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对于怀疑是肺癌的患者采取X线检查的方法来进行诊断,探讨并分析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效果及应用的价值。方法将高度怀疑患有胃癌并且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总共66例病人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患者采用胃精细钡气造影X线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实验室检查,平均每组33例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胃癌的检出率。结果在66例患者中,实验组的患者在 X 线诊断下,检出率(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66.66%),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比较不同的发生部位与肿块型、蕈伞型、溃疡型胃癌X线的征象,具有明显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结论在X线的检查下,胃癌在临床上的检出率明显的得到了提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摘要] 目的:评价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肺部病灶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病灶体积和病灶糖酵解(Lesion glycolysis,LG)变化率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和方法:31例患者行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常规显像是在注射18F-FDG后60 min,延迟显像是在注射18F-FDG后120 min开始扫描)。男25例,女6例。年龄(57.90±13.38)岁。肺部良性病灶12例(炎症4例、肺结核8例),肺腺癌和鳞癌15例,肺转移性肿瘤4例。所有患者的数据选择SharpIR+VUE HD+TOF(Time of flight,TOF)重建PET图像。采用GE PET VCAR工具获得病灶最大SUV(SUVmax)和平均SUV(SUVav)、体积和LG的值以及变化率。结果: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在炎症、肺结核、炎症+肺结核、原发肺癌和肺转移性肿瘤延迟显像中,肺部病灶SUVmax、SUVav均具有不同程度增加,SUVmax增加的程度大于SUVav;炎症SUVmax和SUVav增加程度最高为17.97%,而原发性肺癌增加程度最低为2.62%。但是病灶的体积和LG却是既有增高也有降低。肺结核组患者的体积降低最明显,为-35.4%,原发性肺癌LG降低最明显,为-19.00%。结论:采用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病灶SUVmax和SUVav变化率并不能鉴别肺部病灶的良恶性,病灶体积和LG变化率有潜力提高对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以实现对肺癌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SWI图像与常规MRI图像。结果 40例脑血管病变(包括20例脑血管病合并出血及20例脑血管畸形),SWI均清晰显示病变边界及形态异常血管,尤其对海绵状血管瘤显示敏感,而常规MRI仅清楚显示24例,另外16例陈旧性出血病变未能显示;12例脑外伤,SWI均显示损伤部位及合并出血,而常规MRI有4例共8处病变未显示;38例脑肿瘤,SWI较常规MRI序列对病变边界及瘤内出血显示更加清楚。结论 SWI序列在显示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脑创伤,颅脑肿瘤内出血较常规MRI敏感,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9例均行MRT1WI和T2WI,7例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中,7例位于胸椎椎管,2例位于颈胸椎椎管;9例肿瘤均沿脊椎纵轴、呈梭形或长条形生长,主要位于椎管内硬膜外腔;横轴面图像上肿块呈钳状包绕、推压邻近脊髓,2例肿瘤侵犯、压迫相邻的椎间孔并使其扩大,且经椎间孔突入椎旁间隙呈哑铃状。9例肿瘤中7例信号均匀,于T1WI上呈低信号,于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较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2例肿瘤合并出血,T1WI和T2WI上均呈不均匀混杂信号。9例中2例合并椎体血管瘤。结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与单源CT减影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4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3个动脉瘤)的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和DSA、手术资料,以其中行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的15例结果为双源组,行单源CT减影法的19 例结果为单源组,比较两种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及放射线剂量.结果:双源组19个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与DSA或手术所见符合17个,部位或瘤体大小不符3个,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85%.单源组23个动脉瘤中,诊断与DSA或手术所见符合18个,部位或瘤体大小不符合5个,单源CT减影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78%.两种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漏诊.双源组15例患者的放射线剂量为(1 259±161)mGy cm,有效剂量(2.90±0.37) mSv;单源组19例患者的DLP检查平均放射线剂量为(2 605±425) mGy cm,有效剂量(5.99±0.98) mSv.双源组放射线剂量明显低于单源组(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与单源CT减影法均能有效检出动脉瘤,但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的放射线剂量相对较少,更具安全性,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诊断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旨在提高对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结果 13例共16个病灶(单发10例,双侧3例)。肿瘤为圆形或卵圆形或分叶状的实性肿块,T_2WI呈低信号为主,代表富含成纤维母细胞成分的区域,其内不同程度长T_2水肿、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肿瘤由卵巢动脉供血。结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MRI表现能反应肿瘤起源及其病理特征,对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7.
