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1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67篇 |
内科学 | 8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95篇 |
预防医学 | 43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4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2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
目的 探究利拉鲁肽(liraglutide,LIR)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TNF-α组(10 μg/L)和TNF-α+LIR组(10 μg/L TNF-α+100 nmol/L LI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培养基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ng system,qPCR)检测circ-sirt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抑制性卡巴蛋白α(inhibitor kppa B-α,IκB-α)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ICAM-1、MCP-1和IκB-α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65蛋白分布。
结果 与NC组相比,TNF-α组细胞培养基中的IL-1β和IL-6含量显著升高,ICAM-1、MCP-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IκB-α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减低,circ-sirt1表达显著降低,NF-κB p65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与TNF-α组相比,TNF-α+LIR组IL-1β和IL-6含量显著减少,ICAM-1、MC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IκB-α蛋白表达显著增加,circ-sirt1表达显著升高,NF-κB p65蛋白细胞核定位减少。
结论 利拉鲁肽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炎性反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及circ-sirt1/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房颤复发率、持续时间以及发生频率上,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年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组左心房内径为(33.17±1.15)mm,对照组则为(36.12±1.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患者房颤的复发率,促进其转复成功率的提高,有助于患者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安全性较高,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重危患者家属需求和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需求的认知状况,并针对认知差异采取有效对策。方法:采用重危患者家属需求量表对100例急诊抢救间/EICU患者家属和100名急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差异。结果:5个因子中4个因子急诊重危患者家属的需求与急诊护理人员对家属需求的认知存有差异(P〈0.05)。45条需求中有24条家属与护士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患者家属的需求在病情保证需求方面存有差异(P〈0.05)。不同护理人员对家属需求的认知存有差异(P〈0.05):护师和护士在“医护人员的支持”方面有差异,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理人员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差异。结论:急诊护理人员对重危患者家属的需求大部分均能满足。 相似文献
75.
76.
77.
背景:研究表明,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制备工艺条件影响因素多,筛选工作费时费力,且工艺的重现性较差。
目的: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包封率为指标,应用单因素设计,初步考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基本工艺条件。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设计实验,于2005-03/05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实验室完成。
材料:以相对分子质量2.0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选用W/O/W复乳-干燥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
方法:应用单因素设计,初选匀化方式(超声或旋涡)、超声时间(第1次+第2次:5 s+5 s,5 s+10 s,10 s+5 s,10 s+10 s)、内水相体积(50,100,200,250,300 μL)、分散介质聚乙烯醇质量浓度(10,20,30,50,70 g/L)、外水相中无机盐浓度(0,250,500,1 000 g/L)、搅拌时间(3,4,5,6,8 h)等缓释微球制备基本工艺条件。
主要观察指标:各制备工艺条件下微球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
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时,超声时间和搅拌时间对于包封率没有影响;匀化方式应选择2次超声,每次5 s;聚乙烯醇质量浓度在30~70 g/L内较好;内水相体积可固定在50~100 μL;外水相中无机盐的浓度越高越好,还可进一步筛选出最佳浓度。经过初步优化后,其平均粒径为6.68 μm,径距为(1.86±0.22)μm,载药量为(37.00±0.89)×10-3%,包封率为(61.31±1.31)%。
结论:应用单因素试验可以初步优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9.
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消渴康片中山茱萸所含成分熊果酸的含量。固定相:硅胶G;展开剂: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甲酸(20:5:8:0.5);回收率:97.21%;RSD=2.31%。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