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急性白血病(AL)主要死亡原因是出血和感染,深部组织出血往往是AL患者主要出血形式。本研究观察初治AL患者的深部出血情况,以了解AL患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出血危险因素、防治措施及其对预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2.
目的:探讨银杏叶、辛伐他汀在血脂异常治疗中的联合应用.方法:选择100例血脂异常患者.观察二药合用的效果。结果:经治疗24周,血脂异常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提示二者联合应用在血黯异常治疗中能快速降血脂,无不良反应,适合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183.
目的 提高对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间确诊的T-LGLL合并PRCA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结果14例T-LGLL合并PRCA患者中男7例,女7例,中位年龄61岁.患者呈慢性病程,主要表现贫血症状,9例患者脾脏轻、中度肿大,1例患者同时伴轻度肝脏肿大,1例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初诊时患者中位Hb 61.5 g/L,中位WBC 4.30(2.70~7.95)×109/L,中位淋巴细胞比例0.59(0.30~0.87),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中位比例和中位绝对值分别为0.36(0.14~0.77)和1.9(0.4~4.5)×109/L,骨髓有核细胞中大颗粒淋巴细胞中位比例0.165(0.085~0.410).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查异常.12例患者常规染色体检查无异常.给予环孢素和(或)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患者总有效率91%.结论 合并PRCA的T-LGLL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经典T-LGLL者相似,以贫血为突出表现,脾脏肿大多见.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大颗粒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184.
长期以来临床上治疗银屑病均感棘手。在国外,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显著。我科于2004年10月~2005年4月对50例寻常型银屑病给予维胺酯联合NB—UVB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5.
患者 ,男 ,11岁。因全身散在角化性红斑 1月余 ,高热、面部浮肿 10天 ,于 1998年10月 12日入院。患者于 9月中旬全身出现零星红斑 ,以双手足指趾端为重 ,且沿背侧向上发展 ,掌跖皮肤触之较硬。 10月 1日夜间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 ,体温达 39.℃ ,第 2天发现眼睑浮肿 ,在当地医院查尿红细胞 (+++) ,白细胞 (+++) ,以急性肾炎给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应用 ,病情未见好转 ,同时全身皮损渐多 ,呈暗红色 ,上有鳞屑 ,手足背侧皮损蔓延速度加快 ,遂入我院治疗。患者足月顺产 ,父母非近亲婚配 ,否认家族中有类似患者。体检 营养发育良好 ,面部及下肢浮…  相似文献   
186.
目的:探讨体外CD134L单抗或CTLA4Ig对狼疮样BXSB小鼠脾细胞分泌IL-6、IFN-γ及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未经治疗的狼疮样BXSB小鼠模型,应用CDl34L单抗和/或CTLA4Ig体外特异性阻断CDl34-CDl34L或B7-CD28通路后,用MTT法测定分裂原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用ELISA方法测定ConA诱导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FN-γ和抗ds-DNA抗体的表达水平,并与经中药狼疮方或强的松治疗的狼疮样BXSB小鼠模型进行比较。结果:(1)在单纯培养或经ConA刺激后培养,相比于正常对照鼠,狼疮样小鼠脾淋巴细胞都表现有增殖反应性的显著增高,IFN-γ、IL-6蛋白量的增高和抗ds-DNA抗体的过度分泌。(2)经强的松或中药狼疮方体内治疗后,狼疮样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的增殖反应性及IFN-γ、IL-6的分泌都受到明显抑制,抗ds-DNA抗体的产生也明显减少。(3)体外单独应用CD134L单抗或CTLA41g特异性阻断CD134-CD134L或B7-CD28共刺激信号通路,同样可以显著抑制体外培养的狼疮样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IFN-γ、IL-6的分泌,并可明显减少抗ds-DNA抗体的产生,但它们的抑制作用比强的松、中药狼疮方体内治疗狼疮样小鼠时所表现出的类似效应要弱。(4)联合CD134L单抗和CTLA4Ig,则治疗作用显著提高,其抑制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IFN-γ、IL-6的分泌,抗ds-DNA抗体产生的作用都优于中药狼疮方的体内治疗效果,而与强的松的体内治疗效应相当。结论:CD134-CD134L可以提供独立的、非B7-CD28依赖的,另一种驱动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的协同刺激通路。同时阻断B7与CD28、CD134L与CD134间的相互作用,使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受到快速而最大限度的抑制,对治疗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是一种较理想的免疫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87.
马超  王伟  吴玉红 《安徽医学》2006,27(3):194-195,198
目的了解临床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特异过敏原及血清总IgE水平变化。方法采用体外定性的酶免疫分析法对16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总IgE水平。结果总IgE阳性126例,总阳性率为78.75%,强阳性率为57.5%,160例变态反应性病病患者中吸入组过敏原以普通豚草、蒿属植物(58/160)为最高;食物组过敏原以鳕鱼、金枪鱼、扇贝(106/160)为最高。血清IgE以慢性荨麻疹为最高,阳性率为63.44%。结论酶免疫分析法可以帮助临床合理寻找相应过敏原,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但仍需统一阳性观测标准,并进行多地区、多过敏原的测定,以确定我国常见的过敏原及其分布。  相似文献   
188.
王松龄主任中医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承担人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河南省中医院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目前,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多采用理气解郁、涤痰开窍、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等方法。以刘河间“一下二吐三和法”的学术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该病的病机与治疗。围绕王松龄主任中医师运用吐下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经验进行探讨,在王松龄主任中医师力主准确辨证、整体论治,重视该病虚实夹杂的多样化病机的基础上,着重以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宜先吐后下,再调和阴阳,疗程终末给予自拟定惊安神逐痰散口服为方法。从精神分裂症病位在脑,病机为阴阳失调,病因责之于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郁火内扰、瘀血阻窍的层面,探讨运用吐下法治疗精神分裂症,从而更加有效地辨清精神分裂症初起多见实证,继而出现虚实夹杂,痰火壅滞上、中二焦,冲心犯脑,神明无主而发病之问题,达到总结多年临证经验、为临床医师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思路和方法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治疗精神分裂症当以祛邪为首务,确为实邪不惜速攻,“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然诛伐太过,必伤正气,故使用吐、下剂时,须选准适应证,还要视其禀赋厚薄、病邪轻重酌定药量;若狂定癫止,转入调理脾胃、养心安神阶段。疾病治疗整个期间使用定惊安神逐痰散巩固疗效;药物治疗之外要结合情志疗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避免诱发因素再度刺激,注重心理调护,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189.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 9例SAA患者并发感染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SAA患者并发感染的细菌谱 ,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并用GM CSF或G CSF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SAA患者并发感染的患病率为 86 .0 % ,G+ 菌占5 4 2 % ,G-杆菌占 4 0 .0 % ,真菌占 5 .8% ;血培养G-杆菌以大肠艾希菌及绿脓杆菌为主。感染主要是与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N)降低有关 ,N <0 .2× 10 9/L感染率显著增高 ,且感染时间显著延长 ,N <0 1× 10 9/L者易发生 2个部位以上的感染 ;患者年龄、贫血程度、T细胞亚群分布、是否用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ATG)不影响感染的发生 ;预防性使用氟嗪酸不能减少肠道感染。SAA患者并发感染总病死率为 2 3.1% ,发生肺部感染及败血症的患者病死率增高 ,而使用GM CSF或G CSF组感染的病死率较低。结论 SAA患者是并发感染的高危人群 ,影响感染的主要因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并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可能有助于提高抗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