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68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篇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不同SBP水平对T2DM人群终末期肾病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糖尿病患者9375例作为观察队列,根据不同SBP水平分为<130mmHg组、130~139mmHg组和≥140mmHg组。以进入规律血液透析定义为终末期肾病作为终点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发生终末期肾病的因素。结果 (1)观察队列平均随访时间(71.89±4.25)个月,新发血液透析者53例,其中<130mmHg组12例、130~139mmHg组8例和≥140mmHg组33例,各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8,P<0.05);(2)COX回归分析显示,与<130mmHg组比较,130~139mmHg组和≥140mmHg组发生终末期肾病事件的OR值分别为1.27(95%CI:0.50~3.23,P=0.615)、2.48(95%CI:1.19~5.16,P=0.015)。结论 SBP升高可增加糖尿病人群终末期肾病的发病风险,但并非SBP降得越低,获益越多。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941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进行10年的纵向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分型检测.结果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II、ID、DD三组人群10年中收缩压、舒张压数值的变化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无关.  相似文献   
43.
急性脑卒中:降压或不降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卒中时的降压问题是个临床上很棘手的问题,应当视卒中的性质、血压升高的程度等具体情况而决定是否降压和降压的速度和幅度。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压极度升高时,即当SBP≥200mmHg,和/或DBP≥120mmHg,和/或MAP≥125mmHg时(MAP=SBP 2DBP/3),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中隐蔽性高血压(MH)的患病情况。方法选取171例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睡眠监测室进行检查的偶测血压正常受试者,实施多导睡眠监测并同步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次日晨起后采空腹肘静脉血行血生化检查。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和 AHI≥5分为非 SAS 组和 SAS 组,比较两组 MH 的患病情况,并分析 SAS 组中 MH 和非 MH 的相关指标、MH 相关因素。结果1)SAS 组101例中有54例 MH 患者,患病率为53.5%,非 SAS 组70例中有14例 MH 患者,患病率为2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SAS 组中 MH 组与非 MH 组比较,年龄较轻;体质量指数较高;吸烟和饮酒者较多;日间平均心率较高;最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较长;血氧饱和度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MH 相关因素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SAS、体质量指数、吸烟和饮酒是 MH 的危险因素。结论SAS 是 MH 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体质量指数、吸烟和饮酒之外。  相似文献   
45.
左室肥厚 (LVH)是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发生、发展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是紧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重要组成成分 ,它的多种生物学效应都是通过AngⅡ 1型受体 (AT1 R)介导的〔1〕,AT1 R不仅是调节血压的主要中介 ,它与AngⅡ结合后还可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本文旨在探讨EH人群中AT1 R基因型与LVH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2 0 0 1年 1~ 8月在唐山市开滦医院就诊的EH患者 1 2 6例 ,男 66例 ,女 60例 ,年龄 5 3~ 82 ( 67±6)岁。EH诊断标准按照《1 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对941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进行10年的纵向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血管紧张转化酶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Ⅱ,ID,DD三组人群10年中收缩压,舒张压数值的变化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无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右颈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者共5356例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物化学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标化年龄和性别后,研究人群中右颈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9.6%和3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龄、高收缩压、高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吸烟是右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922、2.541、1.942、1.326、1.500、1.231);男性、高龄、高收缩压、高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吸烟是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737、1.798、1.459、1.375、1.322、1.227).结论 中老年人群右颈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9.6%和31.4%.右颈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收缩压、胆固醇、空腹血糖和吸烟.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基线空腹血糖受损(IFG)转归对患者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909例IFG患者进行血液生化及baPWV检查。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IFG诊断标准分为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IFG转归与baPWV的关系。结果: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52.1%、65.0%、79.9%。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收缩压、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与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相比,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均增加,RR值分别为1.47和2.77。结论:基线IFG转归与baPWV变化相关,对IFG进行控制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以氢氯噻嗪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期间,血糖升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9例,入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和氢氯噻嗪导人6周后随机给予氢氯噻嗪12.5 mg/d或(氢氯噻嗪12.5mg/d+螺内酯20mg/d)或(氢氯噻嗪12.5 mg/d+卡托普利25 mg两次/d)治...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成人群体中血压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对新发慢性肾脏病(CKD)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4 671人。依据血压[高血压: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正常血压: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 mm Hg且无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和未服用降压药]和BMI(超重肥胖:BMI≥24 kg/m~2;非超重肥胖:BMI24 kg/m~2)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CKD定义为:至少2次体检出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或者蛋白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组别对新发CKD的影响。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84 671名基线非CKD人群,在平均随访(8.77±1.41)年期间,共新发CKD 3 625例,累积发生率达4.28%;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3%、3.26%、4.47%、6.63%;并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相比,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风险均增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1.23(1.10~1.37)、1.53(1.35~1.73)、2.23(2.02~2.47)。此外,分别除外糖尿病、吸烟及服用降压药人群后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与新发CKD相关,同时合并高血压及超重肥胖新发CKD风险高于单独高血压或者超重肥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