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73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篇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张莹  杜鑫  李劼  马琳  张树华  吴寿岭 《北京医学》2021,43(3):193-197
目的探讨心血管健康评分变化对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方法收集参加2006、2010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且在2010年完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超声检测者的数据,统计分析4 138例资料完整者的数据,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提出的心血管健康评分(cardiovascular health scores, CHS)对受检者进行分组,第1组CHS差值≤-1分,第2组CHS差值=0分,第3组CHS差值≥1分。分析CHS变化与CIMT增厚的关系。结果 2006年平均CHS为(8.95±2.01)分,2010年平均CHS为(8.40±2.23)分,差值为(-0.54±1.84)分。2010年CIMT增厚组802例(19.4%),CIMT正常组3 336例(80.6%),根据CHS差值进行分组,第1组2 103例,第2组897例,第3组1 138例。第1、2、3组的CMIT分别为(0.83±0.16)、(0.82±0.17)、(0.83±0.17)mm;CIMT增厚发生率分别...  相似文献   
352.
目的探讨蛋白尿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中年龄≥60岁、无心脑血管等病史、蛋白尿测定资料完整的20 427例职工为观察对象。采用尿常规试纸法检测晨尿,以蛋白尿水平分3组:蛋白尿阴性组(-)17 740例、微量蛋白尿组(±/+)1607例、大量蛋白尿组(≥2+)1080例,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采用SAS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SNK法),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事件发生率。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蛋白尿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621例,其中蛋白尿阴性组1326例,微量蛋白尿组162例,大量蛋白尿组133例;共发生全因死亡事件2824例,3组分别为2239例、293例和292例。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蛋白尿阴性人群相比,微量蛋白尿组与大量蛋白尿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16(95%CI 0.97~1.39)、1.30(95%CI 1.07~1.58),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OR值分别为1.32(95%CI 1.16~1.50)、2.02(95%CI1.77~2.30)。结论大量蛋白尿是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53.
目的:探讨超重合并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入选189例正常高值血压伴超重及腹型肥胖[(体重指数(BMI)≥24.0 kg/m~2,同时腹围≥90 cm(男性)或≥85 cm(女性),收缩压(SBP)120~139 mm Hg或舒张压(DBP)80~89 mm Hg]者作为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并纳入87例年龄匹配,BMI24.0 kg/m~2、血压120/80 mm Hg且无疾病者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血脂等生化学检查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MA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结果: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血清ICMA1和MCP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ICMA1与BMI、SB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存在性别差异;MCP1与腹围、SBP、LDL-C和non-HDL-C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同样存在性别差异(P均0.05);oxLDL与SBP、LDL-C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未发现CXCL-1、CXCL-2与肥胖、血压、代谢指标相关。但健康对照组相关分析未发现炎症指标与其他指标具有相关性。炎症因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ICAM1与BMI仍具有显著正相关(t值为2.901,P=0.005),男性中MCP1与SBP呈显著正相关(t值为5.076,P=0.000),与DBP呈显著负相关(t值为-3.369,P=0.001)。oxLDL与年龄、LDL-C正相关(t值分别为2.168、2.146,P值分别为0.032、0.034);CXCL-1与HDL-C呈负相关(t值为-2.013,P=0.047)。结论:超重合并腹型肥胖的正常高值血压者比正常人存在更多的糖脂代谢异常,且血清炎症指标升高,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随体重指数和SBP水平升高而升高,提示该人群存在炎症反应异常且与超重及临界范围的血压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54.
目的:探究40岁及以下青年高血压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异(sIA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2010~2020年体检的40岁及以下青年开滦职工12 895例,均获取卧位同步测量四肢血压值,按照性别、年龄(±1岁)1:1匹配高血压组(n=3 584)和非高血压组(n=3 584),每组再进一步根据sIAD分为s IAD<10mmHg(1 mmHg=0.133 kPa)者和sIAD≥10 mmHg者。采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s IAD≥10 mmHg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组的sIAD≥10 mmHg检出率高于非高血压组(31.72%vs. 27.76%,P<0.001)。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中,踝臂指数(ABI)<0.9、男性、肥胖、超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收缩压升高均与sIAD≥10 mmHg呈正相关(P均<0.05);大学及以上学历、体育锻炼均与sIAD≥10 mmHg呈负相关(P均<0.05)。非高血压人群中,ABI<0.9、收缩压升高均与sIAD≥10 mmHg呈正相关(P...  相似文献   
355.
