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03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51.
脂质体介导pIDO-EGFP转染原代培养软骨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脂质体介导pIDO-EGFP转染原代培养的C57小鼠关节软骨细胞的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建立原代培养的小鼠关节软骨细胞转染方法。方法:大肠杆菌中扩增pIDO-EGFP质粒,在最优化条件下通过lipofectamine2000^TM转染试剂将pIDO-EGFP质粒转入原代培养的小鼠关节软骨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转染过程及瞬时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转染效率。结果:质粒携带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转染后24h得到了明显表达,48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转染效率为36.43%,未影响软骨细胞贴壁过程。结论:经绿色荧光蛋白检测表明,脂质体成功地将IDO基因转染进入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转染后的软骨细胞在体外仍能存活,在最优化的条件下能达到良好的瞬时转染效率,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基因导入和基因修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2.
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剑波  许庚  李源 《广东医学》2001,22(4):279-280
目的 探索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较好的手术路径和方法。方法 采用经鼻内窥镜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结果 17例患者中10例分别从术前的无光感、眼前手动、50cm指数、眼前手动、无光感、光感、无光感、眼前手动、无光感、眼前手动提高到术后的0.2,0.3,0.4,0.06,0.3,0.1,0.7,0.12,0.8,4例眼球活动障碍恢复正常,1例眼球外突恢复正常,随访1个月至1年。结论 经鼻内窥镜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进路直接,损伤组织少,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是治疗外外性神经损伤的较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3.
鼻息肉组织中检测CD3和CD69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鼻息肉组织中T淋巴细胞表面标记CD3和早期活化标记CD69的表达,探讨人鼻息肉组织中T淋巴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21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CD69的表达,并与健康人下鼻甲黏膜及外周血进行比较。结果鼻息肉组织中有大量T淋巴细胞浸润[ (39.65±2.08)% ];鼻息肉组织及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均表达CD69分子,其水平分别占T淋巴细胞总量的 (36.96±2.50)%和 (4.66±0.18)%,在用多克隆刺激剂短期(5h)刺激后,两者CD69的表达均增加[分别为(59.88±2.59)%、(92.76±0.55)% ];而在健康人下鼻甲黏膜中几乎未见T淋巴细胞,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刺激前CD69的表达较低[ (1.82±0.25)% ],但在刺激后几乎全部活化 [ (98.54±0 28)% ]。结论 鼻息肉组织中有大量T淋巴细胞浸润且高度表达CD69分子,提示鼻息肉组织中T淋巴细胞处于异常免疫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54.
目的了解局部应用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中耳创伤修复的影响和组织愈合特点.方法鼓膜创伤实验组中,30只豚鼠的鼓膜创伤面积为2mm×2mm,局部分别滴注rhEGF、生理盐水及空白对照;中耳黏膜创伤实验组中,将10只豚鼠的鼓膜紧张部切开,用小号中耳粘膜剥离子搔剥鼓室内侧壁粘膜,造成一个范围约为2×3mm的粘膜缺损区,中耳局部分别放置rhEGF明胶海绵粒和生理盐水明胶海绵粒.对两组豚鼠均进行预防性抗感染处理,并在不同时期用电耳镜、光镜及透射电镜对创面的愈合速度及鼓膜形态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鼓膜创伤实验组中,局部滴注rhEGF 20耳的平均愈合时间为(8.5±3.0)d,局部滴注生理盐水20耳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1.8±2.6)d,空白对照20耳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2.8±2.3)d,局部滴注rhEGF的鼓膜创伤愈合速度明显快于生理盐水滴注耳及空白对照耳(P<0.001);滴注rhEGF的鼓膜在创伤后2周时外层的鳞状上皮已增生覆盖创面,内层的扁平上皮增生,两层上皮间未见明显组织结构;滴注生理盐水的鼓膜在创伤后2周时创面见少量鳞状上皮及肉芽疤痕组织;滴注rhEGF耳和滴注生理盐水耳的鼓室黏膜结构均正常.中耳黏膜创伤实验组中,rhEGF滴注耳中有5耳的鼓室粘膜的上皮增生,覆盖部分创伤区表面,创伤区内见纤维组织增生;而滴注生理盐水耳中创伤区胶原纤维组织增生,其表面未见上皮被覆.结论rhEGF能促进创伤鼓膜的组织恢复,对鼓室黏膜的组织形态未造成不良的影响,且中耳局部应用rhEGF后,在短期内不会引起组织钙化及疤痕增生.  相似文献   
55.
