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6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比较痉挛型双瘫儿童与正常儿童下肢差异,并且分析不同年龄双瘫儿童的肌力表现。方法:纳入痉挛型双瘫儿童和同龄正常儿童各2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痉挛型双瘫儿童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8.8±1.8)岁,正常组儿童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8.2±1.4)岁。采用手持式肌力测定仪(hand-held dynamometry,HHD)测定儿童下肢髋、膝、踝等部位肌群的肌力,比较双瘫儿童与正常儿童下肢肌群间肌力差异及不同年龄儿童的肌力表现。结果:痉挛型双瘫儿童下肢伸肌和屈肌肌群肌力除髋伸展肌群以外都明显弱于正常儿童(P0.01),双瘫组中5—8岁组和9—11岁组除双侧髋伸展肌群以外,其余各肌群的肌力都比较接近,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对痉挛型双瘫儿童进行力量训练时,应该注意提高下肢所有肌群的肌力,同时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训练。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及精神发育迟缓患儿生长激素的影响。方法以穴位注射为主,结合其他疗法治疗了34例脑病患儿,采用放射免疫法观察了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生长激素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8例患儿血清生长激素含量上升,6例下降(P<0.001)。结论针刺能促进脑病患儿血清生长激素含量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3.
脑性瘫痪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产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国内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8‰—4‰[1],是儿科康复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脑损伤的部位及程度不同,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程度也千差万别,这给脑瘫疾病的分类造成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选取了2001年5月—2002年10月间在我院康复中心确诊的30例痉挛型四肢瘫和18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实施头颅CT检查,临床分析发现头颅CT的异常改变与病型、病情、病因等有着一定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了48例脑瘫患儿,其中四…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儿童终止康复治疗的原因。方法:收集71例脑瘫患儿的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中途放弃康复治疗的患儿父母或同其共同生活的其他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放弃治疗原因的主观问卷调查。结果:脑瘫患儿的轻重度和年龄大小对他们中途放弃康复治疗并无影响,但是外地脑瘫患儿中途放弃康复治疗较明显。而主观问卷调查中中途放弃康复治疗的原因主要为离家远、患儿上学等。结论:针对脑瘫患儿中途放弃康复治疗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5.
痉挛型偏瘫儿童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发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患侧和对侧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发育进程,进一步明确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发育特性。方法 纳入2000至2012年在上海地区8家儿童康复机构和6所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治疗和教育的先天性痉挛型偏瘫连续病例。采用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进行精细运动功能评估,分别测定以患侧和对侧为主导的FMFM分值。以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构建患侧和对侧的精细运动发育曲线,获得FMFM极限值以及达到极限值90%时的年龄(年龄-90)用于临床解释。结果 536例偏瘫患儿进入分析,男360例(67.2%),女176例,右偏瘫284例(53.0%),左偏瘫252例。首次评估时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7.8 岁,平均年龄为(3.4±3.2)岁。共有792对FMFM测试结果用于模型构建,平均每例患儿有1.48对FMFM测试结果,其中73例完成了2次测试,54例完成3次以上测试。采用Stable limit模型拟合对侧精细运动发育模型,采用Peak/decline模型拟合患侧精细运动发育模型,两模型均拟合成功。对侧的FMFM极限值为73.4分,明显高于患侧的64.0分。年龄-90对侧为2.7岁,患侧为3.3岁。患侧FMFM分值在到达极限值后呈缓慢下降趋势,降幅约为12%(极限值64.0分降至56.5分)。结论 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的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极限低于对侧,到达发育极限的时间晚于对侧,且在到达极限后呈逐步下降趋势。针对偏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训练应充分重视两侧功能发育的特性。  相似文献   
86.
张晓丽  王文香  史惟  杨红  钟晨 《护理与康复》2013,(12):1127-1130
目的 分析不同手功能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了解脑瘫患儿手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版脑瘫手功能分级系统和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对74例〉4岁的脑瘫患儿进行测评,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手功能级别脑瘫患儿的年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脑瘫分型,手功能分级分布不同;不同手功能级别患儿的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分值表现出明显差异性,手功能评级与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分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s=-0.61~-0.82,P〈0.001),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分值间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67~0.86,P〈0.001).结论 脑瘫患儿的手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之间有良好相关性,加强手功能训练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自理能力、移动能力和社会机能.  相似文献   
87.
