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39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52篇 |
综合类 | 27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背景:研究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然而其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是否会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而导致瘢痕增生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合成和降解的调控作用。
方法:增生性瘢痕组织取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行瘢痕整复术的患者,组织块法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取第2代细胞,采用氯胺T法、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0~500 µ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及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合成和分泌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及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均无促进作用。低质量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增高趋势,以50,100,500 µg/L组增高最显著(P < 0.05或P < 0.01)。同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在细胞与上清中变化一致。说明高质量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通过增加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合成来促进胶原蛋白降解,从而避免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瘢痕;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93.
Tab I collagen is an ~ component of etri~ Inatrices and edestS in a Vallety Of hssues and or~ such as the skin, ho, tendon etC[l'2]. It is oompe Of 2 al chains and I ac chain which interact witheach other to form a characteristic triple hells. The abnorInality Of ac 1 collagen is Often caused by mUtation or abnonhal ~ Of one Of its geneS, halting in cof itS Physiolopcal abationS[3-6].Antisense nucleic aCids are ethehve in ~the~ or UnoontIDlled gene ~on. aam stlatng OfhaCription blwha… 相似文献
94.
目的和方法过量Ⅰ、Ⅲ型胶原的沉积是增生性瘢痕组织和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原因。采用两个自行构建的SP6体外转录系统,通过掺入同位素(a32PGTP)进行放射自显影,探讨不同反义寡核苷酸对Ⅰ型胶原基因体外转录的抑制作用。结果和结论位于SP6转录起始位点区域的寡核苷酸能够有效抑制体外转录反应;而位于SP6转录起始位点下游约200bp的寡核苷酸和作为对照的随机寡核苷酸对转录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分离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MC)所用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的最佳浓度;获取MC,用于瘢痕瘙痒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MC;甲苯胺蓝染色和番红复染,鉴定并计数MC。结果MC体积大、核呈蓝色,胞浆内含紫红色分泌颗粒。当透明质酸酶浓度为1mg/ml时,与I型胶原酶浓度为1、2mg/ml组比较,Ⅰ型胶原酶浓度为3、4mg/ml组分离出的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3mg/ml组与4mg/ml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当Ⅰ型胶原酶浓度为3mg/ml时,与透明质酸酶浓度为0.5mg/ml组比较,透明质酸酶浓度为1、2mg/ml组分离出的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1mg/ml与2mg/ml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培养12h的细胞悬液中大部分黏附能力强的细胞已贴壁、溶解,而MC黏附性较差,轻轻摇动就可重新悬浮于培养液中。结论用Ⅰ型胶原酶和透质酸酶可以成功分离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MC,最佳浓度分别为3、1mg/ml。分离的MC存活时间较长,可满足实验需求。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P物质(SP)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SP对刺激性G蛋白(Gs)α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MCs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对照组中,GsαmRNA在上述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SP作用后,Gs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强,增生性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和非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SP通过上调GsαmRNA在肥大细胞中的表达促进组胺的释放,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7.
我院自1970年1月~1981年5月共收治重度与特重度烧伤小儿260例,占同期收治小儿烧伤380例的68.42%,除16例于入院10小时内死亡及5例只作一般治疗外,本组伤孩治愈率为82.43%。为吸取经验教训,现将本组病例的分析结果及体会报告于后。临床资料本组男142例,女118例;年龄最小2天,最大14岁,以1~6岁年龄组最多。烧伤原因:火烧伤134例,热液烫伤96例,电烧伤5例,石灰烧伤3例,欠详22例。烧伤面积最小8%(三度),最大98%,以50%以下居多,占本组的86.54%。治愈197例,治愈者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98.
99.
100.
材料与方法小香猪10只,平均体重15±5kg(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自制恒温98℃热水烫伤装置,TGF-β、GD34-抗及ABC免疫组化试剂盒,解毒烧伤膏(批号:ZL056,广东皮宝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烫伤模型制作动物麻醉、剃毛后在无菌操作下,在猪背两侧用98℃恒温恒压热水烫15秒,制成8个直径4cm圆形深Ⅱ度创面,病理切片证实。创面处理按随机分配原则,把各创面分为解毒烧伤膏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组创面于伤后应用解毒烧伤膏,每天换药两次,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不予用药。取材伤后第3、5、7、9天,随机选取5只动物,分别从治疗侧和对照侧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