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肢体骨肉瘤瘤段灭活再植的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肉瘤患接受瘤段灭活再植的术后并发症,评价该术式的临床价值。方法:1986年11月到1989年7月,39例肢体骨肉瘤患行瘤段灭活再植术,平均随访43.5个月。瘤段灭活方法为液态氮冷冻24例,^60Co照射13例,煮沸2例。结果:(1)29名患发生了41例次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4.4%。11名患因术后感染、肿瘤局部复发等原因而截肢。术后总评优良率为41.0%。(2)瘤段灭活再植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33.3%,术后感染15.4%,皮瓣坏死7.7%,骨折25.6%,骨不连10.3%。结论:采用液态氮冷冻、^60Co照射、煮沸等方法行瘤段灭活再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肢体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42.
肢体骨转移癌的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术后康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继中  王臻 《现代康复》2000,4(10):1468-1469
目的探讨肢体骨转移癌患行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术及肢体功能康复方法并进行评价。方法17例肢体骨转移癌患接受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或复合异体骨段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Enneking肢体恶性肿瘤保肢术后功能评价系统及Karnofsky评分标准对患进行手术前后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平均随访16.5个月。结果(1)术后82.4%(14/17)的患肢体功能明显改善,Karnofsky评分增加(P<0.01  相似文献   
43.
患者男性,14岁,颈部不适3个月,右颈部疼痛并向右上肢放射2周。查体:颈部肌肉僵硬,自主活动受限,颈部向左侧旋转并屈曲时症状加重,右前臂桡侧及第1、2、3指背侧痛觉减退。斜位X线片似可见右侧颈6、7椎间孔狭窄。螺旋CT扫描见神经根管内一高密度圆锥状占位病变,CT值与皮质骨类似,边界清晰,位于横突孔侧后方,基底部在椎体的侧后缘,颈6、7右侧椎间孔狭窄(图1)。术前诊断:颈6、7右侧椎间孔内良性骨肿瘤,骨软骨瘤可能性大。图1 螺旋CT冠状面扫描见神经根管占位病变 手术:颈后正中切口,显露颈4至胸1的双侧椎板及右侧关节突。…  相似文献   
44.
目的:克隆人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PG/OCIF)编码区基因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以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法得到OPG/OCIF的编码区cDNA,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OPG-EGFP,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经G418压力筛选建立稳定转染人OPG/OCIF的细胞系,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及核酸杂交方法检测OPG/OCIF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获得的人OPG/OCIF编码区全长cDNA序列与文献报道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核酸杂交证实稳定转染人OPG/OCIF编码区cDNA的小鼠成肌细胞系中有OPG/OCIF,mRNA的表达。结论:获得人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编码区全长cDNA并证实在真核细胞中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45.
股骨近端肿瘤合并病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病理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39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8.5个月。结果 恶性肿瘤及复发性骨巨细胞瘤采用异体骨段复合人工假体置换,骨囊肿等行刮除植骨术,多病灶型骨纤维结构不良行外翻截骨及内锁髓内钉固定术,术后总评优良率76.9%。肿瘤复发、植骨吸收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结论病变的性质、侵袭范围、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等是手术选择的依据。良性病变瘤壁上残存肿瘤组织的灭活方法仍需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46.
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的关节功能重建和术后康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肢体恶性肿瘤切除后行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骨与软组织的修复重建及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方法。方法 1992年5月-1999年1月,对90例肢体恶性骨肿瘤患者行瘤段切除后,应用不同内固定方式行深低温冷冻异体骨关节移植,术后随访时间18-89个月,平均37.5个月。依据Enneking肢体恶性肿瘤保肢术后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①皮肤坏死、早期感染、异体骨骨折及骨不连等是影响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的主要术后并发症;②90例患者后肢体功能优良率为73.3%,其中髋关节、膝关节异体骨关节移植术后肢体功能优于肩关节,异体骨段移植优于异体半关节移植,内锁髓内钉固定、异体骨段复合人工关节置换术优于普通的自制内锁髓内钉和加压钢板固定;③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利于肢体康复。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和内固定、完善的软组织修复重建及术后早期行肢体康复训练,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可获得良好的肢体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7.
48.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3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行椎板减压术后,分别对囊肿进行处理。13例行囊肿大部切除后,重新缝合残余部分以包绕囊内神经根;8例囊肿大部切除后用肌肉填塞交通孔;2例囊肿切开旷置。随访时间3个月~11年2个月,平均30.2个月,观察疗效,并对其临床表现,术中的病理特点,术后并发症,以及X线片、CT、CTM、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MRI可清晰地显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囊肿切除后重新缝合包绕神经组与囊肿切除肌肉填塞组优良率并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有皮肤糜烂和颅内感染。结论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性硬脊膜缺陷所致。对囊肿的处理以囊肿切除、肌肉填塞封堵交通孔最为合理。术后以不放引流条及忌平卧为宜。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膝十字韧带移植重建术中韧带末端缝合固定的方法及固定强度。方法将24条带髌骨的髌韧带标本分为3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3针,缝合材料为Ethilon缝线及直径0.4mm钢丝,对样本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较强度,探讨最佳的缝合针数和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结果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缝合点固定强度超过钢丝材料的破坏强度;用缝线缝合2针的强度达到80N以上,超过缝线材料的破坏强度;将第一针贯穿韧带缝合,不降低固定强度。根据实验结果,将改良的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临床应用17例,加速了术后早期康复,取得良好效果。结论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或3针的固定强度差别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第一针贯穿韧带,可减少缝线裸露但不降低固定强度,均超过缝合材料破坏强度。若想增加固定强度,应从改进缝合材料强度和增加缝线数目着手,此缝合法临床应用可加速康复,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50.
目的克隆人可溶型破骨细胞分化因子(sODF)基因,构建融合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制备抗体。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得到人可溶型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编码区cDNA,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JM109,0.1mmol/L β—D一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收集菌体蛋白,行十二烷基硫酸钠-多丙烯酰胺冻胶电泳(SDS—PAGE)。纯化蛋白,体外诱导破骨细胞分化。结果获得人sODF基因cDN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ODF,转化菌株可表达人GST—ODF蛋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000,Western分析证实为GST—sODF融合蛋白。纯化后的表达产物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有破骨细胞形成,象牙片上有骨吸收陷窝形成。结论成功获得人sODF基因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人GST-ODF融合蛋白。成功表达的人sODF蛋白有诱导破骨细胞分化的活性。为该蛋白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