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患肢肿胀,活动障碍,严重时可致残;栓子脱落将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常导致医疗纠纷。随着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及,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关节置换术后抗凝药物主要是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但抗凝药物也是一般双刃剑,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隐性失血(hidden hemorrhage)是一种我们看不见、不易估计的出血,临床中容易被忽视,术后抗凝是否会影响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12.
四肢主干血管损伤在骨科危重病人的诊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由于致伤原因复杂,病情变化急剧,开放性血管损伤早期诊断较容易.然而闭合性损伤时因认识和治疗上的不足,容易误诊和漏诊,且一旦误诊、漏诊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截肢甚至死亡[1],因此日愈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14.
股骨逆行髓内钉术后髌韧带骨化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2008年2月收治股骨逆行髓内钉术后髌韧带骨化1例,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49岁.交通事故致右侧股骨颈骨折,右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入院,股骨颈骨折无明显移位.急诊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右股骨颈骨折行闭合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行膝前正中纵形切口,长约4 cm,纵行劈开髌韧带,股骨髁间窝开口,髓腔锉依次扩髓,置入逆行交锁髓内钉,术中彻底冲洗伤口,后放置引流管,24 h后拔除.术后第3天开始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复查,可见髌韧带骨化形成,股骨干骨折不愈合,行植骨术.植骨术后6个月股骨干骨折愈合,术后2年复查患肢膝关节功能屈膝90°、伸直0°,屈伸活动时可以感觉膝关节内有摩擦感,行走时轻度跛行,无关节交锁现象,膝关节无明显疼痛.因髌韧带骨化,未取出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6.
吴新涛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Z1)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膝部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一般采用支撑钢板固定加植骨治疗.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0月,采用可吸收螺钉加植骨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伴肩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LPHP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伴肩关节脱位18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采用Neer评分法评定疗效,优12例,良4例,可1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为89%。结论应用LPHP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伴肩关节脱位具有固定牢固,创伤小,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伴肩关节脱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闭合性股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89~2005年17例闭合性股血管损伤病例进行分析,其中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4.5岁,均采用显微外科治疗.结果 1例死亡,2例截肢,3例残留缺血性肌挛缩,9例效果满意.结论 对闭合性股血管损伤尽早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保存肢体即恢复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对隐性失血的影响及不同抗凝药物间的差异。方法将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78例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腹部皮下注射2次/d,乙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10 mg口服1次/d,2组都于术后12 h开始给药。丙组仅应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及足底静脉泵等物理方法治疗。结果 3组患者显性失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后Hb及Plt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组隐性失血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组乙组丙组,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甲组、乙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丙组发生率显著高于乙组(P0.05)。3组术后PT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甲组、乙组术后APTT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低于丙组(P均0.01)。结论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相当,但两药均可导致隐性失血量的增加;而利伐沙班的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且为口服给药,患者依从性较高,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