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了解全合一肠外营养中添加胰岛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血糖的影响。方法将42例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儿科住院且应用全合一肠外营养的VLBWI随机分成3组:I组(13例)添加胰岛素的输注速度为0.4U·kg·h-1;Ⅱ组(13例)输注速度为0.1U·kg-1·h^-1;Ⅲ组(16例)不添加胰岛素。每2小时监测血糖一次。比较3组间血糖异常率的差异,分析入院时胰岛素水平与静脉血糖的相关性。结果各组1周内检测到高血糖、低血糖的异常率分别为:I组10.9%(29/265)、18.1%(48/265),Ⅱ组20.8%(59/284)、14.1%(40/284),Ⅲ组20.5%(61/298)、11.7%(35/298)。I组和Ⅱ组之间(χ2=9.844,P=0.002)、I组和Ⅲ组之间(χ2=9.478,P=0.002)高血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和Ⅲ组之间高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8)。I组和Ⅲ组之间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6,P=0.033);I组和Ⅱ组之间(χ2=1.653,P=0.199)、Ⅱ组和Ⅲ组之间(χ2=0.709,P=0.400)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院时内源性胰岛素水平与静脉血糖水平无明显相关(r=0.082,P=0.661)。结论VLBWI血糖的高低无法靠内源性胰岛素及时调节。在全合一肠外营养中添加胰岛素,以0.1U·kg~·h“输注时,高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减少,而低血糖发生率稍增高;以0.4U·kg^-1·h^-1输注时,高血糖发生率减少,但低血糖发生率增加,故不建议在应用于VLBWI的全合一肠外营养中预防性添加外源性胰岛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全合一肠外营养中葡萄糖的不同用法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血糖的影响。方法将35例VLBWI随机分成3组,Ⅰ组11例将肠外营养液的葡萄糖水平均配制成10%[d1葡萄糖10 g/(kg.d),7 mg/(kg.min)];后1周内12 g/(kg.d),8.3 mg/(kg.min)];Ⅱ组10例渐增量葡萄糖应用[开始6~8 g/(kg.d),4~6 mg/(kg.min);增加量2 g/(kg.d)];Ⅲ组14例稳定葡萄糖输注速度[1周内葡萄糖7.2 g/(kg.d),5 mg/(kg.min)]。监测血糖1次/2 h,2、3 d后渐延长间隔。结果1周内检测血糖、低血糖(%)、高血糖次数(%)分别为Ⅰ组332次、42次(12.7%)、120次(36.1%);Ⅱ组324次、45次(13.9%)、116次(35.8%);Ⅲ组359次、56次(15.6%)7、1次(19.7%)。3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4 P=0.534);Ⅰ和Ⅱ组高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 P=0.927),Ⅲ和Ⅰ组、Ⅲ和Ⅱ组高血糖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χ2=23.103,21.996 P均=0)。结论为使VLBWI的血糖更稳定,全合一肠外营养中葡萄糖以5 mg/(kg.min)输注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苯巴比妥与水合氯醛的镇静效果.方法 将156例需要镇静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苯巴比妥组78例和水合氯醛组78例,分别给予苯巴比妥注射或水合氯醛口服,分析镇静效果与镇静起效时间.结果 水合氯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苯巴比妥(χ2=4.48,P<0.05),水合氯醛镇静起效时间优于苯巴比妥(χ2=5.37,P<0.01).结论 水合氯醛口服镇静效果确切可靠,操作简单、方便,是目前临床上较理想的镇静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放教学模式在本科护生儿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儿科实习4周的56名护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名)实施开放教学法.对照组(28名)采用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护生出科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观察组出科时理论考核成绩(93.7±2.3)分、操作考核成绩(88.9±6.9)分,对照组分别为(91.8±3.0)分、(82.2±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科实习收获、对教学评价、学习的压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开放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儿科临床实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价纳洛酮治疗新生儿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4例(轻度20例、中度9例、重度5例),在常规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脉注射治疗,每次0.1 mg/kg,每8 h 1次,连用1~3 d,休克纠正后停用;对照组25例(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5例),仅采用常规抗休克治疗。每2 h评价1次,记录休克纠正时间。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轻度新生儿休克纠正时间M(P25~P75)为2.0(2.0~4.0)h,对照组轻度新生儿休克纠正时间M(P25~P75)为4.0(2.0~8.0)h,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Z=-1.853,P=0.113(双侧),P=0.148(精确概率检验)〕;治疗组中重度新生儿休克纠正时间为8.0(2.0~8.5)h,对照组中重度新生儿休克纠正时间为12.0(10.0~16.0)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2.295,P=0.022(双侧),P=0.021(精确概率检验)〕。结论:在常规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休克,可以更快地纠正中重度新生儿休克。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大,副作用也很少。 相似文献
17.
