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建立大鼠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暂时性阻断、半身隔离灌注的实验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安全性。方法选体质量250-300g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A、B、C、D组,采用暂时性阻断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血流,在其阻断的下方分别插管,连接一恒流泵,作引流、灌注,建立后半身隔离性循环灌注模型。A、B、C、D组分别阻断灌注30、60、90、120min,观察阻断隔离灌注前、中、后的血压、呼吸、心率的改变;灌注前后血Na^+、K^+、Ca^2+、Cl^-及RBC、WBC计数的变化及大鼠的恢复情况。结果阻断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时大鼠颈动脉血压出现短暂小幅度上升,数分钟后恢复正常并维持到隔离灌注结束,阻断隔离灌注前后呼吸、心率。大鼠血Na^+、K^+、Ca^2+、Cl^-及RBC、WBC计数均无明显变化。A、B组大鼠精神、饮食、运动恢复情况良好;C组5只大鼠灌注术后出现双侧后肢不全瘫,2周后大部分恢复;D组均出现双侧后肢瘫痪,2周后部分恢复。结论利用大鼠可以建立简单、廉价的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阻断半身隔离性循环灌注动物模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阻断半身隔离性循环灌注持续60min是安全的。是进行区域性阻断灌注治疗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2.
TPA诱导K562细胞分化过程中线粒体铁蛋白表达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K562白血病细胞在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酯(TPA)诱导分化过程中线粒体铁蛋白(MtF)、运铁蛋白受体Ⅰ(TfR1)和铁蛋白(Fn)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探讨MtF在白血病细胞增殖和细胞铁代谢方面的作用,采用TPA(终浓度16nmol/L)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向单核细胞定向分化,并于诱导分化后第1、3和5天收集细胞,用瑞氏染色法观察各时点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64的表达水平,使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时点细胞MtF、TfR1和Fn mRNA表达水平,管家基因β-actin用作对照。结果表明,TPA(16nmol/L)可诱导K562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细胞呈现单核细胞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在诱导培养第5天诱导分化率可达95%,细胞表面CD64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诱导分化前K562细胞具有一定水平MtF表达,但随着TPA诱导细胞分化的增强,MtF和TfR1 mRNA表达水平进行性下调,诱导分化第5天的表达水平分别为诱导分化前的50.3%和68.2%,而Fn mRNA表达水平则逐渐上调,诱导分化第5天表达水平为诱导分化前的1.97倍。结论:TPA诱导K562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MtF和TfR1 mRNA表达下调,而Fn mRNA表达上调;这种协调变化有助于降低细胞通过TfR1介导的铁摄取,从而抑制或影响细胞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23.
患儿1男性,13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1+个月,发热10+d"于2006-06-30入本院。病史采集:入院前1+个月,发现左侧腹股沟一串蚕豆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未就医。入院前20 d,包块进行性增大至约4.0 cm×2.0 cm×2.0 cm,伴精神差,四肢乏力,于当地基层医  相似文献   
24.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析比较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EBV-AHS)与其他病因所致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临床特点,了解EBV-AHS患儿预后。回顾性比较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644例EBV-AH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其他病因所致HPS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EBV-AHS的总体生存率。结果表明,①本组IM病例中EBV-AHS发生率为4.2%(27/644),发病年龄显著低于其他病因所致HPS患儿,以<3岁的患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②>7岁组患儿肝功能损害明显重于其他两组患儿,LDH、AST和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其他两组;③与其他病因所致HPS患儿相比,男性患儿更为多见,尤其以≤2岁的患儿最为明显,肝功能损害重,尤其以LDH和GGT水平升高为显著;④对EBV-AHS患儿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无效,临床过程凶险,病死率高,本组EBV-AHS患儿病死率高达37.0%,由高到低依次为:>7岁组、≤3岁组和3-7岁组;⑤HLH-2004方案可显著改善EBV-AHS患儿预后,病死率从50.0%降至18.2%,3年总体生存率显著提高(P=0.032)。结论:绝大多数IM患儿呈良性自限性过程,约4.2%患儿进展为EBV-ASH,该病预后凶险,病死率高,HLH-2004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5.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扩增及向成骨及脂肪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纯化、扩增,以及向成骨及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方法与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新生儿脐血60~120ml,枸橼酸钠抗凝,以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法、沉降红细胞后密度梯度法及CD34^+免疫磁珠负选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分离获得的MNCs采用L—DMEM培养基或Mesencult^TM培养基/10%胎牛血清进行MSCs培养传代,获得第3代集落生长细胞作流式细胞仪表面抗原测定,并向成骨及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骨细胞钙沉积经茜素红染色鉴定,脂肪细胞胞浆油滴经油红染色鉴定。结果经沉降红细胞后分离的MNCs,使用Mesencult^TM培养基/10%胎牛血清培养成功率高,第3代可出现明显的集落生长,而另两种方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则难以形成集落;集落细胞表面抗原测定表达CD29、CD59、CD71而不表达CD34、CD45及HLA—DR等分子。成骨定向诱导分化的集落细胞经茜素红染色胞浆中出现有大量的钙沉积;成脂肪定向诱导分化的集落细胞油红染色示胞浆充满油滴空泡。结论新生儿脐血中可分离出MSCs,并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以甲基纤维素沉降红细胞后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的MNCs培养较为有效,集落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表面抗原,能够向成骨细胞及成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26.
