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C3.1型骨折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0例桡骨远端C3.1型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23例;年龄47~65岁(平均58.2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25例,单纯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11例,掌侧入路加背侧辅助切口克氏针、螺钉内固定14例)和背侧入路组(15例,均采用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以及术后6、24个月腕关节活动度.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年(2.0~2.5年)随访.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1±2.2)、(8.3±1.7)周]、术后12个月掌倾角(9.3°±2.1°、9.5°±1.7°)、尺偏角(20.0°±2.7°、18.7°±2.5°)、桡骨茎突高度[(8.6±2.9)、(7.9±2.3) 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背侧入路组腕关节掌屈(58.3°±1.7°)、背伸(55.0°±1.6°)活动度较掌侧入路组(67.5°±2.0°、59.2°±1.9°)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旋前、旋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24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入路组1例术后1个月出现骨折复位丢失,3例于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 结论 与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或加背侧辅助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3.1型骨折可以更好地恢复和维持关节面骨折块的复位,术后并发症少,更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总结小转子未累及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复位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收治的74 例AO/OTA 分型中31-A3.1 和31-A3.2 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资料, 男33 例, 女41 例;年龄36~87 岁, 平均71 岁;左侧40 例, 右侧34 例。致伤原因: 交通伤27 例, 跌伤43 例, 坠落伤3 例, 压砸伤1 例。采用撬拨技术、Homann 拉钩技术、钳夹技术、有限切开等进行复位, 复位后均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记录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根据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 74 例骨折复位均在透视下进行, 其中闭合复位73 例, 有限切开复位1 例。平均手术时间(75±4)min, 平均术中失血量(135±5)ml, 平均透视次数(24±3)次。术后65 例患者获得8~23 个月的随访(平均14.5 个月), 骨折愈合时间为4~9 个月, 平均7.4 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7~95 分, 平均91.4 分, 其中优29例, 良31 例, 可5 例, 优良率为92.3%(60/65)。结论 小转子未累及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困难, 尤其对年龄较轻、肌肉发达的患者, 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术复位技巧, 以取得更好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Pilon骨折常常是一种高能量损伤。约1/3-1/2的Pilon骨折伴有其他骨折或脏器损伤。10%-30%的Pilon骨折为开放性骨折。本文探讨使用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意义。[方法]从2004年2月-2007年3月共收治10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22-72岁,平均56.2岁。初期治疗选用单臂外固定支架(Orthofix)以及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Stryker)。待患者全身情况好转、创面愈合或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转换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微创闭合内固定(MIPPO)。[结果]10例患者平均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为13.2(7-49)d,均转换为坚强内固定治疗。软组织开放伤口和手术伤口均获得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筋膜室综合征、骨髓炎发生。1例开放性Pilon骨折外固定后发现感染,在抗菌治疗后7周更换内固定,同时放置庆大霉素珠链,术后骨折愈合。[结论]对于高能量Pilon骨折,正确评估局部软组织条件和全身情况,合理使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适当时机更换内固定的分期治疗办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4.
不稳定型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转子周围骨折采用亚太型Gamma钉(Gamma-AP钉)和动力髋螺钉(DHS)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68例不稳定型骨折患中,31例使用Gamma-AP钉固定,37例使用DHS固定,并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Gamma钉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较DHS手术小,而且患可早期下床负重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Gamma钉手术创伤小,适用性强,是治疗不稳定型转子周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踝关节外侧结构稳定性在胫骨pilon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从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18例胫骨pilon骨折伴踝关节外侧结构损伤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41.3岁.闭合性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2例.AO分型:B1型3例,B2型5例;C1型3例,C2型7例.对于12例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首先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腓骨复位和内固定,接着采用改良前内侧切口进行胫骨Chaput结节的复位和固定,中间关节面以及内侧骨块参照Chaput结节进行复位.对于2例开放性骨折和4例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多发伤的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采用分期手术治疗,一期腓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合内侧胫骨跨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对内侧结构只做克氏针或螺钉临时复位固定,二期(平均14 d后)拆除胫骨外固定支架或行胫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结果 14例患者术后获8~30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4例失访.14例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4个月.关节面复位评价:解剖复位9例,一般4例,差1例.临床功能评价:优6例,良3例,可4例,差1例.1例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外固定后出现感染,在抗感染治疗后7周更换内固定,同时放置庆大霉素珠链,术后30周骨折愈合. 结论踝关节外侧结构稳定性的恢复在胫骨pilon骨折治疗中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6.
