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3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有报道冠状动脉造影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危险,多发生于术中,发生于术后且冠状动脉无明显异常者少见。本文旨在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患者术后发生心室颤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对冠脉介入治疗指导作用及应用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住院冠脉造影提示主干开口病变、临界病变、分叉病变、心肌桥、支架术后瘤样扩张患者分别行冠脉内超声检查。结果血管内超声能提供狭窄程度、斑块性质、支架贴壁、心肌桥诊断信息。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脉介入提供指导作用,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83.
背景:冠脉动脉造影被称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由于投照体位的不当,造成病变血管段人为“缩短”及冠状动脉显影影像质量较差等均可引起误诊或漏诊。 目的:探讨不同体型、心型患者的冠状动脉主干及各分支的最佳投照体位的特异性关系。 设计:对照观察。 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 对象:2001-11/2006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 369例。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了冠状动脉造影书面知情同意书,实验方案得到了南昌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方法:将1 369例患者分为3组:①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6~31 kg/m2,489例,横位心。②普通体型组:体质量指数23~25 kg/m2,502例,普通心型。③消瘦组:体质量指数17~22 kg/m2,378例,垂位心型。对3组受试者的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近段,前降支中远段、回旋支近段、回旋支中远段、右冠状动脉近中段,远段等血管的Compart分析结果进行归纳。 主要观察指标:最佳造影角度。 结果:1 36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冠状动脉主干最佳造影角度:左前斜位(45±5)°/足位(25±5)°或右前斜位25°/足位35°,肥胖者其角度大10°左右,消瘦者小10°左右(P均﹤0.05)。②前降支近段最佳造影角度:右前斜位(50±8)°/头位(23±8)°,肥胖者其角度大10°左右,消瘦者其角度小10°左右(P均﹤0.05)。③前降支中远段最佳造影角度:右前斜位(40±5)°/头位(45±5)°或左前斜位(11±5)°/头位(45±5)°。④回旋支近段最佳造影角度:左前斜位(45±5)°/足位(35±5)°或AP/足位36°。⑤回旋支中远端最佳造影角度:左前斜位(45±5)°/足位(35±5)°或右前斜位(6±4)°+足位(33±5)°。⑥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最佳造影角度:左前斜位(35±5)°/足位(14±5)°或左前斜位(48±5)°/头位(15±5)°,肥胖、消瘦组左前斜位角度都要大15°左右,右前斜位胖者角度小10°左右,瘦者角度大10°左右(P < 0.05)。⑦右冠状动脉远段最造影角度:左前斜位(53±5)°/足位(17±5)°。 结论:通过这些体位的投照多能清楚了解整个冠脉的情况,最佳造影角度下的血管狭窄百分比测量能显著提高其定量分析的精度。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缺乏性高血压大鼠肾脏损害的特点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较大剂量的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造成NO缺乏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测定尿蛋白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排泄.8周后电子和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病理变化.测定血液和肾组织中NO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肾脏的表达差异.结果大鼠4周后形成稳定的NO缺乏性高血压模型,8周后收缩压明显升高(P<O.05).与对照组相比,给予L-NAME第3~7天尿蛋白和β2-M排泄形成一早期高峰(P<0.05),后迅速下降;4周后尿蛋白和β2-M排泄持续升高.8周时肾小球滤过膜严重受损,肾小球内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外基质(ECM)明显沉积,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指数评分增高(P<0.01),形成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血液和肾组织NO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血中AngⅡ水平无明显变化,但肾脏局部AngⅡ和TGF-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尤以肾髓质为甚,TGF-β1水平为对照组的近3倍.结论长期大剂量给予NOS抑制剂可造成NO缺乏性高血压肾损害模型,其机制可能与"AngⅡ-TGF-β1-ECM"轴有关,是一种较好的研究高血压性肾损害模型.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卡托普利干预对连续周期性波动的高静水压下大鼠系膜细胞(RMC)增殖及其产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RMC分别在生理压力(40 mm Hg,PP)、中压(60 mm Hg,MP)、高压(80 mm Hg,HP)环境下,不同药物(阿托伐他汀10μmol/L、卡托普利10μmol/L)中培养1、3、5、7 d.4-甲基偶氮四唑蓝(MTT)法测定各时段细胞增殖量.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AngⅡ浓度.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TGF-β1含量.