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21.
目的分析本院宫颈液基细胞学TBS(The Bethesda System)报告率及异常细胞学相应的HPV阳性率及组织学随访结果,为宫颈癌筛查及防治提供有用的资料。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珠海市中西结合医院病理科细胞学筛查异常病例,记录相应病例1个月内的HPV检测结果及6个月内组织学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 482名女性进行液基细胞学筛查,细胞学筛查异常病例1480例(阳性率4.29%),其中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确(ASC-US)3.05%;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0.16%;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0.82%;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0.19%,非典型腺细胞(AGC)0.07%。细胞学判读为ASC-H和HSIL的患者,其中分别有61.77%和85.1%随后组织学随访存在HSIL及以上病变,而ASC-US及LSIL的患者,分别只有10.86%和15.38%随访存在HSIL及以上病变。细胞学判读为ASC-US、ASC-H、LSIL、HSIL患者HPV的阳性率分别为51.42%、61.11%、76.69%、81.82%,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3,P0.05)。组织学随访结果为炎症、LSIL、HSIL、鳞癌患者的HPV阳性率分别为51.39%、84.16%、87.93%、85.71%,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0,P0.05)。组织学炎症、LSIL、HSIL和鳞癌组均以单一型高危HPV感染为主,HSIL和鳞癌组无单独的低危型HPV感染。结论各级细胞学报告率和HPV阳性率都在基准范围内,细胞学判读意见与组织学随访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本中心的细胞学筛查和HPV检测工作具有较好的质控管理。  相似文献   
22.
报道1例罕见的新生儿肺间质肿瘤。男性新生儿,出生1 d因呼吸困难就诊,影像学诊断新生儿肺炎,左胸腔占位,疑先天性肺隔离症和肺囊肿。病变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胎儿肺间质肿瘤(FLIT)。该报道旨在引起儿科和病理医师对新生儿FLIT的认识、关注和研究,以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数据,避免不适当诊断。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Kail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检测18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和28例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Kail的表达.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Kail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呈阳性或弱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Kail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表达显著高于伴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P〈0.01)。结论Kail的低表达可能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和研究结肠息肉的病理表现以及临床治疗的要点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肠镜检查的2217例患者临床资料:检出结肠息肉病例数为437例,其中增生性息肉215例,腺瘤207例,单纯或合并癌变患者53例。对2~4mm以内行钳除治疗,4mm以上行电凝电切治疗。将以上患者按照年龄划分为中青年组及老年组进行对比和讨论结肠息肉的病理特点。结果老年组患者的息肉检出率以及癌变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大小、数量、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的结肠息肉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中青年,在治疗上采取无痛镜下治疗具有安全、无痛等特点,适用于各个年龄层患者。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2004~2011年有完整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的胰腺癌存档蜡块40例和15例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两组组织中FAK的表达水平.结果??FAK在胰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72.50%,在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13.3%,胰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FAK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FAK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与转移中起重要作用,FAK的表达异常可以作为预测胰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SMB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卵巢SMBT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T) 39例及黏液性肿瘤(MBT) 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例SMBT患者年龄21~69岁(中位年龄30岁),肿瘤大体呈囊性,直径3~13 cm,囊内含褐色或淡黄色脓液样黏液,囊内壁可见乳头状赘生物,直径0. 3~3. 5 cm。9例中,7例单侧,2例双侧,3例囊壁或乳头间质出现钙化(33%),4例病变伴随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44%)。镜下8例SMBT以复杂的、纤维化、水肿性的乳头结构为特征,其中1例局部出现微乳头状结构,1例以微腺体增生为特征,表面衬覆多种细胞类型,包括黏液、浆液、中性细胞(indifferent cell)、透明、鳞状、鞋钉样或嗜酸性细胞。所有肿瘤的间质及腺腔内均见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8例FIGO分期Ⅰ期,1例FIGO分期Ⅱ期(伴同侧输卵管种植),术后随访8~84个月,无复发或进展。SMBT与SBT、MBT比较,三者发病年龄、术前血CA125、血CA199、病变侧别无差异(P值均>0. 05)。三者是否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及钙化差异性显著(P<0. 01)。结论卵巢SMBT以乳头状或微腺体增生样结构为特征,形态与SBT有一定重叠。而对于其组织起源、分子特征及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分析与非三阴型乳腺癌对比,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及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430例乳腺癌患者,诊断明确后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标本行病理检查。依据免疫组化结果,按照分子型不同进行分组,试验组为三阴型乳腺癌,对照组为非三阴型乳腺癌,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无瘤生存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三阴型乳腺癌占比13.0%(56/430),与非三阴型乳腺癌组对比,试验组发病年龄小于对照组,乳腺癌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乳腺癌阳性家族史、远期复发转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绝经状态、瘤体直径、病理类型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随访期间,两组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三阴型乳腺癌相比,三阴型乳腺癌的发病率低,与家族史相关;年轻女性多发,淋巴转移率高,分化差,临床分期高,易复发转移,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28.
患者男性,因发热、呼吸困难伴意识障碍1天急诊.入院前1个月,患者反复腹痛、全身多处皮疹伴纳差.入院体检:P 128次/min,R 30次/min,BP 130/75 mmHg,SpO2测不到,神志模糊,呈嗜睡状.全身可见多处皮疹,部分皮疹溃烂,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心音低钝、腹稍胀、肝脾扪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双下肢轻度浮肿.  相似文献   
29.
目的 通过联合应用奥曲肽和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APALI)的动物实验,探讨其减轻急性胰腺炎和肺损伤的可能性以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APALI的实验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急性胰腺炎组(SAP组)、奥曲肽组(O组)、灯盏花素组(B组)及奥曲肽联合灯盏花素组(OB组),其中后4个组按照6h和12h又分别分为两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SD大鼠.各组实验结束后提取血清,检测AMY、TNF-α、IL-18和IL-10的含量(ELISA法),留取左肺组织,部分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W/D),并在光镜下观察胰腺和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SAP组AMY、TNF-α、IL-18及肺W/D含量明显高于SO组,同时间O组和B组AMY、TNF-α、IL-18及肺W/D含量明显低于SAP组;同时间OB组肺组织AMY、TNF-α、IL-18明显低于O组和B组,而IL-10明显高于O组、B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示SO组肺组织无明显损伤;各治疗组肺损伤较SAP组明显减轻,其中OB组较O组和B组减轻.结论 奥曲肽联合灯盏花素的应用比单用时能更显著的减轻胰腺和相关性肺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18和TNF-α等炎症介质的活性和升高IL-10抗炎细胞因子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肺组织内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每组8只.在体大鼠IR损伤模型制备完成,阻断左肺门终止血供及通气造成左肺缺血,达预定时间后松开阻断带恢复血供及通气,形成再灌注.Sham组将模型制备成功3 h后直接取标本;IR组缺血1 h后再灌注2 h;IPostC组缺血1 h后给予重复3次的5 min灌注和5 min缺血的后处理,然后恢复血供及通气行再灌注1.5 h.实验结束后留取左肺组织制作10%的组织匀浆用于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留取小块肺组织测定肺湿/干质量比(W/D),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用RT-PCR法检测IL-1β m RNA的表达量. 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肺组织中IL-1β mRNA的表达量、MPO的活性及W/D值均明显升高(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炎症反应明显加重;IPostC组肺组织中IL-1β mRNA的表达量、MPO的活性及W/D值与IR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炎症反应明显减轻;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够明显减轻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肺组织内IL-1β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