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8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17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19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346篇 |
内科学 | 149篇 |
皮肤病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113篇 |
特种医学 | 9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53篇 |
综合类 | 865篇 |
预防医学 | 301篇 |
眼科学 | 10篇 |
药学 | 328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262篇 |
肿瘤学 | 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153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24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119篇 |
2003年 | 98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分析以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为表现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又称大脑淋巴瘤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探讨其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例大脑淋巴瘤病患者资料, 分析临床、磁共振成像(MRI)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53岁(例1)、69岁(例2), 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 均伴有言语错乱;MRI均未见肿块形成, 表现为弥漫性脑白质病变, 呈T1稍低信号、T2及T2-FLAIR高信号、增强病灶未见明显强化, 其中例2患者于2个月后复查MRI, 病变范围较前扩大, 病灶出现部分强化;送检穿刺组织镜下白质结构基本完整, 可见弥漫浸润的异型淋巴细胞, 核分裂象可见, 核仁明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20、CD79α及PAX5强阳性, CD3弱阳性, Ki-67阳性指数高;例1进行以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 就诊后5个月存活;例2未行特殊治疗, 就诊后13个月死亡。结论大脑淋巴瘤病临床罕见、预后不佳, 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脑白质病变, 没有明确肿块形...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I期前路/后路手术后Ⅱ期再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3月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单纯前/后路手术后残存后凸畸形伴神经功能恢复不全或未做Ⅱ期手术疗效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9~57岁,平均34.6岁.根据Dems分型,爆裂型5例,压缩型5例,骨折脱位2例.I期前路手术5例,I期后路手术7例.I期手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对I期前路手术5例患者行Ⅱ期后路手术.I期后路手术7例者行Ⅱ期前路手术.I期手术至Ⅱ期手术最长18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时间13.4个月.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及社会功能综合评估疗效,包括测量Cobb角、Frankel分级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5个月.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率术前平均42.6%、70.5%,术后平均恢复至92.5%、95,7%,至末次随访时为87.3%、92.2%;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Frankel 2级以上的改善.所有患者Ⅱ期术后胸腰椎生理弧度良好.Cobb角术前平均36.3°,术后矫正至5.8.,末次随访时为5.9°.JOA评分标准术后改善率,本组优9例,良2例,可1例,差0例.结论 对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I期前路/后路手术1年后残存神经或马尾临床症状患者行Ⅱ期手术减压后取得理想疗效,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reoperation(after I stage anterior/posterior operation)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kyphosis and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1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wo-stage decompression with kyphosis and neurologic deficit due to single-stage approach(anterior or posterior) operation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April 2009.There were 9 males and 3 females,at mean age of 34.6 years(range,19-57 years).According to the Denis classification,there were five patients with burst fractures,five with compression fractures and two with fracture dislocation.All the patients had couns medullaris injury.Of all the patients,five underwent one stage anterior approach surgery and the others underwent posterior approach operation.All the patients had vailous degrees of neurological symptoms.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one stage anterior surgery were treated with two stage posterior surgery and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one stage posterior surgery were treated with the two stage anterior operation.The mean interval from one stage operation to two stage decompression was 13.4 months(range,12-18 months).The radiologic,neur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Cobb angle,Frankel spinal cord injury grading an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Results AI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mean 25 months (12-48months),which showed primary healing of the incisions in all the patients.The averag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eisht of the vertebrae wers corrected from preoperative 42.6%and 70.5%to postoperative 92.5%and 95.7%and to 87.3%and 92.2%at the final follow-up respectively.Neurologic status was improved at least one Frankel grade in the patients who had preoperative incomplete paraplegia.The Cobb angle was corrected from preoperative 36.3°to postoperative 5.8°and to 5.9°at the final follow-up(P<0.05).No patient had any notable loss of correction between discharge and final follow-up.According to JOA coring,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nine patients,good in two and fair in one,with excellence rate of 92%. Conclusions Two stage decompression for epiconus and cauda equina syndrome resulted from one stage approach(anterior or posterior)operation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call attain satisfactory correction of the kyphosis and nerve decompression as well as various degrees of nerve function recovery. 相似文献
74.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四种不同类型三维支架中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活性状况及其转基因特性.方法 原代培养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并且以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和萤火虫荧光素酶(GL3)的腺病毒载体AdGFP和AdGL3进行感染.在I型胶原海绵、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和聚乳酸四种类型的支架材料中,以荧光显微镜和荧光素酶分析法检测细胞的活性状况及其转基因特性;以阿辛蓝染色评价软骨基质的产生.结果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GFP)成功感染兔关节软骨细胞,并且持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被感染的软骨细胞在所有被测试的细胞支架上均能存活,并能表达GFP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与其余三种支架比较,聚乳酸支架中转基凶表达率最高(P<0.01).而且聚乳酸培养体系中,4周时可以检测到阿辛蓝染色阳性的基质材料.结论 在关节软骨修复的细胞基因治疗领域,聚乳酸可能是一种合适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6.
