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早发冠心病PCAD是指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工作压力的增加,PCA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目前临床上对性别不同的PCAD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尚存在不同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性别不同PCAD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及其意义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PCAD患者135例,男79例(男性组),女56例(女性组).人选标准:男性<55岁,女性<65岁.经CAG检查明确至少有1支主要血管有粥样硬化伴管腔直径狭窄>50%.排除标准:严重感染、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有恶性肿瘤患者、有结缔组织疾病,全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1].  相似文献   
122.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作为骨髓造血微环境重要组成成分的微血管以及调节因子VEGF在AA是否存在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抗Ⅷ因子相关抗原及VEGF单克隆抗体标记骨髓活检组织切片,检测51例初诊AA患者及10例对照者骨髓MVD及VEGF表达,比较AA患者与对照者以及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后MVD及VEGF表达变化。结果AA患者骨髓MVD为5.5±3.5,明显低于对照组(8.7±3.4,P〈0.05)。非重型AA(NSAA)与重型AA(SAA)患者的MVD分别为7.4±2.9和4.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A患者骨髓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7±8.4)%和(14.7±6.1)%,P〈0.01],但NSAA与SAA患者的骨髓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获得治疗反应的患者骨髓MVD及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论AA患者骨髓MVD减少及VEGF表达减低,可能是AA骨髓造血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促进血管生成以及改善骨髓血液循环的药物在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或可加快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DC)亚群和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在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免疫失衡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SAA患者及16名健康人外周血DCI(HLA-DR+Lin-CD11c+)、DC2(HLA-DR+Lin-CD123+)数值及比例,半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T-bet mRNA和GATA-3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IFNγ、IL-4水平.结果 SAA初治组、恢复组DC1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分别为(0.44±0.24)%、(0.73±0.3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29±0.10)%,P<0.05].三组DC2分别为(0.18±0.14)%、(0.28±0.20)%、(0.29±0.13)%,初治组低于对照组(P<0.05).SAA初治组、恢复组DC1/DC2比值分别为3.45±2.71、2.90±0.95,明显高于对照组(1.15±0.56),初治组与恢复组DC1/DC2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初治组、恢复组及对照组T-be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7±0.07、0.20±0.07、0.17±0.05,初治组明显高于恢复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中GATA-3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T-bet/GATA-3比值为0.72±0.13,明显高于恢复组(0.33±0.08)和对照组(0.35±0.11).初治组血浆IFNγ/为(50.9±1.1)ng/L,明显高于恢复组[(49.7±0.9)ng/L]和正常对照组[(49.7±0.7)ng/L].T-bet表达与DC1/DC2比值、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45和r=0.402,P<0.01).结论 DC1/DC2和T-bet/GATA-3比值失衡可作为判断SAA患者免疫状态的指标.T-bet的相对表达量与SAA患者的病情有关,病情好转后T-bet/GATA-3恢复平衡.SAA患者DC亚群恢复迟于血常规恢复,因此不可过早停用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24.
1病例资料患者男,62岁。因上腹不适,烧灼感4d,于2006-07-12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高干科。入院时体温正常,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全身未见出血点,上腹部轻压痛,血常规示红细胞(RBC)4.59×1012/L,血红蛋白(Hb)143g/L,白细胞(WBC)8.8×109/L,血小板(PLT)66×109/L,肝功能异常,直接及间  相似文献   
125.
多发性骨髓瘤存活期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方法统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83年1月-2007年9月MM患者存活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丧偶老年人是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丧偶老年患者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对其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下面对78例丧偶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7.
无偿献血员血清人微小病毒B19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当地献血员中人微小病毒Ag(HPV B19)感染情况,为预防HPV B19感染提供初步依据;方法 随机抽查ll0名无偿献血员所供血液;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中HPV B19-DNA的表达。结果 测出HPV B19 DNA阳性23名,阳性率达20.9%。结论 初步表明献血员中HPV B19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8.
早发型度子痫前期(Early-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EOSP)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妊娠期特有疾病,其发病率为5%~7%,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临床处理相当棘手,更是产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已成为产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逐渐引起围产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迄今其孕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国内外多数以34周为界.本文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观察犀角地黄汤合方含药血清对树突状细胞(DC)激活T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含药血清组和空白血清组,每组5只,分别使用犀角地黄汤合方和蒸馏水连续灌胃3 d,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分选15例健康志愿者及8例ITP患者CD4+ T细胞,将荷载血小板抗原的DC与CD4+ T细胞共培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犀角地黄汤合方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为荷载血小板抗原的DC与健康志愿者CD4+ T细胞,模型组和犀角地黄汤合方低、中、高剂量组为荷载血小板抗原的DC与ITP患者的CD4+ T细胞,其中对照组和模型组加入大鼠空白血清,犀角地黄汤合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5%、10%及20%大鼠含药血清。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 T细胞的增殖情况,各组调节性T细胞(Treg)和效应性T细胞(Teff)的比例以及CD4+ T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17以及抑炎因子转化因子-β(TGF-β)、IL-10的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4+ T细胞增殖百分比、Teff细胞比例以及促炎因子IL-2、IFN-γ和IL-17升高(P<0.05),Treg细胞比例、CD4+ T细胞表面PD-1表达量以及抑炎因子TGF-β、IL-10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犀角地黄汤合方低、中、高剂量组CD4+ T细胞增殖百分比、Teff细胞比例依次降低,Treg细胞比例、CD4+ T细胞表面PD-1表达量和抑炎因子IL-10、TGF-β升高(P<0.05),促炎因子IL-2的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犀角地黄汤合方中、高剂量组IFN-γ和IL-17降低(P<0.05)。结论 犀角地黄汤合方尤其是高剂量组含药血清能够在体外调节ITP患者CD4+ T细胞的过度增殖分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这可能是犀角地黄汤合方治疗ITP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0.
目的了解金蝉止痒颗粒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65例,采用随机方式,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和治疗组,对照A组予以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对照B组予以金蝉止痒颗粒口服,治疗组予以金蝉止痒颗粒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连续治疗4周,随访4周,观察复发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三组症状积分显著下降,对照A组总的痊愈率达29.6%,总有效率达72.2%;对照B组的痊愈率为28.6%,总有效率为67.9%;治疗组的痊愈率为38.2%,总有效率为96.4%,与对照A组、对照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未见严重副反应。三组复发率分别为:43.5%、18.8%、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蝉止痒颗粒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痊愈率高,复发率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