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1月~2006年8月我科施行心内隧道TCPC和心外管道TCPC治疗21例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间术前、术后的临床指标。结果全组共死亡2例,1例死于术后反复发生心室颤动,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其中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7例,乳糜胸5例,经行胸腔闭式引流或胸腔穿刺后治愈;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19例生存患者术后紫绀均得到有效改善;除心内隧道TCPC平均手术时间(288.5min vs.217.1min,P〈0.05),呼吸机平均使用时间(9.63h vs 65.8h,P〈0.05)长于心外管道TCPC外,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中心静脉压(CVP)、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肺动脉压(MPAP)、上腔静脉吻合口压差(SVCPG)、下腔静脉吻合口压差(IVCPG)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6例,随访时间2个月~2年,无死亡患者。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复查结果满意。结论TCPC是治疗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相似,但各有利弊,对婴幼儿患者选择心内隧道TCPC较为合适,对年龄较大的患者选择心外管道TCPC为佳。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搏动信号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反映内皮细胞活性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3在湘雅二医院心胸外科生物材料研究室和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将取自剖宫产产妇自愿捐献的无菌脐带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传代,传4代后分为两组:①搏动培养组:先静放6~8h待细胞贴壁后,用自行设计的细胞搏动培养装置,进行搏动培养。搏动参数:搏动频率150次/min,搏出量0.3mL/次,搏动产生的压力30/9mmHg(1mmHg=0.133kPa)。②静态培养组:不进行搏动,其余条件同搏动培养组。每组每个时间点5个样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在第1,2,4,6,9,12,15,18天检测两组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水平(相对吸光度值)。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①培养第1,4天,静态培养组明显高于搏动培养组(1.0±0.55比1.10±0.35;1.17±0.23比1.42±0.44,P<0.05)。②培养第2天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1.16±0.18比1.25±0.35,P>0.05)。③培养第6,9,12,15,18天,搏动培养组明显高于静态培养组(1.52±0.14比1.27±0.30;1.60±0.19比1.16±0.33;1.68±0.44比0.99±0.31;1.7±0.24比1.1±0.94;1.7±0.16比1.0±0.28,P<0.05)。结论:搏动信号能提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提示搏动信号在维持细胞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增强细胞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3.
例 1 男 ,出生 2 6d ;体重 3 4kg。生后 5d始气促、发绀、水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 (TAPVC)心上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 1998年 8月手术。采用高位径路 ,在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行肺总静脉与左房顶侧侧吻合 ,结扎垂直静脉并关闭房缺及未闭动脉导管。吻合口约 2 2cm。术后并发心衰、感染 ,术后 18d死于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例 2 男 ,出生 16d ;体重 3 6kg。生后 7d开始气促、发绀及水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TAPVC、心上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 1998年 9月手术。采取双房横切口…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丁二醇改性前后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植入大白鼠体内后蛋白吸附的情况。方法取新鲜牛颈静脉24根,选择带有瓣膜的血管片置入0.625%的戊二醛液中固定1d,取出后12根置入100%2,3-丁二醇中(丁二醇组),12根置入0.3%戊二醛中(戊二醛组)60d。分别植入大白鼠皮下,3个月后取出。采用考马斯亮兰法测定组织总蛋白含量;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光密度法行吸附蛋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丁二醇组改性后的管壁及瓣膜组织总蛋白含量均较戊二醛组低(P<0.05);丁二醇组血管壁有六条带、瓣膜有五条带光密度值均较戊二醛组低(P<0.05),但分别比戊二醛组多出一根条带(45.5ku和53.5ku)。结论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在机体内钙化与其蛋白吸附有关,2,3-丁二醇改性可能减轻生物组织材料的蛋白吸附,从而减轻钙化。  相似文献   
75.