青壮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附55例病例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股方肌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 55例26~57岁股骨颈移位性骨折(GardenⅢ-Ⅳ型)患者,采用带股方肌肌蒂骨瓣移植和螺纹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本组5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年6个月~10年8个月.所有患者的股骨颈骨折均在6~9个月内愈合,5例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 带股方肌肌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疗效确切、创伤较小、操作方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既能尽量截除因血管闭塞而坏疽的肢体,又可使残肢与假肢达到最佳适配的方法.方法 2003年6月至2007年2月期间共收治血管闭塞症所致下肢坏疽患者21例(23肢),参考血管多谱勒和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合患肢坏死平面或皮肤颜色、温度、软组织血供状况选择截肢部位,截肢部位为股骨上端2例(3肢)、股骨中下1/3端5例、胫骨中端和中上1/3端14例(15肢).结果 21例残肢伤口均愈合良好,1例因双残端软组织挛缩致骨外露行残肢修整术,术后14天伤口愈合.结论 截肢部位选择不当既可能引起残端再度坏死、伤口不愈合及骨外露,增加患者再次手术的风险和痛苦,也可能导致过多截除有用肢体和关节,影响日后假肢的正常安装和使用.血管闭塞所致下肢坏疽截肢术不仅要为患者保留存活的残肢,更要保留有功能的残肢.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治疗.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11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男8例,女3例;年龄21~52岁,平均32岁.通过术前X线片和CT确诊,并根据骨折块位置采崩掌侧入路(7例)或背侧入路(4例),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对于关节面塌陷>5 cm或有明显骨质疏松的2例患者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1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1个月.无医源性神经和血管损伤.1例因术后发现下尺桡关节损伤分离再次手术.随访期间无骨折的复位丢失和内固定松动,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7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 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骨折,必须通过术前充分的检查及合理的治疗,使腕关节恢复良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29.
影响跟骨骨折术后功能评分的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可能影响跟骨骨折后足部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 对手术处理的52例跟骨骨折进行随访和统计分析。结果 功能评分与骨折分型相关,与年龄、性别和左右侧无关,与术式相关,与术后及随访时的Bohler角相关。结论 术中注重解剖复位、可靠的内固定和必要的植骨可以提高术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0.
对严重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方法选择的探讨(附52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Rockwood分级Ⅲ°及以上的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案,比较仅行锁骨钩板内固定和锁骨钩板内固定后再行喙锁韧带重建2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两种方法治疗的52例肩锁关节脱位,A组为内固定组共29人,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45岁,其中Rockwood分级Ⅲ度12人,Ⅵ度15人,Ⅴ度2人。B组为内固定加喙锁韧带重建组共23人,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50.6岁,Rockwood分级Ⅲ度9人,Ⅵ度13人,Ⅴ度1人。内固定方法均为AO锁骨钩板固定,重建喙锁韧带均采用改良Weaver法。随访8~12个月,以Lazzcaao标准进行评价,并以SPSS 10.0统计软件计算,分级比较每级AB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手术疗效均较为满意,优良率均达到100%。两组之间仅优秀率有所不同,且Rockwood分级比较AB两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锁骨钩板固定确实可靠,手术简单,创伤较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内固定,在使用了可靠的锁骨钩板固定后,肩锁关节周围各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了重建,保证了肩锁关节的稳定愈合,同时可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如无合并严重的三角肌和斜方肌的撕裂,可不需喙锁韧带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