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DC),研究其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ymphotactin,Lptn)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BMC),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群体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刺激贴壁的单核细胞,诱导培养DC,第6天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诱导DC成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和未成熟的DC表面分子CD1a和CD83;在电镜下观察成熟DC的形态;以RT-PCR法扩增其LptncDNA并克隆至pGM-TEasyT载体中,测序;以RT-PCR结合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培养3、5及7dDC的LptnmRNA表达的强度。结果:电镜观察培养7d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83呈高水平表达。用RT-PCR法克隆的cDNA序列与GenBank中U23772(登陆号)提供的序列一致。培养3d的DC不表达LptnmRNA,培养7d的DC较培养5d的DCLptnmRNA表达增强。结论:单核细胞源性DC能表达LptnmRNA,随着DC的成熟,LptnmRNA的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22.
正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具有多发、复发和侵袭等特征。文献表明〔1〕,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吉西他滨化疗加吡柔比星热灌注化疗治疗老年晚期膀胱癌疗效较好,可明显提高近期疗效及改善症状,不良反应稍有增加,但患者能耐受。文献〔2〕还表明术中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术后膀  相似文献   
23.
目的:对输尿管结石疼痛症状与上尿路梗阻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3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2例为无疼痛症状输尿管结石,B组89例为有疼痛症状输尿管结石。所有患者就诊之前均无侵入性治疗史,排除了导致上尿路梗阻的其他病因;经影像学检查判断上尿路梗阻程度(患侧肾轻、中、重度积水)。观察两组上尿路梗阻程度的差异。结果:A组患肾轻度积水4例(9.5%),中度积水16例(38.1%),重度积水22例(52.4%);B组患肾轻度积水60例(67.4%),中度积水25例(28.1%),重度积水4例(4.5%)。A组中、重度肾积水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输尿管结石有无疼痛症状和上尿路梗阻程度有显著相关性(r=0.523,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上尿路梗阻程度与有无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相关性,无疼痛症状的输尿管结石上尿路梗阻程度较重。可能与患者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忽视检查、治疗,依从性差,延误治疗时机有关,最终发展至肾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复查、治疗的依从性,及时解除梗阻,挽救肾功能。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45岁.因左侧中下腹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于2011年3月9日入院.既往有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史.体检:腹软,左肾区稍隆起,无压痛及叩击痛.KUB+ IVU检查示左肾影体积增大,其内可见两套集合系统,左肾部分肾盏及肾盂扩张积水,肾门向外侧偏曲,左侧输尿管通畅无扩张,左肾下极见数个小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右肾及右侧输尿管未见显影;膀胱充盈显影.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在BT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BTCC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MMP-9和VEGF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其与男女性别、病灶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BTCC组织中与正常膀胱组织MMP-9及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BTCC组织中MMP-9及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CC组织中>3 cm肿瘤病灶MMP-9阳性表达率较≤3 cm肿瘤病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CC组织中G3期MMP-9阳性表达率较G1~G2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CC组织中T2~T4期MMP-9阳性表达率较Tis~T1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9及VEGF在BTCC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及与血管生成的密切相关,为BTCC的预后估计及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比较二维及三维超声对胎儿畸形的检出率,评价其在产前断中的优劣。方法: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65例,比较、并评估两者提供的诊断信息有无差别。结果:三维超声胎儿畸形检出率(90.7%)明显优于二维超声(73.8%)尤其是在胎儿颅面部及体表畸形中,三维超声可提供更多诊断信息。结论:三维超声在产前胎儿畸形的诊断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总结药物结晶导致的双侧输尿管梗阻性无尿的诊断和微创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药物结晶导致的急性双侧榆尿管梗阻性无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于点滴抗生素后出现无尿、腰部疼痛、血肌酐水平升高,B超和KUB平片均不能明确诊断;64排CT平扫双侧输尿管下段可见稍高密度阴影,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输尿管下段高密度阴影,CT值为30~128Hu;1例行输尿管镜检查;1例行膀胱镜检查,2例术中放置双I管后即解除梗阻.B超随访2个月无肾积水,肾功能良好.结论 药物结晶导致的双侧输尿管梗阻,传统的B超和KUB检查不能明确诊断,64排CT平扫双侧榆尿管以及扫描后的MIP成像可以帮助明确诊断;行榆尿管镜下或膀胱镜下放置双J管,可以达到积极治疗目的 .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月-2007年10月106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术后输尿管内均放置双J管,所有患者均随访1~3个月。结果行MPCNL治疗的106例患者均一期单通道取石,结石清除率89.62%(95/106);平均手术时间(80.0±10.5)min(40-23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1.2)d(4~15d);术中出血平均100mL(30-600mL),输血3例(2.84%);术后并发大出血2例(1.88%),经输血对症治疗后行开放手术治疗治愈;术后发热59例(55.66%),其中T〉38.5℃9例(8.49%);尿液转清时间平均(2.8±1.1)d(2~5d)。结论超声引导下行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微创、高效、安全和并发症少等优势,患者术后恢复快,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恶性肿瘤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恶性肿瘤相关基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SPOCK1(Sparc/osteonectin cwcv and kazal-like domains proteoglycan 1)基因是新发现位于人染色体5q31的致癌基因。在临床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瘤、肝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中SPOCK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转移、复发以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文中主要介绍了SPOCK1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然而SPOCK1成为诊断标志物或基因治疗靶点仍然需要进一步大规模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0.
背景:对于一些药物研究,小鼠是理想的造模工具,但由于小鼠耐受性相对较差,肾脏及肾蒂小且难于寻找,容易增加实验误差,导致造模失败。 目的:探讨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肾脏缺血时间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采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建立雄性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根据肾缺血时间不同分为    0 min组(对照组)、30 min组、35 min组、45 min组,肾再灌注后24 h观察肾功能和肾脏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比较不同的肾脏缺血时间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观察45 min组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生存率。 结果与结论:模型成功率95.9%,与对照组相比,肾缺血30 min组、35 min组和45 min组再灌注后24 h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肾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均升高,肾缺血45 min组生存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应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可制备稳定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小鼠肾缺血35~45 min是造模较为理想的肾缺血时间,所得模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