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1篇
  2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骨关节炎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雷  黄朝梁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742-1743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是一组有不同病因但有相似的生物学、形态学和临床表现的疾病。该病不仅发生关节软骨损伤,还累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韧带、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溃疡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并分析该科2000年3月~2006年3月的海绵状血管瘤病例102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5例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其中,29例患者先后在6年内因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而手术。16患者仍继续非手术治疗,近期随访14例,1例随访发现病灶增大。2例出现癫痫,2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57例患者直接接受手术治疗,加上中转手术患者共计86例行显微手术切除病灶。手术无死亡,随访66例患者中,1例肌力无恢复,1例面瘫未改善,2例癫痫无明显减少,余疗效满意。结论海绵状血管瘤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副作用大;显微手术治疗疗效明确,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李翔  吴雷 《中国针灸》2012,32(9):858-859
顽固性面瘫通常被认为是病程超过1个月仍未痊愈的面瘫[1].该症属临床常见病、疑难病,治疗起来颇为棘手,笔者2007至2011年运用温热粗针治疗该病6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总结临床常用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过敏反应及护理措施.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24 h内发生过敏反应170例, 对对比剂种类、浓度、流速等因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碘普罗胺、碘海醇、碘帕醇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8%、0.35%、0.44%, 碘帕醇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碘普罗胺和碘海醇, 3种药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碘普罗胺组发生过喉头水肿、敏性休克发生率为分别为十万分之七、千分之三, 为罕见不良反应.结论 少部分患者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应小心谨慎, 加强护理, 保障碘对比剂的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骨折患者92例,拟行骨科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阻滞组和全麻组,各46例。全麻组行气管插管全麻,神经阻滞组行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及次数,术后6 h及24 h疼痛程度评分。结果:静注右美托咪定或气管插管即刻、手术切皮即刻、手术开始20 min时神经阻滞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全麻组(P0.05);神经阻滞组使用麻黄碱、尼卡地平剂量及次数均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6 h、24 h神经阻滞组疼痛评分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骨科手术围手术期,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与次数,降低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寻找在使用高压注射器下情况进行CT增强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620例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患者进行护理.结果 620例CT增强患者均顺利完成CT检查.结论 充分做好患者的身心护理,熟练使用留置针的操作技巧,与医生充分配合,能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获得满意的影像学资料,为临床的正确诊断提供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72例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即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均观察术后1周期间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26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12例血小板<10.0×109/L(占46.2%),而脾切除术组46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血浆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对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程度、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 分别对PE组和对照组、PE组中高危PE、中危PE、低危PE三个亚组患者血浆Fg和CRP、DD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PE组患者血浆Fg、CRP和DD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E三个亚组间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治疗后PE组血浆Fg、CRP和DD下降明显(P<0.01),其中有,效组下降的程度明显(P<0.05),无效组有上升趋势;PE组患者血浆Fg、DD和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Fg、CRP和DD的实验室联合检测对判断PE严重程度及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施健  吴雷 《医院管理论坛》2009,26(10):60-62
本文根据医院介入科的特点和实际操作过程,介绍了如何研制和开发基于c/s体系结构的医院介入材料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并给出了详细的实现过程.本系统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操作简单,安全性好,适应网络多用户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1病例报告患者女,40岁,突发右侧肢体无力8d而入院。入院后诊断为丘脑出血,后因急性消化道出血转科。体检:重度贫血貌,血红蛋白27g/L,红细胞0.8X10‘’/L;B超示左上腹肠套叠。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动脉期见空肠二支动脉于增粗,其未分支变形呈弧形约8cm长,并有2cmXI.5cmjJ’片状致密阴影。拟诊:空肠出血、肠套叠、空肠肿瘤。手术见距屈氏韧带约1.5cm处空肠套叠,呈10cmX10cm肿块,切取套叠肠段见其粘膜上有2·5cmX2.0cm的突起物,并破溃出血。术后病理诊断:小肠癌合并出血坏死,肠套叠。2讨论此病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未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