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1.
吕喜英  李青山  张秀琴  张旭 《临床荟萃》2003,18(12):670-672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探讨VEGF能否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 (SP)技术检测了 39例化疗组和 2 0例非化疗组的肺癌中VEGF的表达水平 ,比较VEGF的不同表达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 6 7.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且VEGF的表达与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化疗组中VEGF表达阳性者化疗后其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 (P <0 .0 5 )。Cox回归显示 :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VEGF与肺癌的预后有明显的关系 (P <0 .0 5 )。结论 VEGF在肺癌中的表达水平较高 ,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对肺癌患者化疗疗效、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 Q-T cd )在表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9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表阿霉素的方案化疗,使用剂量为(75mg /m2),进行2-6个周期,随化疗进行体内表阿霉素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各疗程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较化疗前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第2疗程、第3疗程化疗结束后Q-T间期离散度延长最为明显,P<0.001,第1疗程、第4疗程化疗结束后Q-T间期离散度延长较为明显,P<0.01,第5疗程化疗结束后Q-T间期离散度轻度延长,P<0.05。结论: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在表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中具有早期预测价值,且与损伤心肌病灶的大小成正比,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能够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能够反应心肌损伤的发生与修复状态。  相似文献   
93.
白细胞介素 2 ( IL - 2 )是机体复杂免疫网络中起调节作用的重要淋巴因子 ,在保障机体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1 ] 。目前已证实 ,某些病理情况下 ,如恶性肿瘤、某些病毒感染等患者的体内 IL- 2的产生减少 [2 ]。有关 IL- 2水平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的变化报道甚少。作者对 78例脑膜炎患者进行了脑脊液 IL- 2测定 ,以探讨其在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与病毒性脑膜炎 (病脑 )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结脑 39例 ,男 2 1例和女 1 8例 ,年龄 1 7~ 6 2岁 ,平均 30岁± 1 4岁 ,经脑脊液常规、生化、PCR检查及抗结核…  相似文献   
94.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是早期明确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重要手段,50%以上的恶性胸腔积液可经此而确诊,但这种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的研究,往往因胸水中肿瘤细胞过少、组织变异及形态上的不典型增生受到限制,若配合细胞核内核仁结构及染色体的检查,可使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所提高。1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  细胞的核糖体是由核仁合成和组装的,核糖体基因rDNA盘聚在近端着丝点染色体(13、14、15、21与22号染色体)短臂的次缢痕区域,构成核仁组成区(NOR)。在核酸到蛋白质的转移过程中,NOR是一个重要的结构;细胞中的NOR合成的数量取决于核仁的数量。NOR数目能反映rRNA合成的水平,而银既不与rDNA结合,也不与rRNA结合,而与NOR相关蛋白(NORAPS)结合,形成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AgNOR),AgNOR数目、大小和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NOR的变化所致,并非rDNA量的变化。AgNOR直接参与核糖体前RNA的转录、加工和装配[1]。AgNOR数目的多少与下列因素有关2]:①核仁内rDNA转录活动水平;②在染色体组中NOR染色体的数目;③所处细胞分裂周期中的阶段。  AgNOR于1984年由国外学者Ploton研究证实,在细胞核有丝分裂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1986年Ploton[3]应用于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方面,Crocker[4]应用于淋巴瘤及良、恶性黑色素细胞病变等,结果均显示肿瘤细胞的AgNOR明显增多。于1989年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进行许多肿瘤组织(如胃癌、结肠癌、乳腺癌和肝癌等)AgNOR的研究,但尚未成熟,鉴于AgNOR检测是一种简便、迅速、可重复的方法,对肿瘤的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于1993年由抗癌协会临床细胞学专业委员会讨论并制定了国内研究工作的标准化方案[5],使AgNOR的检测在肿瘤研究方面得到了推广应用。  AgNOR在胸腔积液细胞学中的应用研究甚少,而1994年由Huang[6]等发现恶性胸腔积液细胞AgNOR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且AgNOR点分布不规则,大小变异差别很大,若以恶性细胞的AgNOR≥8计算,则其敏感性96%,特异性97%。国内1998年江山平[7]等统计,AgNOR检测作为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的一项指标,有助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恶性肿瘤细胞中AgNOR颗粒增多,Crocker[4]认为可能是:①细胞增殖活跃,以致许多细胞核内核仁分解,AgNOR分散于细胞核内;②核仁融合有缺陷,使AgNOR分散;③细胞染色体的倍数增加,导致含NOR染色体的数目增多;④rDNA转录活动增加,使本来不明显的AgNOR重现。  相似文献   
95.
顺铂联合红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顺铂联合红霉索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胸液小于50ml/24小时引流,治疗组(22例)在胸腔注入顺铂60mg、红霉素1.0,对照组(20例)在胸腔注入顺铂60mg,每周1次,共1—3次。观察疗效、生活质量、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P〈0.05),治疗组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明显提高,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顺铂和红霉素联合胸膜腔内注射,消除胸水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6.
董红梅  吕喜英 《临床荟萃》2007,22(18):1329-1330
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在临床上仍然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是结核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定在鉴别结核性渗出液和恶性积液中的意义报道较少,笔者对胸腔积液中VEGF和癌胚抗原(CEA)的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二者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 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a)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30例健康者(对照组)、3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结核病组)、4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恶性组)进行血清和胸腔积液HIF-1α检测.结果 结核组、恶性组血清HIF-1a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核组、恶性组胸腔积液HIF-1α水平均高于血清,且恶性组高于结核组(P<0.05).结论 HIF-1α在恶性胸腔积液中高表达,HIF-1α检测有助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9.
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细胞的过度增殖有关,而肿瘤增殖需要大量耗氧,所以缺氧是实体肿瘤微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HIF-1α)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细胞的一种转录调节因子,研究证实HIF-1α在人体许多肿瘤中大量表达,与肿瘤的生长繁殖、侵袭和转移、新生血管生成、凋亡、耐药等特征都密切相关;下调HIF-1α表达水平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00.
肺癌居癌相关性死因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80%-85%,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化疗仍是晚期NSCLC最重要的治疗方式,而其标准一线化疗方案(含铂的第三代二联化疗方案)的有效率仅为25%-35%。总体而言,肺癌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当今,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中,利用分子标志物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检测分子标志物指导个体化治疗,能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策略,使疗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