裂率及桑葚胚发育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论:初步得到了适宜的猪体细胞核移植的融合和激活条件,为随后克隆胚早期发育基因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周艳荣  周同甫 《华西医学》2009,24(1):223-225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通常指肺动脉收缩压超过4.0kPa(30mmHg)或肺动脉平均压超过2.67kPa(20mmHg),是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和右心功能进行性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是众多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原因不明的PH被称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实验性红细胞增多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及其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C)、单纯低氧组(H)、低氧+不同剂量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EPO)组.除对照组外各低氧组大鼠共缺氧21 d,每日8 h.rEPO组每周腹部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rEPO (300 U/kg、600 U/kg、900 U/kg、1200 U/kg)3次.取血样测定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浆EPO浓度、全血/血浆黏度;颈外静脉插管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动物处死后计算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评价右室肥厚程度;光镜观察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比、肺非肌性小动脉肌化程度.结果 ①随着rEPO注射剂量的增加,血浆EPO浓度相应的增加,同时RBC、Hb、Hct、全血及血浆黏度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②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与Hct均呈正相关,mPAP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呈直线相关;③随着rEPO剂量的增加,反映肺动脉高压程度的mPAP逐渐增高,但是肺血管重构及右室肥厚程度反而有所缓解.结论 外源性EPO诱导的红细胞增多通过增高全血黏度使肺血管的血流阻力增加,从而促使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但却减轻了右室肥厚及肺血管重构程度,后者可能系机体对缺氧的一种代偿机制.尽管如此,EPO和/或红细胞增多的净结果仍然是使肺动脉高压加重.  相似文献   
26.
新型芋螺毒素SO3抗血清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芋螺毒素是从海洋软体动物——芋螺的毒液中提取出来的小分子肽类毒素 [1 ] ,它通常由 10~ 30个氨基酸组成 ,并具有“低分子量、高亲合力、高度专一”等特点 ,现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肽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中 ,有的已应用于镇痛药的临床研究中。SO3是从线纹芋螺中提取的具有镇痛作用的新基因 [2 ] ,目前已进入临床前研究。我们通过化学合成法及折叠得到 SO3正确折叠产物 ,为药代动力学测定需要 ,开展了 SO3抗体的制备研究。由于 SO3高度亲水且分子量小 ,直接免疫于动物极难产生抗体。为此 ,我们用 5 0 %的戊二醛使 SO3分别…  相似文献   
27.
SO3—一种新型具镇痛活性的芋螺多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中国南海线纹芋螺毒素的基因克隆、多肽的化学合成 量筛选,获得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芋螺多肽SO3。该太含有25个氨基酸残基CKAAGKPCSRIATNCCTGSCRSGKC-NH2,三对二硫键,其作用靶位为N型钙通道。方法:小鼠采用侧脑室给药,每只20μl。小鼠镇痛活性采用热板法、光热辐法及扭体法测定,大鼠采用脊髓鞘内套管给药,每只10μl,大鼠镇痛活性采用烫尾法及尾部压痛法。结果:生物活性测这表明该肽对小鼠的镇痛活性ED50为0.75μg/kg,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LD50为13.5mg/kg.LD50比ED50大18000倍,具有很高的用药安全性。论:国外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实验的ω-芋螺毒素MVIIA进行对照实验的结果表明两者活性相当,SO3毒副作用更低,而且作用靶位与MVIIA类似,无成瘾性。SO3具有诱人的药物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8.
管理现代化促使会计工作也必须现代化,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改革。而会计改革的方法问题,关系到会计能否提高经济效盖、提高工作效率,关系到能否开创一个会计工作新局面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不重视,认为会计工作只是记帐、算帐而已,而一些会计也安于现状,长期停留在记帐、算、报帐的原始功能上。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管理现代化的实行,陈旧的会计工作,从方法上加以改革,这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会计改革的方法,应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以下就我个人的认识加以简单的论述。1系统论这是把研…  相似文献   
2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2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患者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加强反搏管道的护理、反搏效果的观察和并发症护理干预。27例临床症状缓解,1例因顽固性低氧血症死亡;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该院儿科住院部1月龄以上至12岁以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细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及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该院儿科住院部1月龄以上至12岁以下明确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标本,分离、培养、鉴定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990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获得阳性标本1209例,阳性率40.43%;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21例,占阳性标本的59.64%,革兰阳性球菌488例,占阳性标本的40.36%,>1~12月龄与>5~12岁细菌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位居前5位细菌菌株均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其中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莫拉菌对β-内酰胺酶的耐药率分别达到63.6%和93.6%,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94%以上;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达96.5%和93.6%,但对青霉素基本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物及第1、2、3代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各年龄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住院部12岁以下儿童(除外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不同年龄组前5位细菌分布无差异,随年龄增长细菌阳性率逐渐下降,这些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