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12篇
内科学   139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5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238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6篇
  1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1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的临床和胸部CT特点及炎症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38例CI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 随访观察炎症转归情况。结果 38例CIP患者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用药至发生CIP的中位时间为72.5 d, 22例患者于用药后3个月内发生CIP。24例肺癌患者中位CIP发生时间为54.5 d, 早于非肺癌患者(119.0 d),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34例(89.5%)患者发生CIP时伴有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29例)、呼吸困难(27例)。CIP胸部CT炎症分布表现为不对称分布31例, 对称分布7例。24例肺癌患者中, 16例炎症主要分布在肺癌原发灶同侧, 8例呈全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影(37例)和实变(30例)为常见的影像表现。CIP分类以机化性肺炎型最多见(15例)。在30例随访时间>1个月的患者中, 17例CIP完全吸收(完全吸收组), 13例部分吸收或稳定(未完全吸收组)。完全吸收组中位CIP发生时间为55 d, 短于未完全吸收组(128 d, P...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建立甘草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并通过6个不同产地21批甘草药材确定特征图谱特征峰。方法 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C18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确定21批甘草的共有特征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将样品特征峰单位质量峰面积导入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1批甘草药材共有8个主要特征峰,其中3号峰为甘草苷,8号峰为甘草酸,各批药材间相似度>0.920;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21批甘草分为4类。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较好。通过建立甘草特征图谱,可对甘草整体内在变化进行表征,为甘草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阐明不同成瘾性物质(甲基苯丙胺、可卡因和吗啡)引起的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及其投射脑区伏隔核内多巴胺递质的实时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携带多巴胺神经递质荧光探针和携带酪氨酸羟化酶钙启动子钙指示剂蛋白病毒分别注射在小鼠伏隔核和腹侧被盖区,每个脑区各28只。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甲基苯丙胺(1 mg·kg-1,ip)组、可卡因(10 mg·kg-1,ip)组和吗啡(10 mg·kg-1,sc)组,给药后,立即采用光纤记录系统监测2 h内多巴胺神经递质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时动力学变化,包括多巴胺神经递质荧光变化曲线下面积(AUC),曲线极值及达极值的潜伏时间,多巴胺能神经元钙离子信号变化AUC,曲线最高值或最低值及达极值的潜伏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结果 ip给予甲基苯丙胺(1 mg·kg-1)和可卡因(10 mg·kg-1)均会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Ca2+信号快速而持续地下降,而sc给予吗啡(10 mg·kg-1)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Ca  相似文献   
114.
医患关系的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医患关系的心理学探讨如下。 1 医患关系的含义 医患关系,狭义指医师与患者之问特定的医患个体之间的关系。广义指医生为主体的医疗者一方的群体,包括护士、医技人员、医务行政管理人员等与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一方的群体,包括与患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患者家属、亲属、监护人及其所在工作部门、单位等在医疗活动中所建立的特殊人际关系。即是一种契约关系,合同关系和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15.
电磁脉冲对大鼠脑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电磁脉冲是一种高能非电离辐射,它涵盖的频谱极宽,对电子仪器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损伤效应。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电磁脉冲可造成实验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显著下降,并且影响其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形成。目的:观察电磁脉冲照射对大鼠海马组织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方差分析。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01/03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完成。实验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电磁脉冲组26只和对照组6只。方法:电磁脉冲组大鼠经电磁脉冲照射(6&;#215;10^4V/m,脉冲上升时间20ns,脉宽30μs,频率2.5脉冲/min,作用2min)后即刻,3,6,24,48h麻醉状态下断头取脑,剥离海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含量,并以3^H标记的谷氨酸为配基进行放射性配基一受体结合实验。对照组麻醉处死前不做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②各组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最大结合量和平衡解离常数的变化。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电磁脉冲照射后即刻,3h、6h可见天冬氨酸的含量显著升高[峰值(17.25&;#177;1.63)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56&;#177;1.5)μmol/L,P〈0.05],谷氨酸含量也于上述3个时间点升高[峰值(13.67&;#177;O.95)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6.94&;#177;1.1)μmol/L,P〈0.05],两者含量均于照射后24h渐趋恢复,48h接近正常水平。3种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牛磺酸、γ-氨基丁酸)的含量也于电磁脉冲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升高,并于48h恢复。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于照后即刻明显升高(P〈O.05),照后24h明显下降,48h恢复至接近对照组。②电磁脉冲照射后即刻大鼠海马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开始下降,照后3h下降最显著(P〈0.05),6h渐有恢复,48h恢复至正常水平;受照大鼠海马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最大结合量于照后3h和6h显著下降(P〈O.05),24h渐有恢复,照后48h明显升高,超过正常组水平(P〈0.05)。结论:电磁脉冲照射导致大鼠海马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及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升高;同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亲和力升高及受体密度下降。提示实验动物认知障碍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6.
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宁 《江苏中医药》2006,27(11):79-81
中医美容方法多样,其中中药外用美容方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治疗美容方面,中药外用法与中医药学同时起步,历代医家均有研究,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外用可直达病所,在治疗黄褐宽、痤疮、白瘢风、斑秃等损容性疾病方面,因其安全可靠具有较大的优势。且研究已涉度其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越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1日至5月31日施行经脐单孔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均成功施行经脐单孔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32.5m in,术后平均住院2.8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孔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操作困难,随着器械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手术时间逐渐缩短;且术后患者康复快,痛苦轻,腹壁无可见手术瘢痕,深得广大患者青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AC)的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9年7月1 278例急性胆囊炎行LC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单纯性胆囊炎471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720例,坏疽性胆囊炎87例。合并胆囊颈部结石嵌顿823例,胆囊管结石嵌顿157例。发病至手术时间48 h内96例,48~72 h 799例,72 h 383例。结果手术时间20~9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20~300 mL,平均80 mL。术后早期出现发热(38.0~39.5℃)375例;一过性黄疸108例;胆瘘17例。无中转手术、胆管损伤和手术死亡者。结论急性胆囊炎行LC手术难度大,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但熟练的操作技术、丰富的手术经验完全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急性胆囊炎不是LC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19.
沥青烧伤23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T型管双重引流在重度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10例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引流+T管引流术病例。结果本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引流+T管引流术,平均手术时间76min,平均住院时间12.6d。均于术后1w夹闭T管,并于30d拔除;45d在胃镜下拔除内置管。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引流及T管引流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同时可早期夹闭T管,减少胆汁丢失对机体消化系统及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引流术征对重度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