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目的 探索局部晚期NSCLC患者IMRT后急性症状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及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2007—2011年间在本院治疗的256例未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放疗靶区包括原发肺肿瘤及受累淋巴引流区, 中位剂量为60 Gy分30次(50~70 Gy)。109例(42.6%)接受同期化疗。放疗期间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出现≥2级急性食管炎(症状性食管炎)作为终点事件, 采用CTCAE3.0评估急性食管炎级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74例患者(68%)出现治疗相关的≥2级急性食管炎, 其中154例(60.2%)为2级、20例(7.8%)为3级。≥2级急性食管炎发生时的中位剂量为30 Gy (11~68 Gy)。食管V5—V60、食管平均剂量及年龄是≥2级急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P=0.021、0、0.010), 其中高龄是保护性因素;食管V50—V60、同期化疗、体重指数是≥3级急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P=0.010、0.003、0.019), 其中高体重指数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局部晚期NSCLC患者IMRT后食管V50—V60和同期化疗是≥3级急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 食管V50对预测≥2级、≥3级急性食管炎都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对比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盆腔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后计划的剂量学结果,探索盆腔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用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精确性。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粒子植入的盆腔肿瘤患者51例,处方110~160 Gy,设计制作3D打印非共面模板51块,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D90、最小周边剂量(mPD)、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结果 为51例患者设计、制作的51块导板术中就位良好,与术前计划相比,术后D90V100V150V200、CI、EI及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PD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5)。结论 术后验证的主要剂量学指标较好地达到了术前计划要求,有良好的治疗精确性,能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共42例。其中头颈部肿瘤原位或瘤床复发26例,头颈部淋巴结转移16例。肿瘤体积为2.4~102.8 cm3(中位体积大小为28.6 cm3)。处方剂量给予110~160 Gy,选择粒子活度为0.34~0.70 mCi,中位活度为0.6 mCi(1 Ci=3.7×1010Bq)。粒子数目为10~126枚(中位为34枚)。插入粒子植入针为4~31根(中位针数11根)。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3D打印模板制作、穿刺及粒子植入,术后验证,并随访。对皮肤、黏膜、血液和脊髓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顺利。随访时间为4~14个月,中位随访8.5个月。1例出现可疑治疗相关Ⅲ度神经反应。余病例均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皮肤Ⅰ度反应3例(3/42),黏膜Ⅰ度反应1例、Ⅱ度反应2例。口干均未加重。皮肤反应与皮肤所受剂量(D0.1 cm3)相关,D0.1 cm3≥60 Gy和D0.1 cm3 <60 Gy的皮肤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7,P=0.032)。均未出现血液毒性反应和脊髓损伤,也未发现粒子移位。结论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头颈部复发转移肿瘤,无明显相关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剂量精准。  相似文献   
34.
结节性痒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节性痒疹为一病因未明的慢性瘙痒性发疹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突出于皮面的角化过度的丘疹、结节,剧烈瘙痒,呈对称性分布.此病顽固,影响患者心身健康,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关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显示,结节性痒疹和精神因素密切相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IL-31等在结节性痒疹中起到介导瘙痒的作用.局部糖皮质激索封包疗法、维生素D3、辣椒素等药物以及紫外线等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口服沙利度胺、环孢素也可以改善皮肤状况和瘙痒.  相似文献   
35.
目的 通过比较导航辅助CT引导放射性粒子治疗盆腔复发恶性肿瘤的术前、术后计划剂量学参数探讨该技术治疗的精确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导航联合3D打印个体化模板(3D-PIT)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1粒子植入治疗的盆腔复发恶性肿瘤患者共15例,其中宫颈癌7例,直肠癌7例,...  相似文献   
36.
我们于1993年开始.采用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研制的阿苯哒唑驱虫糖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连续三年的集体驱虫,并进行基线调查和跟踪监测驱虫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闫雷  谢涛  吉喆  孙海涛  王俊杰 《癌症进展》2018,16(6):686-689,693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放射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距离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建议,在低复发危险乳腺癌的治疗中,近距离放射治疗可用于部分乳腺加速照射(APBI),这种近距离放射治疗方法可称之为部分乳腺近距离治疗(PBB).对复发后乳腺癌的挽救性治疗,近距离放射治疗亦具有一席之地.125I粒子植入作为永久植入的低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方式,具有方便、快捷、局部剂量高等特点.本文综述了近距离放射治疗用于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指南及临床研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剂量学特征进行总结,表明PBB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并建议PBB的适应证、靶区定义及处方剂量.通过以上内容,进一步探讨了放射性粒子植入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研究对比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LTPRA)与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对血清TF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19(TFAR19)、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af-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天津第一医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实施LTPRA治疗的48例LDH患者记作A组。以倾向性匹配法按照1:1匹配选取同期实施PTED治疗的48例LDH患者为B组。对比两组疗效,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腰椎治疗评分(JOA)评分,手术效果,血清TFAR19以及Apaf-1水平。结果 A组改良Mac Nab法优良率为91.67%,高于B组的75.00%(P<0.05)。术后6个月A组JOA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手术时长、住院天数均短于B组,且术中失血量少于B组(均P<0.05)。随访结束时A组血清TFAR19、Apaf-1水平均短于B组(均P<0.05)。结论 LTPRA治疗LDH的疗效优于PTED,且有效改善血清TFAR19以及Apaf-1水平。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Ⅱ、Ⅲ度腰椎滑脱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人院的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Ⅱ、Ⅲ度腰椎滑脱。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滑脱恢复情况、术后复位、疗效评价、材料生物相容性、术后椎间隙高度及BFS评分。结果30例患者术前均为Ⅱ、Ⅲ度腰椎滑脱,其中,19例行椎管、神经根管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1例只行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获得随访30例,均超过12个月。30例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融合率为100%。BFS评分优良率达90.0%。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Ⅱ、Ⅲ度腰椎滑脱,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