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ICU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 U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对2009年7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IC U确诊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患者送检的尿液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58份尿标本共检出226株致病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38株,占61.06%,革兰氏阳性菌株57株,占25.22%,真菌株31株,占13.72%。排名前五位的病原菌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药物耐药性均>50%,耐药性在50%以下的药物仅有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复方新诺明。结论:革兰氏阴性菌仍是IC U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已上升为第一位致病菌,且耐药情况严重,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严格执行手卫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2.
重组腺病毒IκBαM在裸鼠体内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具有多向性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其活性受到一个强抑制物核因子κB抑制物(IκB)的抑制,在外界刺激剂的作用下,IκB发生磷酸化并降解,核因子κB转入核内与靶基因κB的基序结合,增强其表达[1,2]。Kucharczak等[3]证实核因子κB在肿瘤增殖和抗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核因子κB抗凋亡机制的发现,使困惑人们多年的肿瘤细胞抗凋亡作用机制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这可能对解决目前治疗肿瘤的难题(肿瘤细胞的耐受性)提供有力的武器。IκBα是IκB家族3个成员之一,刺激激活后在32位和36位丝氨酸末…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4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观察组患者在PICCO监护仪监测指导下补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下补液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第1天,2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血降钙素原(PCT)和乳酸(L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3天,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LA和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v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护仪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指标及BNP(B型脑钠肽)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26例ICU收治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12)和死亡组(n=14)。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利用PICCO监护仪监测心脏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采用荧光免疫测定法进行血浆BNP检测;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存活或死亡及相应的住院病死率。评价PICCO监测指标和血浆BNP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存活组CI值高于死亡组,EV-LWI、PVPI低于死亡组(P<0.05),其他PICCO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部分PICCO监测指标如CI可能是影响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血浆BNP也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提高集束治疗依从性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感染性休克集柬治疗依从性,以及提高依从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连续收治的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分为培训前(2007年1月至2007年9月)和培训后(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两个阶段,研究两个阶段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各项指标的依从性、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28d病死率.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符合条件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其中培训前51例,培训后49例.培训前与培训后相比,集束治疗6 h的依从性分别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OT)(19.6%vs.55.1%),红细胞压积HCT(64.7%vs.91.8%),气道内平台压(ss.2%vs.95.9%),激素使用(41.2%vs.62.3%),强心药物使用(41.2%vs.65.3%),血糖控制(45.1%vs.79.6%).同时培训前与培训后相比,集束治疗24 h的依从性分别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35.3%vs.65.3%),红细胞压积(35.3%vs.73.5%),气道内平台压(86.3%vs.97.9%),激素使用(31.4%vs.69.4%),强心药物使用(52.9%vs.67.3%),血糖控制(47.1%vs.83.7%).培训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ICU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1)及28 d病死率明显降低(55.1%vs.76.5%,P<0.05),而气道内平台压和24 h强心药物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依从性低,继续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依从性,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6.
57.
鼻胃管对医院获得性鼻窦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胃管对医院获得性鼻窦炎患病率的影响。[方法]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06年1月~2006年12月保留鼻胃管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前均行鼻窦CT检查,排除鼻窦炎。鼻胃管留置时间少于5d的患者予以剔除。研究分两个阶段。第1阶段,患者鼻胃管在留置7~14d后拔除或更换到对侧鼻孔留置。第2阶段,患者鼻胃管在留置5~7d后拔除或更换到对侧鼻孔留置。更换前检查鼻窦CT,记录拔除鼻胃管时两组患者医院获得性鼻窦炎患病率和住院期间医院获得性肺炎患病率,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结果]共有76例患者入选,其中第1阶段36例(A组),第2阶段40例(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更换鼻胃管时间为(9.8±1.7)d,B组为(6.6±0.7)d,较A组明显缩短(P﹤0.01)。A组鼻窦炎患病率明显高于B组(83%对20%,P﹤0.01),但两组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患病率分别为44%和30%,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为(21±9)d,总住院时间为(25±10)d,与B组患者ICU住院时间(14.6±2.3)d和总住院时间(21±4)d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定期在留置7d内更换鼻胃管可明显降低医院获得性鼻窦炎患病率。 相似文献
58.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等。近期研究表明,干扰素具有抗SARS冠状病毒的作用,因此相关研究对防治SARS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于扰素的受体、信号传导途径、抗病毒蛋白以及抑制干扰素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9.
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每日两次,治疗7d。分别于纳入研究当日及研究结束时(第8日)静脉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50μg,放免法测定注射前、注射后30min,60min血浆皮质醇水平(TO,T30,T60),计算T30或T60的最大值与110的差值(ATmax),以△T.max≤284.4nmol/L作为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诊断标准。记录治疗前后APACHEII评分,急性肺损伤Murray评分,器官功能障碍Marshall评分,记录ACTH反应性(△Tmax),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发生率,并检测外周血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血必净组Murray评分[(1.7±0.9)比(1.9±0.6),P〈0.05)]及器官功能障碍Marshall评分[(2.9±2.7)比(6.3±4.1),P〈0.01],外周血IL-6[(3.4±1.9)ng/L比(8.9±10.2)ng/L,P〈0.01],IL—10[(1.5±0.8)ng/L比(4.2±4.8)ng/L,P〈0.01]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发生率(46.7%比80.6%)明显低于对照组,△Tmax[(328.4±278.3)μmol/L比(172.8±110.8)μmol/L]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降低ARDS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发生率,改善脏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0.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不同亚型干扰素α(IFN-α2b、IFN-α2a、IFN-α1b)对HepG2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STAT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000IU/mlIFN-α2b、IFN-α2a、IFN-α1b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4、8、16、24h后,用RT-PCR的方法扩增STAT1目的片段,用T-A克隆方法构建定量的标准模板,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观察IFN-α2b、IFN-α2a、IFN-α1b作用后HepG2细胞内STAT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经IFN-α2b、IFN-α2a、IFN-α1b处理后,HepG2细胞内的STAT1mRNA水平较未用IFN-α的空白对照组明显上调,并于IFN-α处理8h后STAT1mRNA水平达高峰。此时,IFN-α2b、IFN-α2a和IFN-α1b的STAT1mRNA水平(×107copies/ml)依次为3·59±0·25、2·73±0·43和4·85±0·55,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IFN-α作用于HepG2细胞后,IFN-α1bSTAT1mRNA的表达水平最高,IFN-α2b次之,IFN-α2a最弱。间接说明IFN-α1b的抗HBV活性较强,IFN-α2b次之,IFN-α2a较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