郭霞  周晨燕  李强 《四川医学》2005,26(12):1372-1372
患儿,男,12岁,因确诊结节性脂膜炎9年,复发4个月入院。入院前9年,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乏力,双下肢股外侧皮肤包块,大小不等,表面皮肤泛红,压痛,于外院经皮肤包块活检后诊断为结节性脂膜炎,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并自行长期口服强的松、狼疮丸,至4年前患儿未再发热,且皮肤包块消失,但局部留有萎缩瘢痕。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是否可以逆转地塞米松(DEX)耐药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CEM-C1细胞的GC耐药性。方法以儿童T-ALL GC耐药株CEM-C1和GC敏感株CEM-C7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 000 ng/ml、100 ng/ml、10 ng/ml、1 ng/ml和0.1 ng/ml)雷帕霉素及其联合1μmol/L地塞米松(DEX)作用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离心甩片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Annexin V/PI染色法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改变。结果①不同浓度雷帕霉素作用于CEM-C1和CEM-C7细胞,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均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联合应用1μmol/L DEX后,这一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增强,24 h IC50约为100 ng/ml。②以终浓度100 ng/ml雷帕霉素作用于CEM-C1和CEM-C7细胞18、24及48 h,细胞形态学与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变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均未见明显凋亡;细胞周期测定发现两种细胞均阻滞于G1期,S期细胞比例均明显降低。③以终浓度100 ng/ml雷帕霉素联合1μmol/L DEX作用于CEM-C1细胞后,瑞氏染色发现CEM-C1细胞于24 h出现细胞核改变,48 h出现明显凋亡;Annexin V/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较单用雷帕霉素及DEX时显著增加,18 h时早期凋亡细胞开始增多,24 h时最为明显;细胞周期测定显示S期细胞比率较单用雷帕霉素时显著降低,而G1期细胞显著增多。结论雷帕霉素能够逆转CEM-C1细胞对GC的耐药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8.
儿童缺铁性贫血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病因、贫血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减少IDA对儿童健康的不利影响。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本院儿科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14例IDA患儿。结果本组中,IDA高发于婴、幼儿(76.32%,87/114),并且患儿的贫血程度与年龄相关(P-0.000);男性(75/114,65.79%)较女性(39例,34.21%)多,并且男孩贫血程度重者居多(P〉O.05);农村儿童较城市儿童患病率高,且贫血程度重(P〈0.05)。114例重度贫血患儿中,55例为农村患儿(48.25%),41例为城市患儿(35.96%);母乳喂养但未按时添加辅食导致的IDA患病率(64.04%,73/114)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高,贫血程度重(P〈0.05)。IDA的病程越长,贫血程度越重(P=0)。114例IDA,住院病例中,有合并症者居多(94/114,82.46%),合并感染者次之(57/114,50%),其中以合并呼吸道感染为多见(40.35%)。结论IDA贫血程度与年龄、居住地、喂养方式及病程关系密切,可能与合并症、性别有关。IDA对健康影响大,对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9.
磷脂酰肌醇-3-激酶以其广泛的分布,参与并产生酯类第二信使,激活细胞内酶联级反应,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而成为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热点.本文重点介绍磷脂酰肌醇-3-激酶结构与功能,该途径激活后抗凋亡作用以及其参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