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61.
杀鼠灵对黄胸鼠杀灭效果及其凝血酶原时间值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测定杀鼠灵对淮安地区黄胸鼠的杀灭效果及其黄胸鼠凝血酶原时间(PT)。方法杀灭效果实验采用摄食法,PT测定采用仪器法。结果淮安地区15只黄胸鼠在观察期内全部死亡,平均死亡天数为10.13d,平均消耗杀鼠灵(原药)为2.57mg/kg,平均PT值(以INR表示)为1.41,雌雄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9,P=0.876)。结论杀鼠灵可以有效地杀灭淮安地区黄胸鼠,所测得的黄胸鼠PT值范围为0.94~2.88。  相似文献   
62.
针刺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针刺与中药单独治疗及两者综合治疗三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治疗组行针刺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中药治疗组予白芍木瓜汤加味,连续治疗1个月,综合治疗组采用针刺和中药治疗,方法同前2组。1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4.90%和90.20%,优于针刺治疗组的29.79%和76.60%,也优于中药治疗组的31.03%和74.14%,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10.10,P〈0.05)。结论:针刺加中药治疗联用可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3.
目的:了解在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实施后,江苏省疾控机构相关技术服务开展情况。方法:开展市县两级机构普查,实际调查102家机构(设区市13家、县(市、区) 89家),调查总应答率为90. 2%。结果:政策实施后,分别有61. 8%和88. 4%的机构认为卫生检测和从业人员体检工作量相对去年持平/增长。目前仅16%的机构有政府补偿,部分机构出现人员收入下降、人员流出部门或单位、仪器更新和维护受到影响。相对于未得到财政相应补偿的机构,那些有财政补偿的机构上述影响得到一定的缓解。疾控机构为了良性运转,积极争取增加政府投入,加大科研合作等。结论:各机构严格按政策执行,相关服务工作量上升明显,对聚焦防病卫生主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疾控机构可采取科研合作、人员兼职兼薪、大型仪器共享等方式,培育和规范第三方市场,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江苏部分地区动物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携带状况,探讨其可能的传播媒介和自然宿主。方法 2012年3月~12月在江苏省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7个市/县,采集鼠、牛、羊、刺猬、鸟类和蜱等动物标本,提取总核酸后,应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标本进行布尼亚病毒S基因核酸的检测,阳性标本采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结果采集761只(管)动物,43只(管)检出SFTSV核酸阳性,阳性率为5.65%。采集3 728份标本,阳性49份,阳性率为1.31%。鼠的病毒携带率最高(6.84%),蜱标本阳性率最高(4.94%)。除蜱标本外的3 647份标本中检出阳性45份,阳性率为1.23%,不同器官阳性率分别为淋巴结(50.00%)、血清(2.34%)、脾(1.64%)、心(1.64%)、肝(1.28%)、肺(1.09%)、脑(0.94%)、肾(0.73%)、血块(0.41%)。5月标本阳性率最高(4.01%)。从1份羊血清及其体表1份蜱标本中各分离出1株SFTSV病毒。结论鼠、牛、羊和蜱均可携带SFTSV,可能是其自然宿主或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65.
【摘要】目的:分析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结果:33例疑似病例中有20例确诊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病死率为30%。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乏力(80%)、畏寒和呕吐(60%);血常规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减少(100%)和白细胞计数减少(90%);病例多来自丘陵地区,以男性、中老年、农民为主,发病时间呈两个高峰,分别为6~7月和9~10月,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结论:SFTS病例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有地域特征,散发病例多见,但不排除人与人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66.
调查和分析一起发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某小学急性胃肠炎爆发疫情,明确流行病学特征和基因型特征。方法根据统一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病例和对照的饮食、饮水和卫生习惯等情况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对病例的排毒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明确排毒期长短。采集病例和对照的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对部分阳性结果标本进行测序以明确基因型。结果11月22日起出现首例病例,11月22日至12月2日为主要发病阶段。此期共发病269例,其中学生发病264例,罹患率17.4%,教师发病5例,罹患率4.4%,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3,P<0.01);排毒期调查结果显示,本起暴发疫情最短排毒期为发病后3 d,最长为14 d,中位时间为7 d。共采集172份标本,其中82份检测结果为诺如病毒GII型阳性,未检测到轮状病毒及腺病毒,18份诺如病毒GII型阳性标本测序分析显示均为GII.12基因型。结论结合病例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判定本起疫情为诺如病毒GII.12型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爆发疫情,该型别在我省尚为首次发现。爆发原因可能为呕吐物 口引起的大范围传播。  相似文献   
67.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伤害每年导致全球500多万人死亡和更多人的残疾,为大多数国家居民的前5位死亡原因之一,伤害导致的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损失占各类疾病总损失的12.4%。我国每年约有70万~8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占死亡总数的11%,居死因顺位第5位。伤害由于其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  相似文献   
68.
蜱是一种吸血的节肢动物,它不仅能叮咬人和畜,而且能在吸血液时释放毒素,对人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此外,它还具有从宿主获得病原体的能力,能贮存和传播病原微生物,是许多重大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对蜱媒传染病及其传播媒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就目前世界上重要蜱媒传染病的研究进展予以了综述。  相似文献   
69.
周明浩 《中国骨伤》1999,12(4):54-54
本萘氏骨折(Bennet'sFracture)就是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合并掌腕关节脱位。自1988年9月~1997年6月,应用鸭形铁丝架(自制)外固定治疗本萘氏骨折1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7例中男15例,女2例;年龄17~56岁,左侧5...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甲基嘧啶磷乳油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蜱现场防治效果。方法选用甲基嘧啶磷乳油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蜱密度较高的现场区域进行滞留喷洒施药,施药量分别为2 000和20 mg ai/m2。观察并记录施药后一段时间内蜱密度,计算蜱密度下降率。结果实验采集到的蜱均为长角血蜱。甲基嘧啶磷乳油处理区施药后第1、7、14、21和35天蜱密度与对照区相比显著下降(P 0. 05)。施药后24 h蜱密度下降率即可达到100%,第21天和35天有蜱出现,但蜱密度分别为0. 33和0. 67只/100 m,蜱校正密度下降率为91. 11%和76. 32%。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处理区施药后第1、7、14、21、35天蜱密度与对照区相比同样显著下降(P 0. 05),表明该药持效期可达35 d以上。结论甲基嘧啶磷乳油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蜱有很好的现场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