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33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M R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3例孤立性肺结节行M R动态增强,绘制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病灶的强化峰值(PH)、最大线性强化斜率(SS)、最大强化率(Emax)及1、2、3、4、5、6min时的信号强化率(E1、E2、E3、E4、E5、E6).结果: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PH、SS、Emax、E1~E6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1).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均强化明显,但两者之间的PH、SS、Emax、E1~E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动态增强能反映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
正常胃CT应用解剖和表现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正确认识胃的CT解剖和表现,了解正常成人的胃壁厚度,确立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材料与方法:我们用胃模型、离体和在体标本进行了正常胃CT应用解剖的研究,对3组共80例正常成人服用不同量的水行或不行低张药注射后进行CT扫描和测量胃壁厚度及值检验。结果:横断面CT图可以清楚的显示胃的解剖区域、前后壁和大小弯等,尤其与邻近器官的毗邻关系非常清楚。正常成人胃壁厚度与服水量及胃的扩张程度关系密切,在不同部位  相似文献   
93.
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不同注射流率与成像方法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通过比较3种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的影响以期获得合理扫描参数,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无脑缺血症状和脑梗死患者及有症状者共45例,随机分成3ml/s,4ml/s,5ml/s3组,对比剂用量根据扫描时间作相应的改变,其他扫描参数不变,采用最大密度和容积重建2种后处理成像方法。根据90条颈动脉血管边缘的清晰度,颈动脉的分级情况,颈动脉与其邻近软组织之间的密度差,颈静脉和甲状腺的密度综合评分,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用盲法评分,对比3种不同注射流率对成像的影响,所有统计工作由SPSS软件完成。结果 与3ml/s组相比,4ml/s组颈动脉强化峰值升高明显,使得颈动脉与邻近软组织间密度差异增大,3D图像信噪比提高。小血管显示的长度,血管边缘清晰度均有明显改善。5ml/s与4ml/s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此外,5ml/s注射流率可带来扫描伪影。结论 随着注射流率的加快,颈动脉与邻近软组织密度差异变得愈明显,但注射流率超过4ml/s已无明显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4.
周康荣 《临床放射学杂志》1986,5(3):164-167,143
近年来,在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技术以及心脏核素技术的崛起和迅速发展的同时,心血管造影术面临和经受了这两方面的具大挑战而更趋完善。其他新的显像技术,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和磁共振显像(MRI)等,在心血管病变的诊断方面亦显示其生命力,介入性放射学从治疗角度引人嘱目,其应用范围正日益扩大,但不少操作仍处于实验性研究阶段。下面将各种显像诊断技术和介入性放射学措施在心脏领域内的应用情况和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95.
缩窄性心包炎的CT表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作者分析了16例缩窄性心包炎的CT表现,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认为心包增厚(伴或不伴心包钙化),伴有室间隔扭曲成角和/或下腔静脉扩张者,可考虑为缩窄性心包炎,同时指出CT是鉴别缩窄性心包炎与限制型心肌病的最佳影像学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96.
冠状动脉造影和99mTc-MIBI静息心肌显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和99mTcMIBI静息心肌显像的对比研究王佩芬周康荣陈祖望曾维新王灏王刚沈安表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相应心肌区段MB摄取计分关系冠脉狭窄程度区段数相应心肌区段MB摄取计分1234≤50%10104(4)12(12)85(84)51%~7...  相似文献   
97.
姑息性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阻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右心房及下腔静脉内联合置入内支架治疗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狭窄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5例男性晚期肝癌患者,年龄42-65岁,平均56.3岁,肿瘤侵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下腔静脉入口引起下腔静脉阻塞,产生肝肿大,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和体征,选用Z形自膨胀不锈 内支架,长度7.5-10.0cm,直径2.5cm,将其部分置入右心房,大部分置入下腔静脉,以开通阻塞的下腔静脉,心腔段内支架置入长度1-3cm,结果 内支架均置入成功,阻塞的下腔静脉全部开通,患者下腔静脉阻塞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67-188天,下腔静脉阻塞症状未见复发,也无与内支架入有关的心脏并发症,结论 对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狭窄采用右心房和下腔静脉联合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8.
利用CT灌注成像研究转移性肺癌的血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观察转移性肺癌的血供。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肺部转移瘤患者19例,通过DSA导引下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插管后将患者平移至多层螺旋CT(MSCT)下分别行转移瘤的双导管增强的同层动态螺旋CT扫描,其中支气管动脉内对比剂流率为1.5ml/s,总量6~8ml,肺动脉导管内对比剂流率3ml/s,总量加ml,2次扫描间隔为10min。扫描后采用功能CT软件分别在转移瘤内选取3个不同感兴趣区,即高强化区、低(不)强化区和整个瘤体区进行灌注值和高峰强化值(PEI)测量,并描绘时间-密度曲线,同时测量转移瘤最大直径。结果经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肿瘤结节灌注值分别是133.70(29.00~346.75)和2.30(0~24.25)ml·min^-1·ml^-1,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281,P〈0.01);PEI值分别是100.00(20.75—428.60)和11.30(1.05~26.00)HU,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5.776,P〈0.01)。3个不同感兴趣区的肿瘤结节,经两种不同途径增强后灌注值和PEI值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肺动脉和经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灌注值与肿瘤结节直径均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67和0.104,P〉0.05),而经肺动脉和经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肿瘤结节PEI值与结节直径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1和0.405,P〈0.05)。结论 转移性肺癌血供主要来自于肺动脉,同时支气管动脉也参与了肿瘤的血供,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血供均不断增多。功能CT为活体状态下评价肺部转移瘤的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估透视触发和并行采集技术用于高分辨率三维增强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CEMRA)的可行性。方法80个临床诊断或怀疑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接受3DCEMRA检查。使用透视触发软件触发启动颈动脉3DCEMRA扫描,同时采用K空间椭圆形中心填充法和加速因子为2的并行采集技术。对显示的各段动脉和有无静脉早期显影做分析。动脉狭窄分成动脉管壁不规则、轻度狭窄、严重狭窄和闭塞。颈动脉3DCEMRA的显示结果与其他检查结果做了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触发和完成颈动脉3DCEMRA检查。3DCEMRA显示了80例病人总共800支动脉段(100%显示率),所有病例在动脉显示区域内静脉均未显影或显影很淡,对诊断不构成影响。结果显示有680段动脉正常、41段动脉管壁不规则、24段动脉轻度狭窄、51段严重狭窄和4段闭塞。另外10段颈动脉狭窄处溃疡形成,12例患者除见颈动脉狭窄以外,还发现合并椎动脉和/或锁骨下动脉狭窄。36例病例,与其他血管成像技术作了比较,3DCEMRA的检查结果与之完全符合,未出现高估或低估血管狭窄程度。结论透视触发并行采集高分辨率3DCEMRA简单可行,成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颈动脉,它将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瘤CT、MR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导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病例,7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检查,1例经MR动态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医师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灶境界、大小、密度和强化程度等,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8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中,位于胸部4例,四肢2例,腹腔1例,盆腔1例.肿瘤直径4.0~22.5cm,<5cm 1例,5~10cm 3例,>10cm 4例,平均9.3cm.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5例,梭形3例;5例肿瘤密度相对均匀或略不均匀,内可见两种明显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3例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坏死面积相对很小.较小病灶形态规则,巨大病灶多呈分叶状.CT增强病灶呈地图样强化和匐形线条样强化,动脉期轻微强化~显著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强化趋于均匀.MR SE 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显著.结论:SFT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密度相对均匀,境界清楚,瘤内常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MR T2WI多表现为略高信号中夹杂片状低信号区,动态增强强化差异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