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分析体外分离纯化、原代及传代培养的最佳条件,为神经组织修复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方法:实验于2006-04/12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①对象:取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20条,由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用1 g/LⅠ型胶原酶消化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收集的细胞按5×107 L-1,1×108 L-1,5×108 L-1,1×109 L-1,3×109 L-1密度接种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第2代细胞,诱导组经含有3 μmo/Lβ-巯基乙醇、20%胎牛血清的DMEM预诱导液处理后,换成含10 g/L二甲基亚砜、100 mmol/L丁化羟基茴香醚的无血清DMEM诱导液进行诱导。未诱导组将诱导液更换为无血清DMEM。③实验评估:记录原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前细胞表面抗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D166的表达及诱导后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分化率。 结果:①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的原代培养时间比较:5×107 L-1组仅有1孔细胞贴壁呈克隆样生长,但培养至28 d时仍不能传代,其余培养孔均无细胞贴壁生长。与1×108 L-1组比较,5×108 L-1,1×109 L-1,3×109 L-1组细胞贴壁生长的原代培养时间均明显缩短(P < 0.05),且后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贴壁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66呈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阴性。③诱导分化:诱导组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表达,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阳性细胞率为(9.5±1.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为(15.6±2.6)%。未诱导组以上3种标志均不表达。 结论:①在体外可以成功分离培养获得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原代培养细胞的种植密度以5×108 L-1~ 1×109 L-1为佳。②细胞传2代后性质相对均一,基本无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污染,达到纯化目的,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点。③在化学诱导剂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丁化羟基茴香醚联合作用下,其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材料的过程中,快速获得足够数量且纯度高的种子细胞极为重要,但目前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的增殖率仍较低。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生长、增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07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20条,由锦州市凌河区妇幼保健院及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以1×108 L-1的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设立2组,实验组加入150 g/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细胞因子。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CD166的表达。 结果:接种后6 h细胞开始贴壁,48 h后细胞完全贴壁生长,出现呈椭圆形、多角形的内皮细胞,以及呈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有的形成漩涡状生长集落;原代培养1周后细胞以梭形为主;传代后24 h细胞基本完成贴壁,48 h细胞开始分裂增殖,5~7 d可见多核的成纤维样细胞贴壁,呈长杆状、三角形、梭形等。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生长状态较好,增殖较快,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t=2.235,P < 0.05),CD166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t=1.638,P < 0.01)。 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贴壁,且更有利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纯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摘除巨大腺瘤的经验。方法采用了单纯圈套切除法、尼龙圈结扎法、分叶分次尼龙圈结扎法治疗结肠巨大腺瘤52例(64枚),全部获得成功。成功率为100%。全部病例中,有48例术后6 ̄10个月复查,复诊率占92%。均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及复发现象。结果该组52例病人,镜下顺利摘除结肠巨大腺瘤41例,占78%。摘除困难11例,占21%。经镜下补充治疗,全部获得成功。结论经内镜下摘除结肠巨大腺瘤是一种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建立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体系。方法:实验于2006-04/2006-09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解剖细胞培养室为无菌百级培养间。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由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①体外分离和培养贴壁细胞:无菌条件下取正常健康产妇分娩或剖宫产脐带,将其用预热PBS充分洗涤去血渍后,从脐静脉一端插入留置针,用预热PBS冲净静脉腔血后,用止血钳夹闭另一端,注入经预热至37℃的Ⅰ型胶原酶,置于37℃水浴箱中消化,30min后放出胶原酶,并用PBS冲洗血管腔,收集消化液和冲洗液,400r/min离心10min,吸弃上清液,重悬于M199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2mmol/L谷氨z酰胺,2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以5×108L-1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48h后全量换液,以后每3d全量换液。待细胞80%融合时,0.25%胰酶消化,按1×108L-1传代培养。②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取传代培养细胞,按2×107L-1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内,每天取3孔,将细胞消化计数,连测8d,绘制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③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检测:在24孔塑料培养板内放置无菌的盖玻片,每孔中种植108L-1第2代细胞悬液1mL。