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现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发生的原因、参与调控的相关基因及信号途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在高危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23例高危老年冠心病患者行OPCABG治疗。手术在常温全麻下进行,采用前胸正中切口显露心脏。2例直接采用大隐静脉(SV)行SV-左前降支(LAD)搭桥;9例取乳内动脉(IMA)和SV,行IMA-LAD、升主动脉-SV序贯搭桥;12例取IMA和SV,行IMA-LAD、升主动脉-IMA搭桥。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者;总共搭桥74条,平均每例搭桥3.1条;早期死亡1例,出现呼吸衰竭1例,急性左心衰1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手术2例,胸骨感染1例;术后心绞痛完全缓解20例,明显缓解2例。结论高危老年患者行OPCAB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特别对一些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总结食管癌术后并发吸入性肺炎的治疗和护理经验.方法 对我科12例食管癌术后并发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治愈7例其中包括2例发生ARDS的患者;死亡5例,其中ARDS所致的严重缺氧1例,并发吻合口瘘导致的严重感染及MODS4例.结论 治疗中要注重气道管理与呼吸支持,科学地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合理、及时、有效地使用敏感抗生素;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尤其是肺脏功能的保护.护理中要避免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增加误吸的发生,警惕吻合口瘘的发生;重视生命体征观察,并注重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中青年单侧自发性气胸患者同期行双侧微创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接受同期双侧微创手术治疗的628例中青年单侧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双侧均存在肺大疱,且大部分对称存在。全组手术时间(101.4±47.8)min,术中失血量(31.5±19.3)ml;术后保留胸引管时间(3.5±1.4)d,术后住院时间(4.5±3.5)d。术后随访432例,随访(35.7±10.1)个月,2例复发气胸。结论中青年单侧自发性气胸患者往往双侧肺叶都有相对称的肺大疱病变存在,主要位于上叶尖段,同期行双侧肺大疱切除术,能有效地预防气胸复发和对侧发作气胸,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5.
目的应用新型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总结其临床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7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科接受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手术时间(259.2±53.6)分钟,体外循环时间(136.4±28.5)分钟,心肌血运阻断时间(85.3±11.7)分钟,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6±8.2)分钟。术中死亡1例,系术中主动脉开放后主动脉根部后壁大出血无法止血;其余6例患者术后及时清醒,循环稳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15个月,主动脉血管成像显示患者主动脉弓部及分支动脉内支架扩张贴壁满意,相应部位假腔消失,远端假腔内血栓填充;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患者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采用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简化主动脉弓部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适合于大多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6.
患者,男,57岁.因反复咳嗽8月,加重伴胸痛10天于2007年10月29日收入我院.患者咳嗽以干咳为主,偶有少量白色粘痰,无胸闷、气促,无潮热、盗汗,无咯血、消瘦,无腹痛、黄疸,无头昏、头痛,无四肢疼痛及感觉异常.院外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左胸壁后上份见一半球形病灶,3.5cm×2.5cm×3.0cm大小,边界清晰光滑. 相似文献
37.
目的总结微创外科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单纯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0年11月对1例单纯性心房颤动患者施行电视胸腔镜下心表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术。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即刻恢复窦性心律。术后随访半年,维持窦性心律,无中风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电视胸腔镜下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单纯性心房颤动具有微创、简单、安全、高效的特点,近期效果良好,其远期效果尚需长期随访及大宗病例观察。 相似文献
38.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超高龄(〉80岁)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治疗仍然首选外科手术。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与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围手术期管理至关重要。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微创组),并与同期22例采用常规经前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等。微创组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7月,记录心功能恢复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传统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短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升主动脉直径(AAD)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微创组随访(37.45±6.58)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人工瓣膜未见异常。结论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相对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