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1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155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64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185篇
口腔科学   102篇
临床医学   582篇
内科学   36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75篇
特种医学   1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32篇
综合类   1306篇
预防医学   535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535篇
  2篇
中国医学   408篇
肿瘤学   17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3篇
  1961年   3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必须以有效的知识管理作为保障,其中知识工作者是最活跃的因素。组成创造型和智能型的医学知识服务团队,需要在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实际技能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搭配,充分发挥知识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2.
C反应蛋白在预测细菌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预测细菌感染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344例感染患儿C反应蛋白、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GRA)百分比,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C反应蛋白、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预测细菌感染的诊断能力,并计算C反应蛋白最佳临界值及其他几个临界值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C反应蛋白、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标准误0.025,95%可信区间0.718~0.817)、0.670(标准误0.029,95%可信区间0.613~0.726)、0.564(标准误0.031,95%可信区间0.503~0.625)。C反应蛋白最佳临界值为13mg/L,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1%和84%;以C反应蛋白≥8mg/L为临界值时,敏感性、特异性均为70%;以C反应蛋白≥40mg/L为临界值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7%和94%。结论C反应蛋白虽然与细菌感染有关,但预测细菌感染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观察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结构及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CAO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并通过尾静脉给予3’-大豆苷元磺酸钠治疗,采用静脉注射伊文思蓝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3’-大豆苷元磺酸钠可显著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表现为降低伊文思蓝在脑中的分布,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显示3’-大豆苷元磺酸钠可显著提高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能显著减轻血管周围星型胶质细胞和周细胞的肿胀,保持血管的正常结构。结论:3’-大豆苷元磺酸钠在0.5~2.0 mg·kg-1范围内可显著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引发的血脑屏障损伤。  相似文献   
995.
患者男,72岁,因胸闷、憋喘2个月于2008年3月25日入院.患者近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地感胸闷、活动后憋喘,无咳嗽、咯痰、咯血和胸痛,无发热和盗汗,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996.
应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检测31例肝细胞癌(HCC)及癌旁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的改变。结果HCC癌组织中AR含量为250.36±110.45fmol/mg·P,癌旁组织中AR含量为90.55±31.56fmol/mg·P,HCC癌组织中AR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AR含量与血清甲胎球蛋白(AFP)、B型肝炎携带情况及HCC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P>0.05)。AR含量的增加可能与肝细胞的癌变有关,AR可能促进HCC的产生和发展,部分HCC具有雄激素依赖性,为HCC可能的抗雄激素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施行了30例经耻骨直肠肌内侧间隙低位直肠癌切除术。该术式腹部操作同Mikes术,会阴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口,经耻骨直肠肌内侧间隙与腹部手术会师,保留了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切除了直肠和部分肛管,操作简便,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良好,初步远期疗效满意.若适当掌握手术指征,该术式可为部分距肛缘3.5cm以上低位直肠癌在保留肛门及良好排便功能的同时得到根治的一种可取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燃煤型氟中毒大鼠睾丸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血清睾酮(T)与生精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探索燃煤型氟中毒对睾丸生殖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氟组、中氟组、高氟组。各染毒组喂饲含不同比例的燃煤型氟中毒病区煤烘玉米的饲料,建立雄性大鼠燃煤型氟中毒模型。分别于染毒4和6个月后以股动脉放血法处死大鼠,各时间点每组处死大鼠5只。采用RIA法测定大鼠血清T水平;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iNOS活性;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iN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雄性大鼠氟中毒模型。大鼠血清T水平在4和6个月时低氟组[(28.37±0.19)nmol/L、(14.68±0.36)nmol/L]、中氟组[(25.85±0.23)nmol/L、(9.08±0.31)nmol/L]、高氟组[(23.63±0.29)nmol/L、(4.89±0.54)nmol/L]较对照组[(29.77±0.43)nmol/L、(29.97±0.36)nmol/L]均降低(P0.05或P0.01),且各染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睾丸生精细胞AI在4和6个月时低氟组(8.83±1.64、10.40±2.70)、中氟组(17.24±3.96、22.20±3.96)、高氟组(44.21±7.85、49.60±4.77)较对照组(0.46±0.11、0.54±0.11)升高(P均0.01),且各染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睾丸组织iNOS蛋白表达的OD值在4和6个月时低氟组(0.073 3±0.008 5、0.108 4±0.012 6)、中氟组(0.142 5±0.027 2、0.207 7±0.020 4)、高氟组(0.527 5±0.079 1、0.717 3±0.065 6)较对照组(0.001 3±0.000 2、0.001 6±0.000 1)增加(P0.05或0.01),且各染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NOS蛋白表达量与生精细胞AI呈正相关(r=0.962,P0.01);血清T水平与生精细胞AI呈负相关(r=-0.744,P0.01)。结论:血清T水平改变和睾丸组织iNOS蛋白表达调控改变可能参与燃煤型氟中毒对睾丸生殖功能损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病人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探讨其对子痫前期(P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PE诊断的孕妇78例为观察组,并按照发病时间分为观察组1(早发型PE组,孕周20~ < 34周)和观察组2(晚发型PE组,孕周≥34周)。同时选取产检的健康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同样按照孕周分为对照组1(孕周20~ < 34周)和对照组2(孕周≥34周)。所有受试者采血和测血压,检测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D-二聚体(D-D)与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1的体质量指数(BMI)、D-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高于对照组1(P < 0.01)。观察组2 BMI、SBP、DBP值高于对照组2(P < 0.01)。观察组1 D-D值高于观察组2(P < 0.01)。对照组2 BMI、D-D、DBP、MPV水平高于对照组1(P < 0.05~P < 0.01)。观察组BMI、D-D、SBP、DBP、MPV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观察组2 PT、INR、FIB、TT水平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1 TT与观察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1 FIB、TT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PT、INR、APTT、FIB、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E病人D-D与孕周、PT、INR、APTT、TT、PLT均呈负相关关系(r=-0.289、-0.235、-0.247、-0.236、-0.351、-0.286,P < 0.05~P < 0.01)。PE病人D-D与FIB、MPV、PDW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早发型PE病人高凝血状态较晚发型PE病人更为明显,PE病人D-D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D-D可以作为预测PE发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埃克替尼联合抗血管药物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科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37例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患者。采用埃克替尼(125 mg/次,3 次/d)联合贝伐单抗(7.5 mg/kg,1次/3周);或埃克替尼(125 mg/次,3 次/d)联合安罗替尼(10~12 mg 1次/d,第1~14天),均21 d为1个周期,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后终止。中位随访时间14.5(9.2~30.8)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中,62.2%(23/37)达到部分缓解,37.8% (14/37) 达到疾病稳定。客观有效率为62.2%(23/37),疾病控制率为100%(37/37)。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为17.9个月(95% CI:10.292~25.508)个月。1年生存率为83.8%,18个月生存率为8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和脑转移对患者的PFS有明显影响(P<0.05)。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43.2%, 16/37)和腹泻(21.6%, 8/37)。结论 埃克替尼联合抗血管药物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