目的:明确1min和6min步行距离测定在学龄期脑瘫患儿步行速度和耐力测试中的信度及测量误差.方法:以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浙江省东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和上海三所特殊学校的学龄期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共有28例脑瘫患儿纳入研究,有3例患儿不能独立行走6min,2例患儿没能完成第二次重复测试.在最后纳入分析的23例患儿中男性17例,女性6例;平均(10.7±2.6)岁,范围6.6-14.8岁;双瘫15例,偏瘫5例,共济失调1例,徐动型2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Ⅰ级:7例,Ⅱ级:16例.令患儿在周长大约20m的椭圆形跑道在1min内尽快地行走,不允许跑,测量步行距离,计为1min步行距离(1MWD).在患儿休息30min后,令其以自身喜好的步速在往返50m的步道上连续步行6min,测定步行距离,计为6rmin步行距离(6MWD).同一患儿在间隔1-7d内相同时间、地点、状况下进行重复测定,通过比较前后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确定重测信度和测量误差.结果:重测信度检验显示1MWD具有很好的信度(ICC=0.92),6MWD具有良好的信度(ICC=0.80),此外1MWD和6MWD两种测试均具有较小的重复测量误差.结论:1MWD可以用于测定学龄期脑瘫患儿步行速度,需要改变测试方法提高6MWD在测定步行距离和耐力时的重测信度.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与照顾者援助负担问的相关性。方法:4~18岁的脑瘫患儿及相关照顾者31例,采用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脑瘫患儿进行运动功能分级,同时采用中文译本的能力低下患儿评定量表(PED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照顾者援助负担评定。结果:轻中度与重度患儿月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中度脑瘫患儿的PEDI功能性技能项目得分明显高于重度脑瘫患儿,照顾者援助项目得分也明显高于轻中度患儿,此外功能性技能项目得分与照顾者援助项目得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0.70~0.95,P〈0.01)。结论:重度运动功能受损的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低于轻中度患儿,同时照顾者的援助负担也明显高于轻中度患儿,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越低,其照顾者的援助负担就越高。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00年8月至2006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中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总体研究对象,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分值的前后变化,分析经过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后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变状况;在总体研究对象中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基线组和随访组的分析样本,比较基线阶段、治疗阶段及随访阶段的GMFM分值改变程度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对效度(RV)确定反映总体研究对象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最为显著的GMFM功能区;使用Rasch分析法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最为显著的功能区项目在治疗前、后的难度改变状况,进一步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142例总体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3例,女性49例;包括126例痉挛型,8例徐动型,7例混合型,1例共济失调;接受治疗前平均年龄21.84(5-95)个月。142例总体研究对象在接受了(3.3±1.4)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GMFM各项分值在治疗后明显上升(P〈0.001)。共确定26例基线组和31例随访组分析样本。26例基线组研究对象GMFM66和88分值在治疗阶段[(2.4±1.0)个月]的平均每月改变值明显的高于基线阶段[(1.9±1.1)个月](P〈0.05);在GMFM5个功能分区中除A区外其余4个功能分区治疗阶段的平均每月改变值均高于基线阶段,尤其以D区和E区更为明显(P〈0.05)。31例随访组研究对象GMFM各项分值除A区外治疗阶段[(2.7±1.1)个月]的平均每月改变值明显高于随访阶段[(2.5±1.2)个月](P〈0.05)。在评价总体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变状况时,GMFM-B区分值RV最高(100%),其次为GMFM-88分值(94%)和GMFM-66分值(79%)。Rasch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研究对象治疗前、后GMFM-B区20个项目难度  相似文献   
90.
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康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3岁以下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共98例,应用PDMS-FM测定其精细运动功能。用精细运动发育商(FMQ)、抓握能力标准分(sGr)和视觉运动统合能力标准分(SVI)进行分析。结果:sGr、sVI和FMQ在不同类型的脑瘫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四肢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最差,双瘫患儿较好,而偏瘫患儿介于二者之间,两两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3岁以下脑瘫患儿总体的抓握能力较差而视觉运动统合能力较强(P<0.001),四肢瘫患儿在<12月、12—24月和≥24月三个年龄段中,抓握能力均显著差于视觉运动统合能力(P<0.05);双瘫患儿在<12月组中,抓握能力显著差于视觉运动统合能力(P<0.01),在1岁以上的两组中,二者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偏瘫患儿则在12—24月组中,抓握能力显著差于视觉运动统合能力(P<0.05),在<12月和≥24月组中,二者没有显著差异。结论:PDMS-FM可以很好地反映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在脑瘫的临床分型和治疗工作中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