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4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检测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在含泻肝方血清的液体培养体系中IL-3、IFN-γ的浓度,探讨泻肝方药治疗再障的作用机理。方法:用泻肝方灌喂DBA/2大鼠,抽取、制备含中药血清;Balb/C小鼠经^60Co5 Gy γ射线照射后由尾静脉输入取自DBA/2小鼠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悬液形成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在含泻肝方血清的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再障小鼠骨髓造血细胞,检测培养体系中IL-3、IFN-γ的浓度。结果:泻肝方药对再障小鼠IL-3、IFN-γ的总量无明显影响。结论:泻肝方药可能通过使局部IFN-γ浓度降低进而影响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42.
43.
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癌甚罕见,国内鲜有报道。我们曾遇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72岁。于1985年7月起自觉进食后上腹饱胀隐痛,逐渐加重。至1985年10月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黑便而入院诊治。查体消瘦,贫血貌。无阳性体征。血色素7.5g%。大便隐血~(+++)。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有一隆起型病灶,直径约2cm,边界清楚,轮廓不规则,呈分叶状,胃窦及十二指肠第二、三段均未发现异常。纤维十二指肠内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小弯侧有约1.5~2cm的半球状肿物,表面糜烂渗血。局部活检为十二指肠球部腺癌。手术所见及术式腹腔内无腹水,肝、胆、胰、胃、结肠及盆腔均未发现异常。十二指肠球部可扪及直径约2cm的肿块,未穿透浆膜。横断十二指肠,并切除胃约70%,按BillrothⅡ式法进行胃空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中医体质分布,分析中医体质与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受试者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初诊时间、病灶部位、血清LDH、骨髓累及情况、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化疗方案等,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评价,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76例患者,平和质24例(约占31.6%),偏颇质52例(约占68.4%);在偏颇质中,阳虚质27例(51.9%)〉气虚质10例(19.2%)〉气郁质6例(11.5%)〉特禀质5例(9.7%)〉阴虚质3例(5.8%)〉血瘀质1例(1.9%);68例进行了6次化疗后的疗效评估,偏颇质cR率(68.9%)明显较和平质(39.1%)高(P〈0.05);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气虚质、特禀质、血瘀质Ctk率分剐为80.0%、75.O%、50.(%、66.7%、25.0%、0,各偏颇质类型间及与平和质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LBCL患者体质或以偏颇质为多,且阳虚体质最多;(2)中医体质与DLBCL预后有相关性,偏颇体质预后较和平质佳。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生血灵治疗激素抵抗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激素抵抗型ITP患者53例,辨证分为脾肾阴虚组30例和脾肾阳虚组23例,分别服用健脾滋肾作用的Ⅲ号生血灵冲剂(黄芪、党参、当归、生地、熟地、熟女贞、鳖甲、丹皮、仙鹤草、大青叶、苏梗、甘草等)和健脾温肾作用的Ⅳ号生血灵冲剂(黄芪、党参、当归、生地、熟地、淫羊藿、菟丝子、丹皮、仙鹤草、苏梗、甘草等),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出血分级、血小板计数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生血灵治疗激素抵抗型ITP患者53例,获显效6例、良效12例、进步31例、无效4例,近期总有效率92.44%,其中,脾肾阳虚型疗效明显优于脾肾阴虚型(P〈0.05);生血灵可以改善患者出血和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血灵治疗激素抵抗型ITP疗效良好,临床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其中脾肾阳虚型疗效明显优于脾肾阴虚型,既有体现中医学特色的辨证论治,也有辨病与辨证结合的专方专药思路,具有方法简便、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在MDS的发生、发展、药物反应及预后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章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基因异常甲基化及去甲基化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7.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是获得性造血祖细胞变异而引起的克隆性疾病,病死率高,中医药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理论,作用机制复杂.随着实验及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关中药作用于血液肿瘤细胞的机制研究深入分子层次.从诱导凋亡、调控周期、诱导分化、抑制转移与耐药性5个方面总结中药单体及复方作用于HL-60细胞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抗白血病的实验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8.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活性的失调和细胞因子异常是ITP的主要发病机制。中医药通过调控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以及B细胞等免疫细胞,调节其相关细胞因子,降低血小板相关抗体,减少血小板破坏,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以发挥治疗ITP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TP免疫细胞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9.
侵袭性淋巴瘤是恶性程度较高、临床进展迅速的一类恶性淋巴瘤,维持治疗是延缓其复发、改善难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治疗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维持治疗报道较少.周永明教授从医4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其认为侵袭性淋巴瘤在维持治疗阶段应从"痰毒"入手、以"攻邪"为要,随症加减.本文阐述周永明教授运用"毒药"规律,从化痰解毒、消毒散结...  相似文献   
50.
健脾补肾活血解毒法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健脾补肾活血解毒法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评价研究。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MDS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健脾补肾活血解毒法为主,同时加用小剂量西药;对照组以常规剂量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及住院天数与费用等指标的差异。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差值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 治疗组生存质量表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相关不良反应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P<0.01);治疗组住院总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疗程内住院总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以健脾补肾活血解毒方药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在疗效、安全性及住院天数等方面优于单纯应用西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