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3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急性心肌缺血犬心室颤动时的左室心内膜电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 (室颤 )的形成机理。方法 经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堵塞前降支 ,造成 4只犬心肌缺血室颤模型。经股动脉插入4极电极导管 ,顶端置于左室心尖部 ,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左室心尖部单极和双极心内膜电图。结果  4只犬均发生室颤。其中 2只犬在室颤发生 1~ 3min时 ,双极心内膜电图显示幅度、形状、频率规则的R波 ;另 2只犬也显示相当规律的R波。随着室颤持续时间的延长 ,心内膜电图的规律性逐渐消失。结论 研究提示 ,心室内存在多个相对独立而性质和形状不一的折返环是室颤形成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使用负荷阿托伐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CIN)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冠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180例患者,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为三组,每组60例(A组:阿托伐他汀术前80 mg/d,术后40 mg/d;B组:阿托伐他汀术前40 mg/d,术后40 mg/d;C组:阿托伐他汀术前20 mg/d,术后20 mg/d),分别监测造影前3d内(任意1 d)和造影后第1、3 d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N-乙酰-β-D-葡萄糖酸苷酶(NAG)和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负荷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诊疗术患者预防CIN的作用。结果 180例患者中,有9例(5.0%)发生,A组发生1例(1.7%),B组发生3例(5.0%),C组发生5例(8.3%)。应用造影剂后1 d及3 d的观察结果显示,A、B组肾小球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估测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指标(尿NAG)均显著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小管功能指标(尿NAG)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使用负荷他汀类药物对预防对比剂肾病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3.
94.
目的 总结、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前间隔旁路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右前间隔旁路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患者共 7例 ,显性者 4例 ,隐匿性旁路 3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为右前间隔旁路。用大头导管标测整个右前间隔区域 ,发现希氏束旁AV和 (或 )VA融合 ,2例可见旁路电位。在靶点部位以 15~ 30W进行消融 ,共放电 30~ 6 0s。结果 以上病例全部消融成功 ,靶点位于希氏束前 (0 .96 4±0 .4 0 )cm处 ,平均消融时间 (2 .5± 1.6 )h ,未发生并发症 ,随访 0 .5~ 2 .0年 ,无一例复发。结论 对右前间隔旁路所致AVRT进行射频消融的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5.
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 3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93年至 2 0 0 3年 10年间我院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近千例患者中 ,37例同时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 ,男 2 0例 ,女 17例 ,年龄 12± 76岁 (平均 4 7± 15岁 ) ,均有反复发作心动过速病史多年。其中瓣膜病 4例 ,先天性心脏病 5例 ,高血压心脏病 17例 ,心肌病 3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4例 ,肺心病 1例。射频消融方法 :常规行左右股静脉、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必要时颈内静脉穿刺 ,放置电极导管至冠状窦 (CS)、高右房 (HRA)、右心室 (RV)及希氏束 (His)位置。根据患者病情 ,高血压患者先控制好血压 ,有心功能不全者术前将心功能纠正为I -II级。术中根据情况 ,决定先行射频消融还是先纠正某些基础心脏病 ,由旁路参与的心动过速患者 ,尽量少诱发心动过速 ,以免诱发心功能不全。结果  37例患者 36例 1次消融成功 ,1例首次消融失败第 2次手术成功 ,2例复发 ,经再次手术成功。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4例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 1例 (显性旁路 7例 ) ,多径路 2例。 3例二尖瓣狭窄患者 ,2例先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1例因发作频繁先行射频消融术。 2例房间隔缺损和 3例动脉导管未闭者先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报道左前游离壁及左后间隔双旁道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  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发作时QRS波呈单一图形者 2例 ;图形基本一致 ,频率不同者 3例 ;出现两种不同图形者 3例 ,其中频率一致图形不同者 2例 ,频率和图形均不一致者 1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① 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 15~ 36个月均无复发 ;②术中证实均存在左前游离壁及左后间隔双旁道 ,两旁道相距 >2cm。结论 对室上速发作时频率和图形不一致患者要考虑多旁道存在。  相似文献   
97.
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慢 -快综合征 ) ,予 5例患者植入三腔(双房同步 )心脏起搏器。方法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依次植入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右心房起搏电极导线 ,经测试各参数满意后 ,经 Y型转接器将冠状静脉窦电极与右心房电极组成新的心房双极电极。植入后分别进行 DDD和双房 AAT起搏。结果 随访 1个月~ 1年 ,所有患者症状基本缓解 ,心律失常得到控制 ,除 1例患者冠状窦电极脱位 ,经重新调整固定外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证明三腔心脏起搏器不仅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该型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但合并症少、安全、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前后肺动脉及左心房血浆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变化。方法选择符合行PBMV适应证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50例,PBMV术前及术后30min监测肺动脉压、左心房压,并同时取肺动脉血、左心房血分别用重氮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NO和ET值及NO/ET值。结果PBMV术后,肺动脉压、左心房压明显下降,肺动脉平均压由((51.7±19.3)mmHg(1mmHg=0.133kPa)降至(21.5±7.0)mmHg(P<0.01),左心房平均压由(25.3±6.7)mmHg降至(13.2±9.7)mmHg(P<0.01)。术前左心房血浆ET(51.1±10.6)pg/ml,NO(99.6±9.4)μmol/L,NO/ET=1.95±1.12;肺动脉血浆ET(131.1±19.3)pg/ml,NO(165.4±50)μ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观察我院 8例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terdefibrillatorIC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方法 :自 1996年 7月至 2 0 0 3年 9月 ,共有 7例患者 (其中 1例更换 1次 )在我院成功安装了ICD。 4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1例为长QT间期综合症 ,1例为多形性室性心  相似文献   
100.
永久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55例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28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固定电极组),比较2组电极植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植入时及随访起搏阚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植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组,(25.82±1.84)min vs (20.07±2.45)min、(15.75±1.99)min vs (8.50±1.89)min(均P〈0.05)。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O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130.104±4.00)ms vs (152.30±10.80)ms(P〈0.05)。主动电极植入组即刻闽值比被动电极组高,(0.71±0.27)V vs (0.51±0.17)V(P〈0.01),术后随访3个月,2组的起搏阚值、感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时主动电极组阻抗要低于被动电极组,(431.00±76.90)Ω vs (588.39±160.79)Ω(P〈0.01),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起搏应用可行而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