虽然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技术已有几十年历史,但直到80年代后才由理论变为临床实践。1982年,美国乔治亚州Riverdale的南方医学中心首先制定有关选择培养专门护士进行置入及管理PICC的计划。目前国外已广泛地将PICC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infants,VLBWI)的输液及儿童的化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贫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 EPO)在相同剂量下不同应用频度对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贫血的效果。方法 将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儿科 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3年 9月收治的 2 2例VLBWI随机分成两组 ,均在出生第 8天开始予rhu EPO ,每周 75 0IU/kg ,共 6周。Ⅰ组 (12例 )每周 3次给药 ;Ⅱ组 (10例 )每周 1次给药。另设未予rhu EPO的 12例VLBWI作为对照组 (Ⅲ组 )。动态观察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比等。结果 (1) 3组患儿在出生第 2 8天血红蛋白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出生第 6 4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Ⅰ、Ⅱ组间 P =0 0 5 2。 (2 ) 3组患儿在出生第 2 8天红细胞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出生第 6 4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Ⅰ、Ⅱ组间P =0 0 74。 (3) 3组患儿在出生第 2 8天红细胞压积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Ⅰ、Ⅱ组间P =0 14 0 ,出生第 6 4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Ⅰ、Ⅱ组间P =0 195。结论 在rhu EPO相同的每周总量下 ,每周 3次给药比每周 1次给药能明显提高VLBWI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生儿头罩吸氧下不同的氧流量及患儿呼吸频率对实际吸氧浓度的影响。方法:36例需吸氧的新生儿,分别给予氧流量为3L/min及5L/min的头罩吸氧,测量实际吸入氧浓度及呼吸频率。将实际吸入氧浓度与呼吸频率的关系作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氧流量为3L/min时,呼吸频率(X)为(56.78±16.91)次/min,实际吸入氧浓度(Y)为(38.53±3.84)%,相关系数-0.909,回归方程Y=48.75-0.18X。氧流量为5L/min时,呼吸频率(X)为(57.58±16.59)次/min,实际吸入氧浓度(Y)为(45.97±10.27)%,相关系数-0.951,回归方程Y=75.86-0.52X。相关系数检验及回归系数检验(P0.01)。实际吸入氧浓度与呼吸频率呈直线负相关关系。结论:新生儿头罩吸氧下,当同一氧流量对同一患儿不同的病期,不同氧流量时,同样的呼吸频率时,其实际吸入氧浓度均有变化。因此应及时调节氧流量,密切监测实际吸入氧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短的双鼻塞双水平正压通气致新生儿鼻损伤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94例新生儿采用 Infant Flcw 高级系统经短的双鼻塞给予 BiPAP 通气支持,每4 h 至少观察1次鼻损害情况,鼻损伤相关因素分析选用 Lcgistie 回归分析。结果:本组发生鼻损伤35例(37.2%),其中Ⅰ期31例(88.6%)、Ⅱ期3(8.6%)、Ⅲ期 1例(2.8%)。鼻损伤相关因素为胎龄、出生体重、BiPAP 通气持续时间(P 值分别为0.022、0.047、0.005;OR 值分别为1.979、6.318、5.199)。结论:经短的双鼻塞双水平正压通气约可能导致1/3新生儿发生鼻损伤,绝大部分为轻度。鼻损伤发生率与胎龄、出生体重成反比,与通气持续时间成正比。建议对于容易发生鼻损伤的早产儿及极早产儿,每72 h 轮换使用鼻塞与鼻罩,减少鼻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