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影响我国高龄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危险预测模型。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273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OPCABG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立影响我国高龄冠心病患者OPCABG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相关危险预测模型,并对分析结果的校准度和分辨能力进行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岁以上高龄患者273例,全部患者接受OPCABG手术,院内死亡15例,占5.49%,中位随访时间6年,全部死亡59例,占21.6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否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是否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本组高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模型应用Hosmer-Lemeshowχ2检验,结果为χ2=5.871,P=0.66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结论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OPD、是否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是否急性心肌梗死、LVEF是我国高龄冠心病患者OPCABG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以上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危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12.
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成新生心肌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冠心病的发病率在近几十年不断增加,病损心脏因缺血引起左心室重塑,不断损失成活心肌,最终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在已进行的实验中在体外可生成心肌细胞,在体内心肌细胞形成的微环境中可诱导生成新生心肌细胞,且具有诱导生成新生血管的能力,为重塑心肌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直接心肌植入VEGF_(165)基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估VEGF1 6 5基因直接心肌内注射促进心肌血运重建的疗效。方法 :中国实验小型猪 11只 ,体重 (2 9 3± 4 3)kg。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LCX)近心端放置Ameroid收缩环。术后 6周行冠脉造影示LCX狭窄 >95 %为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形成。将选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 (n =6 )和对照组 (n =5 )。治疗组将VEGF1 6 5质粒注射到左室侧壁 10处有标记的心肌中层。对照组只注射空白质粒。治疗前和治疗 6周后 ,采用体表超声心动图观察静息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 (LDDSE)状态下左心室壁运动及功能 (LVEF、RT、MVCF、WMSI) ,通过2 0 1 TI SPECT观察心肌灌注改变。处死动物后进行心肌血管密度和VEGF基因mRNA表达测定。结果 :治疗 6周后 ,在静息与LDDSE(10 μg min kg)状态下 ,A组RT和WMSI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侧壁灌注缺损明显缩小 ,B组改善不明显。A组每个视野的血管面积、血管周长及血管数目均较B组多。A组 2 3例局部心肌VEGF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 ,B组 3 3例均无表达。结论 :直接心肌内注射VEGF1 6 5基因可促进慢性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 ,改善局部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 056例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基本资料、手术过程、围术期合并症、住院费用及出院情况,并完成中远期随访。结果 入组患者术前肌酐浓度为(184.56±145.93) mmol/L,肾小球滤过率为(34.57±12.61) mL·min-1·1.73m-2,其中CKD 3期739例、4期226例、5期91例。左主干病变183例(17.3%),平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3.02±0.73)支。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936例(88.6%),平均完成冠状动脉吻合数(2.92±0.82)支。围术期病死率为64例(6.1%),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需透析患者83例(7.9%)、二次开胸止血率73例(6.9%)、围术期心肌梗死134例(12.7%)、新发房颤155例(14.7%)。术后随访率为92.2%,随访时间6(1,11)年,长期生存率93.6%,其中全因死亡58例,232例患者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术后新增长期透析患者34例。Logistic分析显示女性、急诊手术、术前透析史、脑梗史、左主干病变与围术期死亡成正相关(P=0.039,0.037,0.020,0.009,0.000),而非体外循环手术与围术期死亡呈负相关(P=0.002);术前透析史、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及三酰甘油浓度控制不佳,随访期间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0.003,0.031)。结论 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行搭桥手术的风险高于普通患者,其中女性、急诊手术、术前透析史、脑梗史及左主干病变是患者发生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非体外循环可能是患者围术期恢复的保护性因素。此外,术前透析史、COPD病史及三酰甘油控制不佳则是术后中远期发生MACCE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患者外科治疗围术期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以预测此类患者外科围术期死亡和主要并发症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合并中度IMR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围术期死亡和主要并发症为终点,随机将这些患者的70%划分为训练集,剩余30%的患者划分为验证集。在训练集中应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寻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绘制列线图,并在验证集中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的949例患者,179例(18.9%)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围术期死亡或出现主要并发症),训练集(n=664)和验证集(n=285)分别有120例(18.1%)和59例(20.7%)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病史、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内反搏、使用体外循环、体表面积<1.75m2、TnI>0.7μg/mL、LVEF≤40%、肌酐清除率<70 mL/min以及LVEDD≥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即时流量测定(transit-time flow measurement,TTFM)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移植失败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02例,术中均行TTFM。