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39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52篇 |
综合类 | 27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建立人增生性瘢痕 (HTS)裸鼠模型和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将HTS移植至裸鼠的皮下 ,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移植后的HTS的形态学、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分布变化特点。【结果】术后裸鼠全部成活 ,植入的瘢痕无坏死。在 6~ 7周内均能保持其原有的组织结构。光镜、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 (FB)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 ;移植后瘢痕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分布和TGF β1免疫反应强度与移植前相似。【结论】在裸鼠体内建立的HTS模型是一个可行和可靠的动物模型 ,移植的HTS在 6~ 7周内仍能保持其原有的组织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3.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烧伤后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烧伤创面肉芽组织和烧伤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的动态变化 ,探讨VEGF在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作用。方法选择临床手术切除的新鲜烧伤创面肉芽及各个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制成匀浆液 ,应用ELISA方法检测匀浆液中VEGF的变化。结果VEGF可在烧伤创面肉芽组织中有一定的表达 ,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展 ,其表达量进一步增加 ,在 4— 6个月的增生性瘢痕中 ,表达量达到峰值。瘢痕成熟后 ,VEGF的组织表达逐渐下降。结论VEGF的表达量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血管丰富程度以及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4.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烧伤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及其受体在瘢痕增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克隆抗体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9例正常真皮、7例肉芽组织及 34例增生性瘢痕标本中的PDGF及其受体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PDGF及其受体在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增强 ,在 6个月以内的增生性瘢痕中达到高峰 ,此后逐渐减弱 ;而正常真皮组织中仅少数标本呈微弱表达 (P <0 .0 5 )。结论PDGF及其受体表达的增强可能与瘢痕的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5.
人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瘙痒症状的正相关性:组胺在增生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没有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不同瘙痒程度的增生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的差异,评价组胺在人瘢痕瘙痒发生中的意义.方法: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取自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2002-09/2004-12收治的住院或门诊需手术切除瘢痕的89例患者.瘢痕瘙痒的程度可分为:0级:无瘙痒感;1级:瘙痒很轻,轻抓可缓解;2级:瘙痒令人烦恼,需较强烈的搔抓方可缓解,可以耐受;3级: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需长时间不断搔抓,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表现为吵闹不安.用荧光法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并分析其与瘢痕瘙痒的关系.结果:①增生性瘢痕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组胺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236.32&;#177;26.79),(225.68&;#177;25.53),(162.31&;#177;18.97)ng/g,P<0.01],但在增生性瘢痕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却无明显差异(P>0.05).②2和3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高于0级[0级:(173.57&;#177;19.85)ng/g,2级:(235.32&;#177;22.67)ng/g,3级:(246.73&;#177;27.98)ng/g,P<0.01],1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0级无显著性差异[1级:(182.38&;#177;20.23)ng/g,P>0.05],3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2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瘢痕的瘙痒程度与组胺的含量呈正相关(r=0.912,P<0.01).结论:①增生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组胺水平无明显差异.②瘢痕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的升高与瘙痒有关,组胺含量升高瘙痒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内黏膜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制备犬蒸汽吸入性损伤模型,共12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制取自体口腔黏膜片,移植于切除损伤黏膜后的气管内创面,对照组不作黏膜移植。术后2周、3周分别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6例移植黏膜均成活,未见感染、坏死或瘢痕形成;对照组术后2例创面感染,4例肉芽或瘢痕形成。术后24 h血白细胞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5±1.54、13.45±1.6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组织学显示,口腔黏膜移植于气管术后2周均可以成活并扩展,成活后仍表现为鳞状上皮,但结构有适应性变化。术后3周未观察到化生现象。结论局限于气管的吸入性损伤早期进行黏膜移植是可行的,有利于减少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7.
荷负电气溶胶对大鼠烫伤创面愈合中细胞周期蛋白B1 、细胞周期蛋白C、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荷负电气溶胶(aerosols)在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对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细胞周期蛋白C(cyclinC)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荷负电气溶胶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cyclin B1、cyclinC及PCNA表达水平。结果荷负电气溶胶组在伤后第2天开始有cyclinC表达于基底细胞胞核,第5天胞核表达显著,第6~10天持续高水平表达。而对照组cyclinC于第3天开始表达于基底细胞胞核,第7天表达显著,第8~10天持续高水平表达。荷负电气溶胶组cyclinC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CNA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荷负电气溶胶组和对照组在伤后第3天基底层细胞和毛囊细胞胞核均有表达,荷负电气溶胶组第5天表达显著,而对照组第7天表达显著,提示有大量细胞处于增殖状态。荷负电气溶胶组PC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cyclin B1在荷负电气溶胶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伤后第3天有部分表达于基底细胞胞浆和胞核,在第5天胞核表达明显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荷负电气溶胶照射治疗能有效促进烫伤创面中cyclinC和PCNA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加快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8.
109.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挛缩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诱导肌动蛋白(α-actin)和粘连蛋白(FN)表达的作用,探讨TGF-β1与烧伤瘢痕挛缩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培养、ELISA法、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在不同TGF-β1含量作用下,瘢痕成纤维细胞α-actin和FN表达的情况。结果:不同含量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α-actin和FN的作用不同,以10~50M/L的TGF-β1作用最有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表达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α-actin和FN的表达增加可能与烧伤瘢痕挛缩有关。 相似文献
110.
Gi-2αmRNA在人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表达及对组胺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蛋白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P物质(SP)对Gi-2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对照组中,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Gi-2α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P<0.01);SP作用后,Gi-2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蛋白介导了SP刺激人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Gi-2αmRNA的弱表达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