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其中神经鞘瘤14例,神经纤维瘤9例。结果:23例肿瘤位于四肢及腰背部肌间隙或肌肉内、颈动脉鞘周围或骶前间隙。23例肿瘤中不均匀混杂信号17例,肿瘤呈等T1长T2信号间夹杂弥漫多发梭状、斑点片状长T1短T2影;靶征2例,表现为边缘呈环形呈长T2信号,中央呈短T2信号,增强扫描中央强化;囊性或囊实性4例,表现为肿瘤内见多发长T1长T2囊变区,囊壁及分隔呈短T2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3例肿瘤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2例可见肿瘤邻近肌肉萎缩征象。结论: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发生部位、形态、边界及信号特点、瘤周是否水肿等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有利于术前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8.
腮腺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腮腺肿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良性32例,恶性14例)的MRI表现.结果 10例混合瘤T2WI以高、稍高混杂信号为主. 11例腺淋巴瘤T1WI、T2WI均以低或稍低信号为主,内可见少许斑点状高信号. 2例嗜酸细胞腺瘤中,1例表现为双侧腮腺内多发小结节;另1例为腮腺内单发肿块,术前误诊为恶性肿瘤.9例腮腺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T2WI呈低、稍低信号,其中5例侵犯腮腺周围结构及颅底骨质,具有明显侵袭性.1例腮腺腺样囊腺癌仅表现为左侧腮腺浅叶小结节,边缘稍毛糙. 1例淋巴上皮性病变恶变术前误诊为腺淋巴瘤.1例腮腺基底细胞癌呈明显囊实性肿块. 1例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及1例腮腺淋巴瘤表现为右侧腮腺多发软组织肿块.结论 腮腺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大多数病例术前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腮腺肿块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64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6个腮腺肿块的MRI及DWI资料,分析每个肿块内感兴趣区(ROI)的ADC值特点;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两两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76个肿块中,15个恶性肿瘤ADC均值(0.998±0.264)×10-3mm2/s,腺淋巴瘤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ADC均值(0.753±0.135)× 10-3 mm2/s,其他良性肿瘤ADC均值(1.215±0.197)×10-3 mm2/s,各组间ADC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与腺淋巴瘤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取截断点ADC值=0.795×10-3mm2/s,诊断恶性肿瘤灵敏度66.7%,特异度72.7%;对于恶性肿瘤与其他良性肿瘤,取截断点ADC值=1.10×10-3 mm2/s,诊断恶性肿瘤灵敏度66.7%,特异度64.7%;对于腺淋巴瘤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与其他良性肿瘤,取截断点ADC值=1.064×10-3 mm2/s,诊断腺淋巴瘤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灵敏度97.7%,特异度94.1%.结论 DWI序列ADC值测定对腮腺肿块的定性诊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0.
【摘要】目的:探讨CT在进展期胃癌(AGC)与胃淋巴瘤(G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初步建立AGC与GL的判别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0例AGC及23例GL患者的CT资料,总结AGC与GL的CT鉴别诊断要点,并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及分批筛选变量的方法,初步建立两者的CT判别模型。结果:①AGC最常累及胃窦,GL最常累及胃体及胃窦;累及多部位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②弥漫性胃壁增厚和节段性胃壁增厚在两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限性胃壁增厚多见于AGC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③GL组胃壁厚度大于AGC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壁厚度鉴别AGC与G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P=0.001),以14.5mm为阈值鉴别诊断AGC与G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56.0%,Youdern指数为0.386。④形态固定、胃腔局限性狭窄多见于AGC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⑤AGC组多表现为明显强化,GL组多表现为轻度/中度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GC组多见不均匀强化,GL组多见均匀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⑥AGC组多见白线征,GL组多见胃黏膜面细线样强化,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⑦AGC组多见胃浆膜面脂肪间隙模糊,GL组多见浆膜面脂肪间隙清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⑧AGC组与GL组均可见腹腔内淋巴结异常,腹主动脉下部旁淋巴结异常GL组相对多见于AG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淋巴结坏死只见于AGC患者(12%),GL患者未发现淋巴结坏死。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批筛选)筛选出胃壁厚度、胃腔形态、强化程度、黏膜面细线样强化等4个最有效的指标,初步建立AGC与GL的CT判别模型,交互验证法验证结果显示判别函数对AGC与GL的总体正确判别率为91.8%。结论:多种CT征象在AGC与GL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经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批筛选)初步建立的AGC与GL的CT判别模型,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