目的 探讨在一般人群中累积心率水平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以2006-2007年度参加第1次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为观察人群,并于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度对其进行第2、3、4次健康体检,以第3次健康体检时点为观察起点,以第4次健康体检时点为观察终止时间,以新发糖尿病为终点事件,最终有33 461人纳入研究队列。按累积心率四分位分组,用寿命表法计算各组新发糖尿病的发病密度,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新发糖尿病发病密度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自然样条函数进一步分析累积心率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结果随访(2.22±0.38)年内,新发糖尿病发病密度随着累积心率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5.29/千人年、16.20/千人年、16.84/千人年、18.87/千人年),且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累积心率分组的新发糖尿病发病密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基线收缩压等混杂因素后,累积心率第4四分位组新发糖尿病的风险较第1四分位组增加41%,累积心率每增加1个标准差,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2%(P0.01)。自然样条函数分析显示累积心率与新发糖尿病呈现类似J形曲线关系。结论高累积心率水平是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56.
目的了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1 636名开滦矿务局职工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检测,并分析比较.结果被检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基因型频率分布Ⅱ38.9%、ID40.1%、DD 21.0%,老年人群中为43.7%、38.8%、17.5%.DD基因型频率及D等位基因频率在高龄人群中有下降的趋势(P<0.001),在不同性别间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群DD基因型频率降低,提示DD基因型可能是人群中早期死亡危险增加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57.
目的 探讨氢氯噻嗪(HCTZ)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质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设计.选择9所开滦矿区医院,筛选出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人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后随机分为螺内酯组(HCTZ 12.5 mg,1次/d 螺内酯20 mg,1次/d,,n=112)和卡托普利组(HCTZ 12.5mg,1次/d 卡托普利25 mg,2次/d,n=109).共服药36月.治疗期间每月随访1次,监测血压.洗脱期末和治疗12、24、36月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或LVMIh),采静脉血进行生化检查.结果 1)治疗12个月末,两组患者的LV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螺内酯组一8.9%,P(O.05;卡托普利组一12.6%,P<0.01);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LVMI进一步下降(36月末与12月末比较,螺内酯组:-8.9% VS-17.5%,P<0.05;卡托普利组:-12.6% VS-19.2%,P>0.05),下降幅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2、24、36月末两组患者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HCTZ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联用均能有效降低血压和LVMI或LVMIh,且随治疗时间延长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58.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对成年后静息心率(RHR)增快的影响。方法在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参加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选取1956年10月1日至1964年9月30日出生于河北省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8619名体检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基本信息、吸烟饮酒情况、RHR及体检结果。将出生于1959年10月1日至1961年9月30日的调查对象定义为饥荒暴露组(3190名),出生于1958年10月1日至1959年9月30日和1961年10月1日至1962年9月30日的调查对象定义为饥荒半暴露组(3851名),出生于1956年10月1日至1958年9月30日和1962年10月1日至1964年9月30日的调查对象定义对照组(11578名),比较3组间RHR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对RHR增快的影响。结果饥荒暴露组及饥荒半暴露组的RHR分别为(74.34±9.71)和(74.41±9.48)次/min,均高于对照组[(73.90±9.45)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对性别、年龄及体检等指标进行调整后,总人群中,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增加了其成年后RHR增快的风险,OR(95%CI)值为1.10(1.01~1.21);在男性人群中,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同样增加了其成年后RHR增快的风险,OR(95%CI)值为1.15(1.04~1.28);女性人群中,两者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95%CI)值为0.92(0.74~1.14)。结论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增加了成年后RHR增快的风险,这种趋势主要存在于男性人群中。  相似文献   
35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与FPG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664例,观察RAAS活性和FPG水平的关系。结果将肾素活性(PRA)、ACE、ATⅡ和醛固酮(ALD)水平按四分位数分组后,随着PRA、ACE水平和ATⅡ水平的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FPG水平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RA(r=0.19,P0.05)、ACE(r=0.10,P0.05)和ATⅡ(r=0.10,P0.05)均与FPG呈正相关。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PRA和ATⅡ水平仍与FPG水平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AAS活性和FPG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RAAS活性越高,FPG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360.
目的 探讨不同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及血液生物化学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为5 440例。于2010~2011年度进行第3次健康体检并测量baPWV,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4 651例。依据2006~2007年健康体检时hs-CRP浓度将研究人群分为3组,对影响baPWV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hs-CRP<1 mg/L(n=2 682)、1 mg/L≤hs-CRP≤3 mg/L(n=1 307)、hs-CRP>3 mg/L(n=662)各组平均baPWV分别为1 505.82 cm/s、1 612.48 cm/s、1 671.04 cm/s(P<0.001);baPWV≥1 400 cm/s 各组检出率分别为55.1%、64.8%、72.1%(P<0.001);(2)在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基线lg_CRP每增加一个单位,baPWV增加6.448 cm/s(P=0.034);(3)影响baPW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hs-CRP<1 mg/L组相比,hs-CRP>3 mg/L组为baPWV增加的危险因素,其RR值为1.34(95%CI 1.04~1.72)。结论 随着基线hs-CRP浓度的升高,baPWV逐渐增加;血清hs-CRP>3 mg/L是总人群baPWV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男性人群中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