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①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接种的细胞48h后细胞完全贴壁生长,其镜下形态有呈椭圆形、多角形的内皮细胞以及呈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有的形成漩涡状生长的集落。②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的分析:传代培养的潜伏期约为24~36h,细胞倍增时间约为30~36h,对数增殖期约为二三天,对数增殖期后第5天进入平台期。③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特性: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166、cd44阳性,而vWF阴性,说明分离获得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结论:所建立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可获取人脐静脉黏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植入脑缺血(MCAO)模型大鼠脑内,观察缺血区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缺损修复情况。方法选择75只SD大鼠分为MCAO组、hUCMSCs组、VEGF组和hUCMSCs+VEGF组,观察在缺血前、缺血后7d、14d、28d4个时间点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变化及7d、14d、28d3个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区域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在缺血后7d、14d、28d3个时间点mNSS评分:shamhUCMSCsorVEGF>hUCMSCs+VEGF(P<0.05),hUCMSCs组、VEGF组、hUCMSCs+VEGF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均高于MCAO组(P<0.05),其中hUCMSCs+VEGF组微血管密度最高(P<0.01)。结论 hUCMSCs联合VEGF移植入MCAO模型大鼠脑内,可促进其缺血区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绘图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形态学科,内容、结构和名词繁多,形态和毗邻关系复杂,直观性较强,但易学难记,因而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目前教学过程中标本、挂图、模型及多媒体的应用较为普遍,而老一辈的绘图教学法有逐渐萎缩的趋势,课堂上能熟练地在黑板上绘制线条简图来讲解内容的老师越来越少,大多年轻教师忽视了绘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期为脐静脉MSCs的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在无菌条件下收集正常足月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并对脐静脉进行胶原酶消化,将获取的内皮及内皮下贴壁细胞进行培养。经传代培养及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后,取第2代细胞用β-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诱导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脐静脉经胶原酶消化后的贴壁细胞主要表现为间充质样细胞和内皮细胞;传2代后,间充质样细胞可得到纯化和扩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诱导前细胞不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诱导后MSCs表达巢蛋白(nes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而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上结果提示,来源于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的MSCs在体外可以培养、扩增,并具备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备选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将互补于hTR模板区的全硫代修饰型反义寡核苷酸(PS-ASODN)经lipotap脂质体转染作用于肝癌细胞系BEL-7402,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检测其对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旨在探讨PS-ASODN对肝癌的治疗价值,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一定的试验数据。方法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PS-ASODN对bel-7402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作用。结果PS-ASODN能抑制BEL-7402细胞的生长,降低其端粒酶活性并诱导细胞凋亡。结论端粒酶与BEL-7402增殖活性有关,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成为肝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背景:急性胰腺炎是由胰腺腺泡细胞损伤介导的常见炎性疾病,白细胞浸润是其主要的发病特征。近来发现N-乙酰半胱氨酸能够控制白细胞游走并在一些严重的炎症疾病中发挥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在体内对牛黄胆酸盐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胰腺炎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后2组以十二指肠大乳头逆行注射牛黄胆酸盐制备急性大鼠胰腺炎模型。N-乙酰半胱氨酸组大鼠由尾静脉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结果与结论:急性胰腺炎模型诱导后大鼠血浆淀粉酶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显著升高(P<0.05)。急性胰腺炎组白细胞介素1β,6,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化学显示N-乙酰半胱氨酸主要表达在胰岛细胞上,急性胰腺炎组织 N-乙酰半胱氨酸的表达从 mRNA 水平到蛋白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组织。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显著降低了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物生产和胰腺及肺组织损伤,但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并没有明显抑制胰腺组织核因子κB的激活。提示N-乙酰半胱氨酸能改善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和肺脏的组织损伤,并发挥抗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