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21篇
预防医学   4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miR-125b在甲状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各20例,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及病理确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25b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oxp3、LC 3I和LC 3II蛋白的表达.将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MDA-T32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   
12.
杜仲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辛晓明  冯蕾  王浩  王晓丹  朱玉云 《医学综述》2007,13(19):1507-1509
杜仲又名思仙、思仲、木棉等,在我国南自五岭,北至长城的广阔地区普遍种植,是我国特有的植物资源。杜仲包括木质素类、环烯醚萜类、多糖类、杜仲胶等多种化学成分。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增强免疫、抗衰老、促进骨细胞增殖、抗肿瘤方面发挥主要的作用。总之,杜仲的开发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疗法(PMAT)治疗子宫肌瘤的近期消融效果及MRI呈不同信号特点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经超声检查诊断,且有压迫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46例(49个肌瘤)行PMAT治疗。消融前、后3 d对患者行盆腔MRI平扫+增强检查。按照消融前MRI T2WI肌瘤信号强度将肌瘤分为低(A)、等(B)、高(C)信号3组。通过增强MRI图像测量消融前、后子宫体及肌瘤体积、消融率。比较不同组别间肌瘤的消融率。结果 A、B、C组的肌瘤个数分别为28、17、4;各组消融前肌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消融前比较,消融治疗后3 d,A、B组肌瘤及子宫体体积均明显减小(t=5.644、5.998;t=6.725、4.678, P值均<0.001),患者的压迫症状明显改善;C组肌瘤及子宫体体积的体积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治疗后,各组肌瘤消融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F=0.852,P>0.05)。结论 PAMT对MRI T2WI呈不同信号的肌瘤均可达到满意的消融效果,但与T2WI呈低等信号肌瘤相比,PAMT对高信号肌瘤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走行和毗邻关系,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开展该区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36例成尸头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15例成尸头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并与10例志愿者的3D—CISS序列MR图像进行对照,观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颅内的走行规律及其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由上而下从延髓的橄榄后沟发出,跨过延池,穿颈静脉孔出颅。根据走行,可分其为延髓内段、脑池段和颈静脉孔段。在脑池段,舌咽神经走行在上方,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下方且结合紧密;在颈静脉孔段,这3对脑神经及其与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的关系是:颈内动脉位于最前方,颈内静脉位于最外侧,舌咽神经走行在前内上方,有单独的硬脊膜包绕,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位于其后外下方,形成迷走、副神经复合体。结论:在标本的连续断面和对应的MR图像上能够清楚地显示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走行和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诱因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前症状及病毒感染诱发病毒性心肌炎情况,以便对病毒性心肌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患儿发病前1~14天有上呼吸道感染15例(55.5%),消化道感染8例(29.6%),腮腺炎1例(3.7%),水痘1例(3.7%),伴有发热史16例(59.3%),无感染史2例(7.4%).结论病毒性心肌炎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本组病毒性心肌炎92.3%发病前有感染史,因此要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对在1~14天内有病毒感染的患儿出现胸闷、气促、面色苍白、乏力、多汗、头晕、腹痛、抽搐症状,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在冠状断面上的解剖特征与MRI表现,为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15例成人尸头标本,以冷冻切片法切制成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应用3.0TMRI扫描仪,获取10例志愿者头部的sE序列T1WI和T2WI图像;在上述断层标本和MRI图像上,观察分析冠状断面上视神经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视神经眶内段居于眶中心偏内上方,断面呈圆形,其周围有视神经鞘包绕,蛛网膜下隙清晰可见,眼动脉位于其上方;视神经管内段居于眶内上方,断面呈水平卵圆形,周围可见视神经鞘,蛛网膜下隙不明显,眼动脉位于其下方;视交叉冠状断面呈“一”字型,分隔上方的视隐窝和后下方的漏斗隐窝,其上方有大脑前动脉A1段,下方为灰结节和垂体柄。结论:冠状断面町以清楚显示视神经、视交叉的形态特点与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颅内段、内耳道段的断层解剖学特征,为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9例成人尸体头部的连续断层标本(横断层标本36例、冠状断层标本15例、矢状断层标本18例)上分别探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颅内段及内耳道段在断面上的走行规律及毗邻关系,并与10例活体成人头部MR扫描图像的相应层面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自发出后相互伴行向外水平走行,穿过脑桥小脑角池后进人内耳道;内耳道是断面上识别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的重要标志性结构,小脑绒球在横断层上也有助于对二者的识别。结论:横断面及冠状断面均可清晰显示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颅内段,矢状断面则对二者在内耳道内走行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舌下神经在不同断面上的位置、毗邻、走行及识别标志,为舌下神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用国人成年尸体头部标本69例,以冷冻切片法切制成连续横断层标本36例、矢状断层标本18例和冠状断层标本15例;招募成年志愿者10名,利用3.0TMRI扫描仪,以3D—CISS序列扫描,获取横、矢状、冠状断层图像;在上述断层标本对照下,于MR图像上观察舌下神经在断面上的形态、位置、毗邻和识别标志等。结果:在横断面上,可见枕骨基底部两侧呈倒“八”字形的舌下神经管,管内走行着舌下神经;在矢状断面上,舌下神经管呈椭圆形,位于小脑前下方,岩下窦与寰枕关节之间;在经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冠状断面上,舌下神经管外口位于寰枕关节外上方、颈内静脉内侧,其间容纳舌下神经;在经舌下神经管内口的冠状断面上,呈“鸟喙”状的舌下神经管内口居枕骨侧部内,其内侧为延髓,外侧为颈内静脉,上方为颈静脉孔,下方为寰枕关节。结论:在横、矢状和冠状断面上,均可清晰显示舌下神经的位置及毗邻结构,但以横断面和冠状面为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鼻甲成型术对促进鼻内镜术后恢复、提高疗效的意义。方法107例(198侧)接受鼻内镜手术患者中,100侧同时进行中鼻甲成型术,观察中鼻甲成型组与中鼻甲保留组术腔恢复情况,随访6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中鼻甲成型组和中鼻甲保留组术后粘连率分别为3.9%和26.0%,两组在疗效及鼻腔通气满意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中鼻甲成型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腔粘连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通气改善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汉坦病毒MRNA在隐性感染大鼠各组织中的定位与分布情况。方法:以地高辛标记的汉坦病毒的MRNAcDNA为探针,与隐性感染大鼠的多种内脏组织进行原位分子杂交。结果:病毒MRNA主要分布在感染大鼠的肝脏,定位于受染细胞的胞浆,这与在死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尸检组织中的分布有所不同。结论:(1)肝脏是鼠类最易受汉坦病毒侵犯与寄生的器官;(2)汉坦病毒感染大鼠与人的机理有所不同,这很可能是大鼠感染汉坦病毒后不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