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甲砜霉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增加甲砚霉素的溶解度和溶出度,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甲砜霉素β-环糊精包合物,以折光率控制包合工艺,用紫外光谱法及相溶解度图法进行鉴定,并考察其性质。结果:甲砜霉素β-环糊精包合物可以提高甲砜霉素的溶解度2.84倍,30min的溶出度由7.37%提高到35.02%。结论:甲砜毒素与β-环糊精能形成包合物,且能显著提高其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肠内营养)和对照组40例(肠外营养),在术前5 d和1 d及术后3 d和7 d抽取静脉血,检测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各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NK细胞、CD3、CD4、IgA、IgM 都有显著的升高,但是CD8和IgG没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各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能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3.
李翀  吴俊伟 《药学进展》2021,45(5):321-324
1智能响应药物递送技术的治疗优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精准医疗逐渐成为医药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实现精准递药的主要策略之一是运用刺激-响应的智能材料设计智能响应递药系统,通过对疾病病灶部位发出的信号变化进行判断并做出响应,发挥自我调节、自我反馈的释药功能,实现药物定时、定量、定位的选择性投送,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74.
谷氨酰胺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谷氨酰胺(Gln)对肠梗阻肠黏膜通透性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全胃肠外营养以及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全胃肠外营养液中加用Gln。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5 d、治疗10 d的常规指标(体质量、血糖、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免疫学指标(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I、gAI、gMI、gG、TNF-ɑI、L-6)和肠黏膜通透性评价指标[外周血浆Gln浓度、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外周血细菌DNA阳性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显著升高(P〈0.05);血糖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10 d IgA较治疗5 d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治疗组血浆Gln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10 d尿L/M、外周血细菌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梗阻患者应用Gln有助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比较肠内营养(EN)及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TPN组,分别应用EN和TPN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数据、生化指标的改变以及感染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 两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较前显著升高(P<0.05);患者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血浆内毒素及尿乳果糖/甘露醇于EN治疗后较TPN明显下降,感染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低于TP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尽早给予EN是安全有效的,较TPN能够获得较好的营养状态、更少的并发症、更高的生存率、更短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采用Swenson改良法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D)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术前清洁灌肠,对本组73例在肛门外套叠式拖出并切除病变的巨结肠,将正常结肠与直肠下段的吻合口一律吻合成前高后低的斜形,还纳后逐层关腹。结果:本组73例患儿均达到最大限度地保留肛门括约肌,保留其正常排便功能,未发生吻合口瘘等早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远期随访56例均未发生吻合口狭窄和其他晚期并发症,均达到良好效果。结论:Swenson改良法是治疗HD的较好术式之一,尤其适用于常见型和短段型及病变在升结肠以远的长段型。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诊断、手术治疗的要点及提高疗效的关键。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8年45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诊断及时、准确,无误诊,无延迟诊断。手术42例,治愈存活36例,术后存活率为85.7%,32例术后随访1-21年,绝大多数无吻合口瘘、肠梗阻等近远期并发症。结论:早期准确的诊断、熟练轻柔的手术操作、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严密、高质量的术后管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与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方法 26例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病者作了原发灶手术根治、免疫治疗和辅助化疗(DVP方案:DTIC 25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VDS 3mg/m2,静脉注射,第1天;DDP 1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组织标本行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术后随访1~5年,平均2年9个月。结果 26例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随访期内共有12例(46.2%)出现局部复发,14例(53.9%)出现转移,其中6例(23.1%)为局部复发伴转移。1年生存率76.9%(20/26),3年生存率30.8%(8/26),5年生存率11.5%(3/26)。临床病理HE染色低倍镜下见瘤细胞核分裂象可见,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间及细胞内可有、可无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检查HMB45、S-100、MELAN-A阳性表达均为100%。结论 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化疗、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较有效方法;免疫组化检查为诊断本病的可行项目,HMB45、S-100、MELAN-A均可作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诊断标志物,选择HMB45、S-100与MELAN-A联合标记,可提高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9.
背景与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4,IGFBP-4)能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妊娠相关血清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在IGFBP-4依赖IGF-1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关注。本研究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血清中IGF-1、IGFBP-4和PAPPA的浓度,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82例NSCLC患者和4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IGF-1、IGFBP-4和PAPPA的浓度,3者血清浓度相关性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NSCLC危险程度与3者血清浓度之间关系运用计算优势比(OR)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NSCLC患者血清中IGF-1、IGFBP-4和PAPPA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与PAPP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835,P=0.000),而IGF1与IGFPB-4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612, P=0.000);血清中IGFBP-4与PAPPA的表达量也呈显著负相关(r=-0.673,P=0.000)。NSCLC危险程度随血清中IGF-1(OR=2.28,95%CI:1.25~4.36,P=0.008)和PAPPA(OR=1.64,95%CI:0.89~3.01,P=0.046)的表达水平升高而增加,而高表达IGFBP-4(OR=0.54,95%CI:0.30~1.01,P=0.047)可降低NSCLC危险程度。结论:检测NSCLC患者血清中的IGF-1、IGFBP-4和PAPPA的浓度对肺癌的辅助诊断和生物学行为预测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IGFs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各因子与NSCLC发生、发展的关系是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状况与预后的关系,分析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94例食管癌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营养风险评分进行分组,总评分<3分为无营养风险组,总评分≥3分为营养风险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前营养风险状况对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营养风险组491例,无营养风险组403例.营养风险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组(33.60%对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比较(23.01%对8.68%)、平均住院日比较[(37.20±13.89)天对(31.69±13.49)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OR=1.58,95% CI:1.101 ~2.268)、入院症状条目数(OR=7.97,95% CI:6.071 ~10.463)、入院症状严重程度(OR=0.26,95% CI:0.186~0.385)、入院饮食状况(OR=0.62,95% CI:0.482~0.813)是发生术前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入院症状多、入院症状严重、入院饮食情况差的食管癌患者容易发生营养风险.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