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篇 |
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治疗效果,方法: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又分为抗病毒治疗(干扰素+胸腺肽)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为治疗一组;治疗二级为用干扰素和改善微循环的方法,治疗三组为胸腺肽和改善微循环的方法;对照组为单用改善微循环的方法,疗为3-6个月。结果:治疗各组乙肝标志物阴率均高于对照组,e抗原受体治疗各组转阴率均〉53%,而对照组为25%,二具有显差异,治疗各组的临床治愈好转率〉74%,治疗组为44%,二具有高度显差异,结论:乙肝应地直接和(或)间接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提高乙肝的临床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对6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资问与方法1.互.一股资料恶性肿瘤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41~85岁,平均63.7岁。胃癌11例,肝癌5例,肺癌14例,结肠癌17例,乳腺癌10例,胆囊癌1例,肾落2例.均经临床、病理、内窥镜或CT确诊。正常对照组为体检健康者40例,年龄40~73岁,平均60.8岁。l.2.检测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ry),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3.检测方法所有病人均于入院次日抽取静脉血,与3.28%相檬酸钠9:l抗凝(VIV),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生存。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MDS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88例患者分为A组(44例,使用地西他滨治疗)和B组(44例,使用环孢素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的预后生存。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6.36%,显著高于B组总有效率(63.64%),两种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及生存率结果显示,A组预后相较B组要好,B组预后差,生存率偏低的患者占比34.09%,而A组预后差,生存率偏低的患者占比6%,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低中危MDS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预后生存率优于环孢素,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张梦雨 宝梅 石红霞 刘晓力 许娜 段明辉 庄俊玲 杜新 秦玲 惠吴函 梁蓉 王梅芳 陈烨 李冬云 杨威 唐古生 张伟华 匡霞 苏伟 韩艳秋 陈丽梅 许霁虹 刘卓刚 黄健 赵春亭 佟红艳 胡建达 陈春燕 陈协群 肖志坚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3)
目的探究中国年轻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 在全国范围内向MPN患者发放调查问卷, 根据诊断时年龄分为年轻组(≤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组(>60岁), 在各疾病类型中比较三组的差异。结果共收集到1 727份可供分析的问卷, 其中年轻组453例(26.2%), 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74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80例、骨髓纤维化(MF)99例(原发性MF 45例, PV后MF 20例, ET后MF 34例);男性178例(39.3%), 中位年龄31(18~40)岁。与中年、老年MPN受访者相比, 年轻MPN受访者中未婚、高学历、无合并症、无合并用药、较低危险度分层占比较高(P<0.001)。年轻MPN受访者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患者占比较高(ET:P<0.001;PV:P=0.007;MF:P=0.001), 脾大的比例在初诊(PV:P<0.001)和调研时(ET:P=0.052;PV:P=0.063)最高, 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在初诊(ET:P<0.001;PV:P=0.011)和调研时... 相似文献
15.
HPLC测定大剂量甲氨蝶呤患者血药浓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HPLC测定血清中甲氨蝶呤浓度的方法。方法:采用Gold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19∶81,pH 7.2),检测波长306 nm,柱温35℃,样品经高氯酸沉淀蛋白后,再用氢氧化钠中和,进样。结果:血清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0.2%,94.4%,101.2%,日内和日间误差RSD9.0%,最低检测浓度为0.002μmol.L-1,低浓度在0.01~1.38μmol.L-1线性良好,r=0.999 7;高浓度在1.38~103.5μmol.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线性范围宽、准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与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及贝那普利干预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血管并发症组(A组66例)和有血管并发症组(B组64例),以55例正常人为对照(C组),放射免疫分析测定(R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ET、NO、CRP水平和贝那普利干预治疗12周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T和CR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而NO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伴血管并发症患者较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T和CRP显著增高(P<0.05),而NO明显降低(P<0.05).2型糖尿病患者经贝那普利干预治疗12周后,血清ET和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NO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和动脉内膜的慢性炎症反应,贝那普利干预治疗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是一门发展中的医学,现已有比较成熟的方法,治疗重点已从急性病痛逐步向各种功能障碍的康复转移。我们在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同时加用了正规康复训练,且与中频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PAD与VAD两种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VAD组和PAD组,各43例.给予VAD组VAD化疗方案,给予PAD组PAD方案化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化疗前后骨代谢指标[血清核因子 κB受体活化因子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SLC22A1 1222A>G位点及SLC22A2 808G>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130例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初次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T2DM患者,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DNA,应用等位基因特异引物PCR反应(Allele-specific PCR,AS-PCR)及凝胶成像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分析1222A>G及808G>T位点多态性与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 SLC22A1 1222A>G位点存在AA、AG、GG三种基因型,突变频率为64.62%,A等位基因与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P<0.05);SLC22A2 808G>T位点存在GG、GT、TT三种基因型,突变频率为11.15%,该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发生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概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559);二甲双胍胃肠道反应阳性组患者年龄大于胃肠道反应阴性患者(P=0.037);二甲双胍胃肠道反应阳性组患者收缩压高于胃肠道反应阴性患者(P=0.017)。结论 T2DM患者SLC22A1 1222A>G基因多态性与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SLC22A2808G>T基因多态性与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关;老龄及高收缩压可能是造成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