<正>脑卒中系脑血管病的主要临床类型,是一种突发性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的动-静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致急性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短暂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的一组疾病。脑卒中为全球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其高发病率、高病残率和高病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和痛苦。临床以缺血性卒中相对常见,表现为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和神经坏死的临床病理过程,其发病率占脑卒中1-2 相似文献
77.
摘要
背景:发生于胸腰椎的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较少见,对于病灶切除后的椎体缺损,已有不同生物材料的椎体替代物用于临床,但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在此病的临床应用还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在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病椎切除术后椎体重建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胸腰椎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5例,全部行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置入、前路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切口愈合情况、伤口并发症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年。全部痊愈,脊髓功能得到恢复,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提示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病椎切除后椎体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置入、前路钉板系统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椎体重建效果。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胸腰椎;嗜酸性肉芽肿;椎体重建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37 相似文献
78.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的诊断与治疗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头痛、左侧肢体无力,伴记忆力减退为首发症状的不典型性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女性患者,35岁。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肢体无力及记忆力减退,但不伴发热、癫痫发作。病程进展过程中相继出现阵发性四肢抽动、右侧下肢无力、小便失禁、多食、体质量增加、停经、体温波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吧唑等抗炎药物治疗无效,随着颅内压逐渐升高,脑疝形成。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测仅蛋白定量显著升高。脑电图提示右侧前额颞区慢波。MRI呈以右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叶、半卵圆中心及基底节为主的大片长T1、长T2信号,并不均匀疏松团状强化,病灶周围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并累及左侧大脑半球。病理学检查呈现大片状坏死,脑组织及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大量格子细胞渗出,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六胺银和PAS染色阳性的细小颗粒状物质。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脱髓鞘病变及炎性假瘤等疾病。结论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极为罕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病理学检查仅能提示特殊感染,治疗困难,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早期进行组织活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可以明确诊断,经规范的抗生素治疗,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79.
背景:长期应用阿片受体治疗疼痛会导致药物耐受或成瘾,可能与delta阿片受体密度上调有关。
目的:设计及构建大鼠delta阿片受体短发卡RNA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
方法:根据大鼠delta阿片受体mRNA序列设计并体外合成短发卡RNA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形成双链,克隆到线性化质粒pGenesil-1,然后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
结果与结论:酶切证明delta阿片受体-短发卡RNA已经插入到质粒载体pGenesil-1里,测序结果证明均为插入正确的克隆质粒,而且质量均符合设计标准,证实靶向大鼠delta阿片受体基因的短发卡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80.
1956年Burwell将极度肥胖,呼吸暂停、右心衰等一组症状的疾患命名为Pickwickian综合征。在后来临床实践中发现睡眠性呼吸暂停也可见于体质消瘦者,并非肥胖者所特有。Guilleminault规定的标准是:睡眠中呼吸暂停时间为10秒以上,次数在30次以上。1973年提出命名为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病因和机制,Gastaut将本症分为:1.上呼吸道阻塞型:占80%,胸腹肌尽力作呼吸动作;由于上呼吸道阻塞呈现呼吸暂停;2.中枢型;占1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