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升高导致机体的脂毒性,脂毒性是肥胖并发糖尿病的核心环节,探讨针刺减肥是否有抑制脂毒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减肥门诊2002-06/2004-05收治的单纯性肥胖病患者34例,应用毫针结合王不留行籽耳压的方法治疗,每周一、三、五针刺(主穴为天府、曲池、合谷,中脘、天枢、气海、血海、足三里、内庭。耳压主穴为神门、外鼻、三焦、内分泌),三餐前半小时按压耳穴,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量体质量指数、脂肪百分率,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瘦素和可溶性瘦素受体,生化比色法测定血脂、血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要的8种游离脂肪酸,各指标间进行相关性检验,并与20例体质量正常的正常人对照。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瘦素水平:单纯性肥胖组针刺后低于治疗前,与正常组无差异犤(16.33±1.06),(18.83±1.06),(14.55±1.17)μg/L犦。②瘦素受体水平:单纯性肥胖组针刺后高于治疗前(P=0.028),与正常组无差异(P=0.352)。③胰岛素敏感指数:单纯性肥胖组针刺后高于治疗前(-3.78±0.09,-4.06±0.09,P=0.000),与正常组无差异。④单纯性肥胖组针刺后脂肪百分率和体质量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体质量指数仍高于正常组(P<0.01)。⑤游离脂肪酸水平:单纯性肥胖组针刺后低于治疗前,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⑥相关性分析结果:脂肪百分率的降低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升高相关(r=0.402),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的升高相关(r=0.348);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二十碳五烯酸的升高相关(r=0.352),体质量指数的降低与高密度脂蛋白的升高的相关(r=0.357);治疗后瘦素的降低与豆寇酸的降低相关(r=0.443)。结论:针刺可以降低患者的游离脂肪酸水平、提高其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表现出抑制脂毒性的效应。针刺抑制脂毒性的作用与降低瘦素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针刺对肥胖大鼠下丘脑穹隆周核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针刺对肥胖机体下丘脑穹隆周核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针刺组 ,应用放免、神经细胞微电极和脑立体定位技术 ,观察针刺对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中枢和外周瘦素 (LP)和胰岛素 (INS)水平以及下丘脑穹隆周核 (PeF)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的影响。结果 :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血清中LP和INS水平以及PeF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水平 ,而下丘脑LP和INS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大鼠水平 ;PeF神经细胞自发放电与肥胖指标、血清LP和INS水平均呈正相关 ,而与下丘脑LP和INS水平呈负相关。针刺治疗在取得良好减肥疗效的同时 ,肥胖大鼠血清LP和INS以及PeF神经细胞自发放电水平均显著回降 ,而下丘脑LP和INS水平却显著回升。结论 :肥胖机体LP和INS血脑转运异常以及PeF神经功能亢奋可能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原因。针刺对肥胖机体中枢和外周LP和INS水平以及PeF神经功能的良性调整可能是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3.
背景:弓状核功能异常可能是肥胖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知针灸减肥机制涉及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针刺对弓状核功能调整作用如何?目的:探讨针刺对肥胖大鼠弓状核功能的作用,进一步深化针刺减肥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的针灸研究所及一所人口管理学院。材料:实验于2002-04/10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研究所完成。选用1个月龄刚断乳SD雄性大鼠。方法:以普通全价鼠饲料喂养的大鼠作为正常组,将造模成功的实验性肥胖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针刺组大鼠给予针刺治疗14d,正常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每天放入大鼠固定器中适应15min,持续14d。采用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化学技术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体脂,中枢和外周瘦素和胰岛素水平以及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针刺对实验性肥胖大鼠肥胖指标及对心包、肾周和附睾脂肪量的影响。②针刺对各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的影响。③针刺对各组大鼠下丘脑和血清瘦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影响。④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与下丘脑瘦素和胰岛素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肥胖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体脂量(517.74  相似文献   
24.
针刺减肥的体重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针刺减肥时体重减少与治疗次数的关系。方法 运用体针结合耳压治疗156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建立食源性肥胖大鼠动物模型90只,分为15Hz电针组、2 /15Hz电针组、手捻针组、西布曲明治疗组、束缚对照组。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76. 28%,显效者平均18. 75±1. 36次能减体重5kg。3个针刺组体重的降低较药物和束缚组有极显著意义(P<0. 001),针刺组1 7次为快速减重期,每次降6. 97g, 8 32次为缓慢下降期,平均每次减0. 81g。3个针刺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 523, 0. 310, 0. 163)。结论 针刺减肥的早期有一个体重快速下降阶段,然后呈现缓慢下降并渐趋稳定的趋势,针刺减肥体重变化较药物治疗的特异性可能与针刺的个性化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25.
针刺减肥中脂肪分布与瘦素、胰岛素关系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针刺减肥中脂肪变化的特点及瘦素、胰岛素与脂肪分布的关系。方法耳体针结合辨证治疗45例肥胖病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相关肥胖指标及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统计疗效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针刺显著改善各肥胖指标,瘦素(Leptin)的差率与除腰/臀比值(WHR)、胸围以外的所有肥胖指标的差率显著正相关(P<0.01);胰岛素差率只与体质指数(BMI)和腰围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针刺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了内脏脂肪的含量;通过改善瘦素抵抗降低了全身脂肪的含量,尤其是皮下脂肪的比例。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 (CA125)在原发性肝癌(PHC)鉴别及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肝癌组,另选择同期77例良性肝脏病变患者作为良性肝病组及63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受检者的AFP、CEA及CA125水平及阳性检出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FP、CEA及CA125在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及肿瘤分期中的价值。结果 肝癌组患者的AFP、CEA及CA125水平分别为(253.77±41.03) ng/mL、(20.39±2.83) g/L、(188.39±35.45) U/mL,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的(27.71±3.45) ng/mL、(3.59±1.32) g/L、(22.82±5.28) U/mL及对照组的(5.13±1.82) ng/mL、(1.62±0.48) g/L、(5.12±1.38) U/mL,而良性肝病组的AFP、CEA及CA1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患者的AFP...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究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在桥本甲状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4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确诊结果分为桥本甲状腺组(n=59)和非桥本甲状腺组(n=65),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Anti-TPO、Anti-TG、TRAb水平,使用受试者特征(ROC)分析患者血清Anti-TPO、Anti-TG、TRAb水平对桥本甲状腺的诊断效能。将桥本甲状腺组患者根据甲状腺功能水平分为低下组(n=21)、正常组(n=18)和亢进组(n=20),比较不同甲状腺功能水平患者的血清Anti-TPO、Anti-TG、TRAb水平,使用Spearman法分析桥本甲状腺患者血清Anti-TPO、Anti-TG、TRAb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桥本甲状腺组患者的血清Anti-TPO、Anti-TG水平分别为(505.11±107.89) U/mL、(142.58±51.54) U/mL,明显高于非桥本甲状腺组的(2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