术后3个月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桥血管,并依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正常组(桥血管任何位置出现50%的狭窄)和狭窄组(桥血管任何位置有≥50%的狭窄或闭塞)。比较2组TTFM参数,ROC曲线分析TTFM参数预测左、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移植失败的效能。结果共吻合桥血管331支,桥血管移植至左冠状动脉247支,其中正常220支、狭窄27支,桥血管移植至右冠状动脉84支,其中正常72支、狭窄12支;桥血管移植至左、右冠状动脉时,狭窄组平均流量(mean flow,Q mean)[(16.67±5.09)、(20.25±6.67)mL/min]、舒张期血液供应(diastolic flow,DF)比率[(58.30±9.16)%、(59.08±7.75)%]均低于正常组[Qmean:(47.21±17.39)、(51.49±13.96)mL/min;DF比率:(70.62±8.18)%、(74.47±5.17)%],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4.72±0.75、4.42±1.01)高于正常组(2.27±0.79、2.17±0.7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Qmean以18.0、24.0mL/min为最佳截断值,预测左、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移植失败的AUC分别为0.85(95%CI:0.78~0.92,P0.001)、0.86(95%CI:0.80~0.93,P0.001),灵敏度分别为82.0%、83.0%,特异度分别为94.7%、92.6%;PI以4.0、3.7为最佳截断值,预测左、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移植失败的AUC分别为0.68(95%CI:0.62~0.71,P0.001)、0.61(95%CI:0.56~0.67,P0.001),灵敏度分别为57.2%、54.0%,特异度分别为90.6%、91.5%;DF以65.0%、68.0%为最佳截断值,预测左、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移植失败的AUC分别为0.57(95%CI:0.49~0.63,P0.001)、0.62(95%CI:0.51~0.73,P0.001),灵敏度分别为52.3%、58.0%,特异度分别为86.3%、85.2%。结论 Qmean18.0mL/min、PI4.0、DF65.0%可预测左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移植失败,Qmean24.0mL/min、PI3.7、DF68.0%可预测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移植失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外科疗效,讨论对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7年9月4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11~50岁,平均年龄(29.0±11.5)岁.破口源于右冠状动脉窦34例,无冠状动脉窦9例.破入有心室30例,右心房8例,右心室及右心房3例,破人室间隔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2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8例,三尖瓣反流6例,房间隔缺损4例,二尖瓣反流2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肺动脉赘牛物1例.全部患者于心肺转流下行窦瘤修补及合并畸形矫治术.结果 无围手术期死亡.并发症5例,包括急性左心功能衰竭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随访6~120个月,平均(68.0±17.7)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第6、8年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进展为Ⅱ级主动脉瓣父闭小全.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对合并主动脉瓣关闭小全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早期手术,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并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Stanford A型动脉夹层外科治疗及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anford A型动脉夹层发病凶险,手术是挽救病人生命的有效措施,但术后并发症达17.0%~46.2%,病死率14.0%~32.5%不等[1-3].改进手术技术及灌注方法,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是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持续时间和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到2017年4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孙氏手术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在手术中记录。急性肾损伤的定义基于KDIGO标准。结果:最终分析817例连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总发生率为37.3%(n=305)。平均年龄(48.3±11.4)岁;73%是男性。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00.1±51.3)min。住院死亡率为8.6%。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体外循环持续时间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独立相关(OR=1.006,95%CI:1.001~1.011,P=0.020)。结论:体外循环持续时间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孙氏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了解这种联系的机制对预防策略的设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及中、远期随访结果,初步探讨手术适应证、方式及应注意问题。方法:本院2003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共114例,年龄8~91岁,平均(45.6±18.3)岁;男性89例,女性25例。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低温(28~32℃)体外循环下进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106例,生物瓣替换4例,主动脉瓣成型3例,ROSS术1例,主动脉根部替换1例。同期行升主动脉替换2例、升主动脉包裹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0.88%,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术后并发症8例,其中二次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呼吸功能衰竭1例,均经住院治疗痊愈出院。随访103例,随访时间20~77个月,平均(31±24)个月,非心脏原因死亡1例,无二次手术,所有存活的患者心功能分级均为Ⅰ或Ⅱ级。结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具有多样性,在掌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