目的总结双腔右心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双腔右心室164例患者的诊治情况,其中单纯双腔右心室14例,同时合并其它心内畸形150例。164例患者中肌束型88例,肌隔型76例,所有患者均予切除右心室异常肌束,同期予室间隔缺损直接缝合94例,Teflon补片修补56例,自体心包加宽右室流出道23例,矫正合并的其它心内畸形24例。结果164例患者中除1例于术后3d死于低心排综合征,余患者无近期、远期死亡及相关并发症。结论单纯双腔右心室少见,常合并其它心内畸形,以合并室间隔缺损(150/164)多见,其它的心内畸形有卵圆孔未闭、左室假腱索、肺动脉狭窄等。手术效果确切有效,熟练掌握双腔右心室的病理解剖、正确识别异常肌束及有效的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
染料介导光氧化处理的牛颈静脉的遗传毒理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染料介导光氧化处理的牛颈静脉的遗传毒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及AMES试验进行遗传毒性评价。结果试验组股骨骨髓细胞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纽之间X^2检验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阳性对照环磷酰胺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MES试验中试验组菌落数均未超过阴性对照组菌落数的2倍,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染料介导光氧化处理的牛颈静脉无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新生乳猪肺血管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4 2只新生乳猪分成正常发育组和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组。其中 2 0只新生乳猪置于低气压仓中 3或 11d形成不同程度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γ 肌动蛋白抗体染色对肺小动脉的形态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正常新生乳猪出生后早期随着日龄增加 ,血管壁中层百分率快速下降 ;缺氧抑制了中层厚度百分率的下降 ,甚至增加这种百分率 (P <0 .0 1) ,同时中层与管腔面积比值与中层百分率有相同的变化倾向。结论 :新生乳猪出生后肺血管快速重构以适应子宫外生活环境。缺氧及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改变正常肺血管的重构 ,导致或加重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78.
总结本科近8年三房心的临床分型和外科治疗方法。根据本科制定的一种分类方法将病例进行分类:A型4例.AⅠ型5例,AⅡ型3例,AⅢ型2例,B型2例,其中12例合并其它心内畸形,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其中8例为中度以上肺高压。手术切除隔膜,同期纠正所有心内畸形。结果,16例病人除一例术后恢复稍慢外,其余均恢复良好,全部病例术后生存。三房心常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病理类型多种,早期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9.
目的:婴儿大型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难以自愈,需要尽早手术纠治,以免影响发育甚至导致死亡。但是这类患儿往往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且反复发作,很难等到肺部感染完全治愈时进行手术纠治。同时患儿需要反复治疗肺炎,费用较高且易延误手术时机。因此,该文研究婴儿大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并发肺炎的早期手术治疗的手术时机选择、治疗的可行性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 1月,收治大型ASD, VSD并发肺炎39例婴儿,36例在肺炎控制后进行早期手术治疗,3例再行儿科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病例中, 33例婴儿手术成功, 2例婴儿死于气管狭窄, 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 死亡率8.3%。儿科保守治疗病例中,1例在治疗中因心肺衰竭死亡 ;2 例好转出院,择期行手术治疗成功。结论:把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做好围术期处理,在肺炎控制后对大型ASD,VSD的婴儿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可提高和改善治疗效果并减少患者费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肺动脉高压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对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肺动脉高压 (肺高压 )病人血清VEGF进行分析。 1999年 3月至 8月间 ,5 1例先心病病人中 2 3例肺高压 ,平均肺动脉压 (38 70± 10 82 )mmHg;2 8例肺动脉压正常病人 ,平均肺动脉压 (16 42± 2 0 3)mmH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5 1例病人的血清VEGF浓度并分析计算。结果 肺高压组病人血清VEGF平均 (2 91 70± 197 6 6 )pg ml,肺动脉压正常组病人血清VEGF浓度 (38 5 6± 2 2 2 5 )pg 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VEGF与肺动脉压呈正相关。结论 VEGF在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中起保护作用 ,先心病病人血清VEGF浓度升高 ,提示VEGF与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