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8篇
综合类   1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影像融合神经导航下垂体腺瘤的经蝶窦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影像融合神经导航在复发垂体腺瘤或伴蝶窦气化不良的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年期间选择24例垂体腺瘤患者接受神经导航下经蝶窦手术,其中再次经蝶窦手术者18例,蝶窦气化不良者6例。利用MRI和CT融合图像制定导航计划和引导手术进程。通过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所有肿瘤均通过神经导航准确定位和到达。融合图像可同时显示骨性的蝶窦前壁、蝶窦腔、鞍底和软组织性的肿瘤、颈内动脉、海绵窦及其相互关系。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2例。无颅内出血和感染,短暂性尿崩7例,脑脊液漏和动眼神经麻痹各1例。平均随访17.6个月,22例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者未见复发。结论影像融合神经导航适用于复发垂体腺瘤或伴有蝶窦气化不良者的经蝶窦手术,能准确引导手术进程,避免因定位偏差引起的并发症和有利于肿瘤的全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管内原发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本科室自2006年11月至2010年3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原发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4例,通过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1∶3,发病年龄在4 ~ 20岁之间,多以颈部疼痛作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迅速.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1例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术后均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4例均得到随访,2例死亡,2例存活.结论 椎管内原发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罕见,多见于青年人,临床上起病急、症状重,确诊需依据病理学表现,CD99染色阳性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治疗应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首选,本病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性,7岁。因头顶部无痛性肿物进行性增大1个月入院。1个月前家属发现患儿顶部一大小约2cm×2cm肿物,当地医院CT检查示:骨性肿瘤,1个月来肿物进行性增大,既往体健。查体:顶枕部正中偏左6cm×6cm,局部骨性隆起,无红肿压痛,余未见阳性体征。头颅X线平片(图  相似文献   
14.
【摘要】 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是一种非放射性的术中交互式成像技术,可准确
反馈病变信息,协助制订手术计划和实时引导手术进程。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畸形是脑血管畸
形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本文通过总结IOUS在脑血管畸形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实践,探讨IOUS应用教学的
必要性和教学理论要点。  相似文献   
15.
1术中超声的历史回顾在外科领域内,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作为一项相对较新的术中影像技术,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A型超声和非实时的B型超声开始应用;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实时的B型超声技术迅速发展;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新技术的应用,如术中腹腔镜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成像等。追溯术中超声在外科系统的应用历史,实际上是从脑的研究开始的。20世  相似文献   
16.
桥小脑角蛛网膜囊肿(附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90~ 1998年间共收治桥小脑角 (CPA)蛛网膜囊肿 17例 ,约占同期颅内蛛网膜囊肿的4 4 % (17/ 390 )。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和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11例 ,年龄 1 5~5 5岁 ,平均 30岁。囊肿发生部位左侧 9例 ,右侧7例 ,双侧 (由右向左发展 ) 1例。2 .临床表现 :病程由 2周至 10余年不等 ,平均 4 6年。症状以头痛和小脑桥脑综合征为主 ,多见Ⅷ、Ⅶ、Ⅴ等颅神经损害和共济失调。头痛最多见 6例 ,为反复发作性 ,可伴有恶心呕吐 ,均无家族性偏头痛史 ;头晕 5例 ,伴走路不稳 3例 ,伴耳鸣 2例 ;听力下…  相似文献   
17.
头皮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讨论有关头皮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32例头皮血管畸形经显微手术全切除。年龄6~59岁,14岁以下儿童11例,平均年龄28.4岁。畸形血管直径3~5cm11例,5~10cm18例,大于10cm3例。结果:经病理证实毛细血管畸形1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动静脉畸形27例。32例随访12~40月,平均18月,未见复发。结论:头皮血管畸形属先天畸形,但也可能与头部外伤有关,本组4例有头部外伤史。本病以手术切除最为彻底。脑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单纯颞浅动脉供血属普通型。脑膜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参与供血属复杂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延颈交界区室管膜瘤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延颈交界区室管膜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经枕下后正中入路20例,远外侧入路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7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病理诊断均为室管膜瘤,其中间变性室管膜瘤2例。随访22例,时间9~50个月,平均28.5个月。肿瘤复发3例,死亡2例,其余20例KPS评分80~100,平均92。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延颈交界区室管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应争取全切肿瘤。对于未全切及间变性室管膜瘤病人术后应辅以放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病灶。采用常规马蹄形切口15例,耳前弧形切口8例。结果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前面瘫、眼肌协同性运动障碍完全恢复,无新出现的面瘫,术后出现一过性语言障碍5例。GOS评分:恢复良好21例,重度病残2例。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同时可避免出现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Chiari I malformation (CMI) is a disorder involving hindbrain maldevelopments characterized by herniation of the cerebellar tonsils through the foramen magnum.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of CMI are related to the direct compression of the brainstem and cerebellum and to disturbances to 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 circulation. Surgical intervention is indicated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neuroradiological abnormalities. Though many different surgical options are available, suboccipital decompress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a preferred procedure with or without additional manipulations. Nevertheless, any intradural procedures will risk relate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meningitis or arachnoiditis, CSF leakage, pseudomeningoceles, vascular injuries, brainstem dysfunction, as well as delaye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Since the main benefit of surgery for CMI is to arrest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and stabilize the patient‘s neurological state, additional procedures seem to be unnecessary. To achieve acceptable therapeutic results for CMI, it is beneficial to perform a simpl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involving a minimal extent of surgery.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esent an extradural technique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suboccipital decompression and to evaluate its efficacy based on clinical and neuroradiolog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