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择期开腹结直肠手术单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择期开腹结直肠手术的275例患者。所有患者于切皮前30~60min.单次静脉输注预防性抗生素。此后如无感染并发症则不再使用任何抗生素。根据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不明原因的抗生素治疗、肠道吻合口瘘以及远处感染的发生情况.综合判定为预防成功、预防失败或远处感染。结果27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无一例发生抗生素相关的药物过敏反应。单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成功率88.4%(243/275),预防失败率8.4%(23/275),远处感染9例(3.3%,9/275)。预防失败的23例中,手术部位感染13例(4.7%),术后不明原因发热使用广谱抗生素者2例(0.7%),术后发生肠道吻合口瘘8例(3.6%,8/222)。结论择期开腹结直肠手术单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岛移植早期血糖控制对大鼠胰岛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体外实验 :将新鲜制备的SD大鼠胰岛在 4种不同糖浓度中培养 5d后恢复至常规糖浓度中培养 3d ,观察其形态、存活时间及功能变化。胰岛移植实验 :将糖尿病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移植及胰岛素控血糖组 ;单纯移植组和未移植 (对照 )组。监测各组的血糖水平。结果 在体外 ,短期的高糖培养对SD大鼠胰岛的形态、存活时间无明显影响 ,但可降低其对高糖刺激的反应能力。在糖浓度恢复正常后 ,该功能可恢复。移植实验中 ,血糖控制组在移植后 14d时 ,受体鼠血糖 ( 2 7.0± 4.0 )mmol/L与对照组 ( 3 3 .1± 1.8)mmol/L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单纯移植组与对照组的血糖差异仅维持到移植后 8d。结论 移植早期的血糖控制有改善胰岛移植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前瞻性登记的临床数据库,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 接受结肠癌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 包括患者基线资料、围手术期资料、术后并发症和随访资料。排除标准:(1)同时性多原发结肠癌;(2)接受分段切除、或结肠次全切除、或结肠全切除;(3)手术行一期肠造口术, 或术前处于肠造口状态的患者;(4)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手术或经阴道结肠手术;(5)患者有结肠切除手术史;(6)因肠梗阻、穿孔、急性出血等原因接受急诊手术;(7)行肠短路手术;(8)术后病理提示为良性病变;(9)未按照我科结直肠临床路径进行肠道准备和抗生素应用的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索结肠癌患者术后SSI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共1 291例患者被纳入研究, 腹腔镜手术率为94.3%(1 217/1 291), 总体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为5.3%(69/1 291)。按照肿瘤部位划分, 肿瘤位于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和乙状结肠的SSI发生率分别为8.6%(40/465)、5.2%(1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 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 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3~4b或mN1~2而无远处转移(M0)的患者, 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 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 已经完成造口还纳, 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 共纳入83例患者, 男性51例(61.4%), 中位年龄59岁, 体质指数(24.4±3.1)kg/m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采用腹腔镜技术切除骶前囊肿的经验和教训,推广微创外科技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6月33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骶前囊肿患者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全组按计划完成肿物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24.4±62.0)min.术中发生直肠损伤1例,骶前静脉丛出血1例,术中并发症6%.术后并发直肠漏2例,占6%.术后住院时间为(6.7±4.3)d. 33例中2例失访. 1例于术后1 年出现骶前囊肿复发.结论采用腹腔镜技术切除骶前囊肿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有助于改善术中显露,增加操作空间,提高对肿瘤的切除率.  相似文献   
16.
直肠间质瘤1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外科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对2003年以来的16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1例,女5例,发病年龄27~81岁。9例患者无症状,7例有症状者表现为便血4例,排便困难2例,便形改变2例,肛周疼痛1例。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Mason术)7例,经肛门肿物切除术5例,腹会阴联合切除(Miles术)3例,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1例。肿瘤直径最小0.4cm,最大者18.5cm,其中小于2cm6例,2.1~5cm7例,5.1~10cm2例,大于10cm1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15例,CD34阳性12例,Desmin阳性2例,SMA阳性4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伊马替尼对复发转移的间质瘤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中毒性巨结肠(toxic megacolon,TMC)是各种炎症性肠病、细菌性肠病和病毒性肠病等的一种致命并发症,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该病通常发生于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阶段。某些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如鸦片类、抗胆碱酯类和止泻药以及某些不适宜的医疗操作(如结肠镜检查)等可诱发其发作,一旦确立诊断,应立即进行挽救性治疗。为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病情危急的TMC病人,应遵循三期手术原则进行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 for localized rectal neoplasms. Methods Seventy-five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rectal neoplasms were treated by using TEM between April 2006 and December 2008. The clinical data wa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o repor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EM in these cases. Results The mean diameter of the rectal lesions was (1.6 ± 0.8) cm (range, 0.5-5.0 cm). The average distance of lesions from the anal verge was (7.6 ± 2.8) cm (range, 5-20 cm). Locations of the lesions at the rectal wall : 25 located at the anterior wall, 24 at the posterior wall, 14 at the left wall and 12 at the right walL Surgical procedures included the transmural excision (64 cases) and the submucosal excision with partial muscular layer excision (11 cases) was performed. The average operating time was (73.7±32.1) win (range, 30-180 min). The mean 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9. 8 ± 7.7) ml (range, 3-50 ml).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dentified 28 cases of rectal adenoma, 25 rectal adenocarcinoma or carcinomatous changes of adenoma (14 cases with phase Tis tumor, 5 cases T1 and 6 cases T2), 7 rectal carcinoid and 15 cases of inflammatory polyps or others. Surgical margins of all specimens were negativ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4 cases (5.3%), included 2 cases of anal hemorrhage, 1 cas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1 urinary infection.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3.4 ± 1.2) d (range, 2-7 d).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a mean period of 8.4 months (range, 3-26 months), no tumor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Being a kind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EM shows advantages of decreased blood loss,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and faster recovery, and it is a better choice of procedure for local excision for rectal neoplasms.  相似文献   
19.
作为结直肠吻合口的预防性造口,袢式回肠造口与横结肠造口均可有效地转流粪便,减少吻合口漏所带来的危害,适用于具有高吻合口漏风险的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患者,特别是接受新辅助治疗者。两种造口各有利弊。本文总结了关于这两种造口的大部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袢式横结肠造口术后的并发症率相对较高,主要包括造口脱垂、旁疝、伤口感染、还纳术后切口疝等。袢式回肠造口的主要缺点是造口高排便量、脱水以及术后肠梗阻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部位等原因,袢式横结肠造口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结直肠减压,更适用于无法进行肠道准备如急诊手术等情况。通过手术技术的改进,或可有效地减少造口脱垂等并发症,充分发挥袢式横结肠造口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前瞻性评价保护性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开腹根治性低位前切除术,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33例在完成结直肠吻合后行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术;B组35例行横结肠或末段回肠袢式造口术;C组32例不行保护性造口术。观察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以及造口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100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5例,总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0%。A、B、C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6.1%(2/33)、5.7%(2/35)和3.1%(1/3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8,P〉0.05)。68例行保护性造口患者(A+B组)和32例不行保护性造口患者(C组)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9%(4/68)和3.1%(1/32),无统计学差异(P=0.922,P〉0.05)。4例(A、B组)有保护性造口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症状较轻,而1例(C组)无保护性造口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症状较重。A组中仅2例在拔除回肠置管后发生腹壁瘘口短暂的溢肠内容物现象,经换药后很快愈合。而B组中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7%(9/35),后期造口还纳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9%(8/35)。结论保护性造口不能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但能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症状。传统的保护性横结肠或末段回肠袢式造口术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具有吻合口漏高危因素患者,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术是一种理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