关于限制滥用麻黄素类鼻腔减充血剂的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在鼻科临床中常常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例如: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膜结节状增生导致顽固的鼻阻塞、鼻窦CT基本正常却长期脓涕倒流、内镜鼻窦手术后窦腔开放良好但长期粘膜肿胀和持续窦内积脓……等等,其病理学特征为:①鼻粘膜炎症;②鼻粘膜纤毛系统形态与功能的破坏;③  相似文献   
56.
经鼻内镜额窦开放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额窦手术是目前鼻内镜手术的热点和难点,主要是因为额隐窝的解剖复杂和变异大,手术操作困难,局部黏膜容易损伤和术后用药不到位。目前国内外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的主要手术方式和理论依据分别为Draf法、Wormald法、Friedman法、Stammberger法、改良Lothrop法,以及根据额隐窝不同的病理状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前仔细阅读CT,分析额隐窝的病理特征和解剖变异,保护额隐窝的可逆性黏膜,术后规范用药等是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7.
背景:软骨细胞的培养及稳定传代是转基因、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及异体移植的前提条件。 目的:定量检测体外培养人鼻中隔软骨细胞合成分泌硫酸糖胺多糖的变化情况,评价其对不同代次软骨细胞生物学功能活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的细胞学实验,于2004-01/2005-07在暨南大学组织移植与免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人鼻中隔软骨细胞来自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切除的软骨组织,患者对实验内容知情同意。 方法:胶原酶消化分离原代人鼻中隔软骨细胞传代培养至第7代。 主要观察指标:阿尔新蓝比色法测定各代细胞外基质的硫酸糖胺多糖含量,光镜观察甲苯胺蓝染色后细胞形态。 结果:原代软骨细胞具有最高的硫酸糖胺多糖分泌活性,至第4代则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第4代以后很低下。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原代细胞对甲苯胺蓝呈明显的蓝色异染反应,第3代异染反应明显减弱,第4代以后异染反应微弱,其结果与硫酸糖胺多糖含量变化相一致。 结论:人鼻中隔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功能活性逐渐降低,第3代以后的细胞不适于作为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和用于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58.
为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修饰的原代培养软骨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将pEGFP-N1-IDO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C57小鼠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体外检测IDO修饰的软骨细胞培养液中色氨酸水平的变化;使用CFSE标记技术,检测IDO修饰的软骨细胞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pEGFP-N1-IDO成功被导入原代培养的小鼠软骨细胞,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均检测到EGFP的表达;体外实验表明,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上清可检测到一定量的色氨酸水平,而转染IDO 24 h后的软骨细胞上清中未检测到色氨酸,提示IDO转染的软骨细胞表达了具有活性IDO;使用CFSE标记技术,检测IDO修饰的软骨细胞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IDO基因转染组96 h后总体增殖指数为1.122±0.017,单纯淋巴细胞阴性对照组为1.026±0.016,阳性单纯软骨细胞组为1.201±0.026,较阳性对照组,IDO基因组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得到明显抑制。IDO基因修饰的软骨细胞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CT显示额窦引流通道狭窄的解剖因素。方法对5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应用螺旋CT进行横断面扫描,再经AW4.1工作站重建冠状、矢状面及斜面三维图像。结果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可以清晰的显示额窦引流通道解剖,及额周气房的类型,并且可以显示钩突的附着类型。结论部分额周气房过度发育是引起额窦狭窄的主要因素,钩突上端附着位置决定额窦引流的方向。CT三维重建技术能对额窦狭窄因素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估。  相似文献   
60.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动态分析和比较两组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的相关气房。[结果]①额隐窝内出现的相关气房(无额窦炎组出现率/额窦炎组出现率):终末气房(23.7%/45.5%),前筛气房(15.3%/31.8%),鼻丘气房(13.5%/28.8%);②额窦内出现的相关气房:额气房(22%/42.4%),眶上气房(25.4%/33.3%),额窦中隔气房(20%/27.3%)。两组间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部分气房(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MSCT和AW4.1工作站能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病变和解剖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微创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多变,部分额周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能是额窦引流通道阻塞导致额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