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8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261篇
耳鼻咽喉   49篇
儿科学   55篇
妇产科学   48篇
基础医学   304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1899篇
内科学   904篇
皮肤病学   65篇
神经病学   75篇
特种医学   220篇
外科学   267篇
综合类   2417篇
预防医学   1135篇
眼科学   106篇
药学   1036篇
  12篇
中国医学   777篇
肿瘤学   194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282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299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507篇
  2013年   583篇
  2012年   648篇
  2011年   672篇
  2010年   650篇
  2009年   562篇
  2008年   535篇
  2007年   467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双因素理论在心脏外科ICU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心脏外科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人力资源结构不舍理的原因,并且运用双因素理论探讨有效的管理对策。结果:心脏外科ICU的护理人力资源在人员配置、能级结构及护士身心压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结论:心脏外科ICU护理工作压力偏高,应针对上述矛盾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结构和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pET15b-TAT-EGFP和pET15b-TAT-Apoptin,观察表达的融合蛋白TAT-EGFP在细胞内的定位及TAT-Apoptin的诱导Caski凋亡活性。方法:人工合成编码TAT蛋白转导区的DNA片段,插入载体pET15b后再连接EGFP和Apoptin基因,组成pET15b-TAT-EGFP(Apoptin)重组子。转化大肠杆菌,1mMIPTG诱导TAT-EGFP(Apoptin)融合蛋白表达,His亲和层析柱纯化。培养的Caski细胞经过10%DMSO处理1h后,加入融合蛋白孵育1h,观察TAT-EGFP进入细胞的情况。同时用TUNEL检测TAT-Apoptin诱导Caski凋亡的情况。结果:成功地构建了高表达pET15b-TAT-EGFP(Apoptin)重组子,纯化了分子质量约为30KD的融合蛋白TAT-EGFP和17KD的TAT-Apoptin融合蛋白,并在体外培养的Caski细胞经10%DMSO处理后证实TAT-EGFP融合蛋白穿透生物膜的能力明显增强。结论:通过对TAT-EGFP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证实了DMSO能够增强TAT的蛋白转导作用,为肽类及生物大分子药物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治疗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硫酸镁湿敷对化疗病人局部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给药途经。但在治疗过程中常引起注射部位刺激症状、静脉炎甚至皮肤溃疡、坏死等局部反应。既往许多报道采用 2 5 %~ 5 0 %硫酸镁外敷 ,多是在化疗后已发生静脉炎的情况下所选用的一种治疗方法[1] ,本文通过临床试验和观察 ,探讨了 5 0 %硫酸镁湿敷方  相似文献   
14.
15.
据Medscape.com2月13日报道(原载Eur Heart J2007;28:59—64),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的死亡率高于其他糖尿病患和非糖尿病患。以前的调查研究对患有糖尿病患感染心内膜炎的预后得出的结果不一致,而且没有分析使用胰岛素对该病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杂交瘤技术中,小牛血清是合成培养基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血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细胞的生长,故须先经筛选,择优使用。我们采用 SP2/0骨髓瘤细胞和不同浓度的血清在微孔板上培养,用两种方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借以判断血清的质量,结果较为满意。材料与方法1、小牛血清:由福州近郊农村将当日或隔日出生的小牛送实验室,由颈动脉放血,室温放置3~4小时,4℃保存过夜,以  相似文献   
17.
时间进入了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腾飞,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良好的修养,优雅持重的风度和心理、身体的健康发育,成为当代青年追求的目标。往往一个成熟健康的形象在社会交往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有些外表、仪态都很好的朋友在茶余饭后的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却令观者对他们美好形象的认定大打折扣,那就是——剔牙。  相似文献   
18.
对104例血糖>20.0mmol/L的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2组。53例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点,至血糖降至10—15.0mmol/L后改用其它方法。另5l例采用药物控制。结果:小剂量胰岛素静点组,在减轻脱水,改善症状方面效果较好,血糖下降时间缩短(P<0.01)。但两组在控制血糖达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持续高血糖状态时,用小剂量胰岛素静点组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方法 比较15例行舣侧STN—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前后的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改善程度及长期改善效果。结果 15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12例在开启刺激器后症状即刻得到部分缓解,以不自主运动、异常姿势及躯体的扭转改善为主,其中9例在刺激1—3d后、3例刺激1,周后改善75%以上,6个月后平均改善92%;1例在2个月后开始改善,6个月后改善90%以上;2例在1个月开始出现轻微改善,6个月后改善了76%:15例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其疗效稳定,经过1—3次程控后不需经常调整刺激参数: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疗效持久、稳定,无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比较GPi—DBS而言,STN—DBS起效快、最件刺激化点及参数易于确定、刺激参数水平低、长期疗效稳定,可能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DBS治疗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