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68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篇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研究不同肥胖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pR)]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年龄大于40岁人群作为抽样框,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5440例,研究者完成了临床资料的采集,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并完成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肥胖指标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共有5440例,平均年龄(55.17±11.78)岁,其中男性3257(59.87%),女性2183(40.13%)。检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1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13.16%;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肥胖指标均与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WHpR第二、三、四分位数与第一分位数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1.33(1.04~1.70)、1.34(1.05~1.73)、1.38(1.08~1.76)。结论 人群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13.16%;肥胖是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肥胖指标中,WHpR具有更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服用氢氯噻嗪(HCTZ)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方法732例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12.5mg,1;L/d。6周后,比较资料完整的715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浓度的变化。并按患者的降压疗效分组比较不同降压反应对hsCRP浓度的影响。结果715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浓度分别为2.39和2.10mg/L,治疗后血清hsCRP浓度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血压达标组血清hsCRP浓度低于非达标组(P〈0.05);治疗前后不同收缩压水平患者血清hsCRP浓度不同(P〈0.05)。血清hsCRP水平与治疗前后收缩压水平均呈正相关(r=0.10,r=0.12,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体质指数、治疗后收缩压水平、年龄影响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浓度。结论高血压患者服用氢氯噻嗪后血清hsCRP浓度下降;收缩压水平是影响血清hsCRP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Alu插入(Ⅰ)/缺失(D)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状态.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中国人群ACE基因Alu Ⅰ/D多态性和AT1R基因A1166-C SNP频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中国人群的ACE基因各基因型频率Ⅱ型37.0%,ID型40.5%,DD型22.5%;I,D各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7.3%,42.7%.AT1R基因A1166-C SNP频率分布:AA型76.5%, AC型23.4%, CC型0.1%;等位基因频率A 88.2%, C型11.8%.结论中国人群ACE基因Alu I/D与AT1R基因A1166-C的 SNP频率的分布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94.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 对开滦集团公司2 2 0 9名离休职工健康查体 ,检测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及其他生化指标 ,比较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及不同血压水平组间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的差异。结果  2 2 0 9人中符合研究目的且资料完整的共计 2 16 9人 ,其中确诊高血压病患者 12 0 5例。高血压组、正常血压组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 (1 97± 1 84 )mg/L和 (1 0 8± 1 2 4 )mg/L(P <0 0 0 1)。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随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增加而增高 (P <0 0 0 1)。非吸烟组、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组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 (1 87± 1 4 3)mg/L、(2 0 9± 1 85 )mg/L和 (1 5 8± 1 6 1)mg/L ,均高于吸烟组、非糖尿病组、非超重及肥胖组的 (1 33± 1 10 )mg/L、(1 2 3± 1 4 0 )mg/L、(0 82± 1 0 6 )mg/L (P <0 0 0 1)。结论 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相关 ,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
醛固酮合成酶是醛固酮合成过程中最后一步生化反应的催化酶,其编码基因为CYP11B2.醛固酮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α-adducin基因G614T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82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12.5mg,1次/d,6周后资料完整的754例患者按不同ACE基因型和α-adducin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和组合基因型组血压下降值.结果服用氢氯噻嗪6周后,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大于II、ID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大于GG、GT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GT基因型患者舒张压下降值大于GG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D基因型、TT基因型、DD+TT组合基因型、治疗前醛固酮(Ald)水平是影响患者收缩压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α-adducin基因G614T多态性均与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相关;DD+TT组合基因型对HCTZ的降压反应可能优于其他组合基因型.  相似文献   
97.
目的通过对以不同的代谢综合征(MS)的组分出现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比较,探讨T2DM患者hsC-RP水平与MS的关系。方法共计调查了病例组(MS组)96例,T2DM对照组(T2DM组)104例,正常对照组80例。比较了以上三组及合并不同数量、不同种类MS组分的各组间hsC-RP水平,并进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MS组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T2DM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患者中hsC-RP水平与合并MS所含组分的数量呈正相关(P〈0.01),与合并MS所含组分的种类无关(P〉0.05)。吸烟、BMI、WHR、胰岛素抵抗、高TG血症、血糖、高血压与hsC-RP呈正相关。结论T2DM患者hsC-RP水平与MS有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在M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IFG)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510人中随机抽取5852人作为观察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第3次健康体检,同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基线血糖水平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结果在5852例观察对象中,符合入选标准、资料完整的有5440例,理想血糖组(n=3808)、IFG组(n=1155)、糖尿病组(n=418)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9.6%、45.5%、63.6%;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IFG组、糖尿病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分别比理想血糖组增加19%和85%,其OR值分别为1.19(95%CI1.01~1.39)、1.85(95%CI1.44~2.37)。结论 IFG是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07-2007-10健康查体的30~70岁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510人中,符合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30027人)和理想血压诊断标准(15614人)的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0~53.0(47.6±3.2)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结果与理想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平均年龄较大;男性比例较高;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体质量指数水平高(均P<0.05)。随访期间共发生461例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前期人群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病致死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9%、0.57%、0.20%、0.23%和0.23%,高于理想血压人群的0.67%、0.27%、0.12%、0.17%和0.15%,其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脑出血累积发生率两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RR分别较理想血压人群增加37%(95%CI1.10~1.70)和56%(95%CI1.10~2.20)。结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脑出血累积发生率高于理想血压人群;高血压前期是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颈动脉窦部斑块与长时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集团年度健康体检的职工101510人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观察对象,于2010-2011年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最后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为5440例,资料完整的4703例纳入统计分析,BPV采用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3次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计算,并对BPV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4703例观察对象中,男性为2863例,女性为1840例,年龄为(54.1±11.2)岁。颈总动脉无斑块者为2844例,单侧窦部斑块者为802例,双侧窦部斑块者为472例,窦部和主干均有斑块者为509例,单纯颈总动脉主干斑块者为76例。其中2351例观察对象的BPV≥9.65mmHg,占观察对象的50.0%;颈总动脉无斑块、单侧窦部斑块、双侧窦部斑块、窦部和主干斑块、单纯颈总动脉主干斑块人群BPV中位数分别为8.74、9.77、10.44、11.93、10.85mmH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研究人群BPV的Logistic回归结果:校正其他因素后,双侧窦部、主干和窦部斑块仍为BPV升高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84(95%CI1.031~1.599)和1.779(95%CI1.406~2.252)。结论颈动脉窦部斑块与长时BPV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