结果与PP组1 d相比,PP组3、5、7 d MC增殖,但AngⅡ浓度、TGF-β1含量无明显变化;MP和HP组从1 d开始可见明显细胞增殖(0.79±0.07,0.93±0.10 vs 0.58±0.05;P<0.05或P<0.01),并随时间延长而进一步升高,AngⅡ和TGF-β1水平在MP和HP组也呈压力依赖性升高[(AngⅡ:130.6±24.3,261.5±51.2 vs 73.1±10.1)pg/mL P<0.05或P<0.01;TGF-β1:(1.61±0.16,1.86±0.21 vs 1.00±0.08 P<0.01)],7 d达到最高.阿托伐他汀和卡托普利均能抑制中、高压力对RMC的上述影响,抑制细胞增殖,并使AngⅡ和TGF-β1水平下降.二者共同作用可进一步抑制细胞增殖,并使AngⅡ和TGF-β1水平进一步下降.结论高静水压能刺激RMC增殖,并引起AngⅡ及TGF-β1水平上升.阿托伐他汀和卡托普利均能部分抑制高静水压引起的AngⅡ增加,继而部分抑制TGF-β1产生.阿托伐他汀与卡托普利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总结 18年来更换心脏起搏器时对电极参数测定结果 ,以判断电极能否继续使用提供临床经验。临床资料  1986年 3月~ 2 0 0 3年 5月 ,38例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 ,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电极参数。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4~ 11年 (平均 8.4年 )。置入时起搏阈值为 0 .6 4± 0 .37(0 .3~1.5 )V ,更换起搏器时起搏阈值为 1.78± 0 .73(1.0~ 3.6 )V ,更换起搏器时起搏阈值明显高于置入时的 2 .4 5倍 (P <0 .0 0 1) ,增加绝对值为 0 .1~ 2 .6V。置入时和更换时电极阻抗分别为 (6 47.5 2± 178.4 1) (35 0~980 )Ω和 (72 3.2 2± 10 3.30 ) (4 5 2~ 130 0 )Ω ,两者相比P >0 .0 5。本组更换新电极 6例 ,均为阈值明显升高 (>3.5V) ,或 /和电极阻抗过高或过低。结论 ①本组电极置入后平均 8.4年 ,更换起搏器时 ,起搏阈值为 (1.78± 0 .73) (1.0~ 3.6 )V ,为置入时的 2 .4 5倍 ,但 30例 (80 % )的起搏阈值 <2 .5V。②起搏器更换时 ,原电极阻抗与首次置入时相比 ,总体上略有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近 90 %的电极阻抗在正常范围内 ,2例阻抗 >12 5 0Ω ,进行了电极更换。③更换起搏器时 ,电极参数如起搏阈值在 2 .5V以下 ,电极阻抗在 30 0~ 10 0 0V内 ,自主心律的R波振幅 >2 .5V ,原电极可继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总结、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前间隔旁路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右前间隔旁路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患者共 7例 ,显性者 4例 ,隐匿性旁路 3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为右前间隔旁路。用大头导管标测整个右前间隔区域 ,发现希氏束旁AV和 (或 )VA融合 ,2例可见旁路电位。在靶点部位以 15~ 30W进行消融 ,共放电 30~ 6 0s。结果 以上病例全部消融成功 ,靶点位于希氏束前 (0 .96 4±0 .4 0 )cm处 ,平均消融时间 (2 .5± 1.6 )h ,未发生并发症 ,随访 0 .5~ 2 .0年 ,无一例复发。结论 对右前间隔旁路所致AVRT进行射频消融的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9.
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 3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93年至 2 0 0 3年 10年间我院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近千例患者中 ,37例同时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 ,男 2 0例 ,女 17例 ,年龄 12± 76岁 (平均 4 7± 15岁 ) ,均有反复发作心动过速病史多年。其中瓣膜病 4例 ,先天性心脏病 5例 ,高血压心脏病 17例 ,心肌病 3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4例 ,肺心病 1例。射频消融方法 :常规行左右股静脉、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必要时颈内静脉穿刺 ,放置电极导管至冠状窦 (CS)、高右房 (HRA)、右心室 (RV)及希氏束 (His)位置。根据患者病情 ,高血压患者先控制好血压 ,有心功能不全者术前将心功能纠正为I -II级。术中根据情况 ,决定先行射频消融还是先纠正某些基础心脏病 ,由旁路参与的心动过速患者 ,尽量少诱发心动过速 ,以免诱发心功能不全。结果  37例患者 36例 1次消融成功 ,1例首次消融失败第 2次手术成功 ,2例复发 ,经再次手术成功。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4例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 1例 (显性旁路 7例 ) ,多径路 2例。 3例二尖瓣狭窄患者 ,2例先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1例因发作频繁先行射频消融术。 2例房间隔缺损和 3例动脉导管未闭者先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报道左前游离壁及左后间隔双旁道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  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发作时QRS波呈单一图形者 2例 ;图形基本一致 ,频率不同者 3例 ;出现两种不同图形者 3例 ,其中频率一致图形不同者 2例 ,频率和图形均不一致者 1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① 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 15~ 36个月均无复发 ;②术中证实均存在左前游离壁及左后间隔双旁道 ,两旁道相距 >2cm。结论 对室上速发作时频率和图形不一致患者要考虑多旁道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