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对比3D打印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验证结果,探讨治疗精确性。方法 纳入2015年12月—2016年3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4例。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3D打印模板制作、穿刺及粒子植入,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D90%、最小周边剂量(MPD)、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统计学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设计制作3D打印模板14块,共16个治疗区。与术前相比,术后V100%减小(t=2.451,P<0.05);术后D90%V150%均值较术前小,V200%、MPD均值较术前大,但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I、EI、H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模板辅助,术后验证的主要剂量指标均较好地达到了术前预计划要求,有良好的治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体化非共面模板(简称3D模板)辅助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定位和复位时的误差。方法 选取2015—2016年收治的41例3D模板辅助粒子植入治疗患者。术前2日行CT扫描模拟定位。根据肿瘤靶区位置、深度的图像信息行3D模板针道设计、打印模板。术前3D模板复位,对术前定位计划3D模板位置和复位时3D模板位置的x轴(左右)、y轴(头脚)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不同部位、体位3D模板复位与术前摆位误差进行分析。结果 头颈部、胸部和盆腔粒子植入术前计划3D模板定位xy轴与复位时3D模板位置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77±1.09)、(2.66±1.65)、(4.00±1.41)、(5.22±1.85)、(1.88±1.29)和(2.52±1.37)mm。与胸部相比,头颈部和盆腔部的x和y轴方向位置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0、-3.080、-3.944、-4.519,P<0.05);其余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CT模拟定位技术对模板定位、复位具有很好的校正作用,误差小、精度高,值得临床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简称粒子植入)肿瘤属于近距离范畴,它具有局部剂量高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的特点,已成为早期前列腺癌标准治疗手段之一。粒子植入借助超声、CT、MRI影像引导将放射性粒子送入到肿瘤靶区,因此,放射性粒子治疗兼具外科和介入治疗的特点。而粒子植入治疗的剂量学评估、危及器官剂量控制又隶属放射治疗范畴,因此,粒子治疗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建立一支多学科合作团队,才有可能实现精准的粒子植入治疗。目前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其他部位肿瘤粒子植入技术流程、标准尚处于研究阶段。本文主要基于3D打印模板技术建立起的规范和共识,内容包括:粒子物理学、剂量学、技术流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粒子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但是鉴于目前尚缺少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还需要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Ⅲ期临床研究,以及发表高水平文章,提高循证医学等级,确立粒子植入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及寻找预测因素。方法 2007—2011年间在我院治疗的256例未手术、Ⅲ期NSCLC患者。放疗采用受累野IMRT。放疗剂量50~70 Gy (中位值60 Gy),分割剂量2 Gy/次。109例(42.6%)接受同期化疗。采用NCI的CTCAE 3.0标准评估级别。以放疗结束后6个月内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作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男215例(84%)、女41例(16%)。诊断时平均年龄59.2岁。43例(16.7%)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出现放射性肺损伤时间距放疗开始时间为20~169 d (中位数64 d)。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肿瘤位置、双肺平均剂量、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可疑相关(P=0.108、0.106、0.030、0.04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平均剂量和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密切相关(P=0.048)。结论 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双肺平均剂量和DVH中低剂量区体积可以初步预测症状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前、术后计划的剂量学参数,验证该技术指导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精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 CT引导125I粒子植入的脊柱转移瘤患者7例共9个病灶的治疗计划,比较术前、术后靶区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V100、V150、V200及脊髓D2cm3。并且应用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协会粒子植入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粒子植入质量。结果 患者术前和术后验证的靶区D90、mPD、V100、V150、V200、CI、EI、HI及脊髓D2cm3剂量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术后计划评价结果中优5个、良4个。结论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 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后剂量学参数与术前相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术后计划评价为优或良,提示该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准确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及再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对脊髓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吉喆 《西部医学》2016,28(4):580-584,593
放疗的基本原则在于增加肿瘤剂量的同时更好的保护正常组织,质子放疗作为目前最为先进的放疗技术之一,能更好的体现这一原则,应用有越来越广泛的趋势。在物理学方面,其特征性的Bragg峰的剂量分布比目前的光子照射更为理想,多项剂量学比较的研究显示,其剂量学优势是明显的。但是由于其建造、运行、维护的费用相对较高,患者的经济负担也随之增加,其价值和重要性在医疗界尚有诸多争议。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包括前列腺癌、肝癌、肺癌、头颈部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儿童肿瘤、脊索瘤和软骨肉瘤、眼球黑色素瘤及部分良性肿瘤等多种病变,但多数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数较少且缺乏长期的随访数据结果,故目前能够证实质子放疗可以使患者获益的证据尚不充分,这也给了我们继续探索的空间。作为肿瘤放疗医师,应当了解目前该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为此,本文就部分质子放疗的物理特点、临床研究进展、所存争议及挑战作一综述,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作为生物体内的“明星分子”,其产生依赖于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两者共同参与调节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对于维持鼻腔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大意义。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已成为探索鼻腔鼻窦疾病发病机制新的方向。本文对上述两种分子的产生、作用、检测方法及两者参与鼻腔鼻窦病理生理过程(尤其是真菌性鼻窦炎)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谢涛  崔佳宁  闫雷  孙海涛  吉喆 《癌症进展》2018,16(7):801-803,81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属于近距离放射治疗范畴,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并获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其治疗恶性肿瘤具有创伤小、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等特点.近年来,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开始应用于椎体转移瘤,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疼痛,控制疾病进展,减少骨相关事件,获得了临床医师的认可.但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获得满意的结果,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本文就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在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统计射波刀VSI治疗中金标的利用率并分析金标弃用的原因,为金标植入、放疗计划设计和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2017年3—8月间植入或粘贴金标患者47人次,植入金标42人次,其中CT引导3D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32人次,CT引导3D非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1人次,不使用模板辅助单纯CT引导下植入1人次,超声引导下金标植入8人次。利用射波刀共治疗44人次肿瘤患者,有2人次肿瘤患者金标不能使用改为脊柱追踪,有3人次患者未行射波刀放疗。统计患者在射波刀治疗时使用的金标和弃用金标的数量,得到金标的利用率和弃用率。对弃用金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类统计。结果 44人次患者植入体内和粘贴体表的134颗金标有111颗被使用,利用率为82.8%;弃用23颗,弃用率为17.2%。造成金标弃用的主要因素有刚性误差大(26.1%)、植入金标不符合要求(17.4%)、金标移位(26.1%)、其他因素(30.4%)。结论 应用CT引导3D共面或非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较单纯CT引导徒手植入和超声引导下植入金标,每次金标植入只需要使用2根穿刺针,单根穿刺针植入2颗金标,减少了穿刺针数目,降低了患者穿刺造成的风险和创伤,降低金标植入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多种方式植入的金标在治疗中不是全部都能被使用,会因各种原因造成弃用,因此要在金标植入等环节中考虑到此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