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5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5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77篇
口腔科学   66篇
临床医学   192篇
内科学   106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83篇
综合类   412篇
预防医学   163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230篇
  7篇
中国医学   149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建立大鼠成釉细胞原代培养技术,观察不同浓度氟化钠对成釉细胞活性的影响,为研究氟斑牙的形成提供依据。方法取1015 d的Wistar大鼠磨牙牙胚组织进行原代培养,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釉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0.4、0.8、1.6、3.2、6.4 mmol/L)的氟化钠作用于成釉细胞,分别培养24、48、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情况。结果①当氟化物浓度为0.4、0.8 mmol/L时,对成釉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②当氟化物浓度为1.6、3.2、6.4 mmol/L时,对成釉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随着氟化钠浓度的增加,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并且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愈发明显。结论不同浓度的氟化物对体外培养成釉细胞的活性具有促进和抑制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建立慢性饮水型氟中毒动物模型并观察其硬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建立氟中毒动物模型。染氟组分别饮用含氟化钠浓度为50、100、150 mg/L的自来水,对照组饮用常规自来水。8周后取大鼠切牙及股骨,通过组织HE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切牙成釉细胞和大鼠骨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各组大鼠血氟、牙氟及骨氟浓度。结果实验组大鼠切牙出现不同的氟牙症表现。各染氟组大鼠血氟(F=11.234,P<0.05),牙氟(F=275.148,P<0.05),骨氟(F=217.337,P<0.05)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各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HE染色发现实验组大鼠切牙成釉细胞排列不规则呈多层,高柱状细胞结构变矮或消失,少量细胞发生扭曲,且随氟浓度增加以上病理学改变加重。大鼠股骨HE染色发现实验组骨组织出现骨小梁增多,排列致密等骨硬化性表现,骨骺板增厚,增殖层软骨细胞排列紊乱,随浓度的增加以上病理学改变加重。结论长时间饮用高浓度含氟水可引起慢性氟中毒,硬组织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的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53.
刘璐  董淮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0):1383-138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分析,以及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92例KD患儿,其中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观察组,无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进行血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血清免疫球蛋白(Ig)及补体等的检测和分析。按照KD患儿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分成冠状动脉病变组、非冠状动脉病变组,筛选出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2例KD患儿中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48例(52.2%)。观察组CRP、ESR、PCT、IgG以及C3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性别、发热时间、Hb、ESR、肺炎支原体感染、丙种球蛋白无反应与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P<0.05~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发热时间≥7d(OR=3.229,P<0.01)、Hb<100g/L(OR=2.114, 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OR=3.356, P<0.01)、丙种球蛋白无反应(OR=3.655, P<0.01)。结论KD的诱因之一可能为肺炎支原体感染。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KD患儿的CRP、ESR、PCT、IgG以及C3呈正相关。发热时间≥7d、血红蛋白<100g/L、支原体感染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是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54.
刘璐  张云霞  杨芳 《护理学杂志》2016,(11):101-104
综述尊严的起源、概念,总结归纳养老机构老年人尊严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维护尊严的措施,以及对我国养老机构维护老年人尊严的启示,希望能够增加医务人员对尊严概念的了解,将相关概念应用于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护中,维护老年人的尊严,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成都市双流区学龄前儿童体质现状,了解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的年龄性别差异及发展特点。方法 2017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13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并依据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 幼儿部分) 进行体质测试,实际检测儿童1 077名,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组儿童的体质总分进行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对不同性别儿童的体质总分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的综合评级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共对双流区5所公立幼儿园的1 077名 3 ~ 6 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体质测量,学龄前儿童体质测试总体合格率为 87.16% 。体质总分方面,男童及女童不同年龄组间的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4岁组及4.5岁组的男女童体质总分存在差异,且均为女童优于男童。体质评级方面,男童及女童优秀率最高的年龄组分别为5.5岁组(7.69%)与4.5岁组(12.06%);各年龄组的女童的优秀率均高于男童,但仅有4.5岁组男女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都市双流区 3 ~ 6 岁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较低;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以增强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异常的基因,为ITP治疗寻求新方法。 方法 随机选取ITP患者(ITP组)8例和同期入院体检健康者8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moDCs),选取ITP组和正常对照组moDCs样本各3例,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完成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他moDCs样本分为对照组、ITP组和ITP+雷帕霉素处理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信号通路激活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s表面分子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moDCs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结果 差异性表达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TP组患者moDCs中有161个基因表达上调,320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和分子通路注释,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T细胞分化、T细胞共刺激、T细胞活化等生物学过程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途径。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显示,ITP组患者树突状细胞中mTORC1信号通路基因表达上调。进一步验证发现,ITP组患者moDCs中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mTORC1活化标志物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相对含量升高,同时ITP组患者mo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的表达增加,而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降低。使用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抑制mo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和促炎因子IL-6、IL-12的分泌,并上调IL-10的表达,而对TGF-β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结论 ITP患者moDCs中mTORC1信号通路高度激活,使用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改善moDCs的免疫调节能力。因此,mTORC1信号通路可能是调节ITP患者moDCs功能异常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7.
影像解剖学课程是医学影像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多且杂,解剖识记信息量大且难,是将人体系统解剖学、断面解剖学与各种影像资料图片相关联的形态学学科,对空间思维整合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注重单纯解剖部位知识点的讲授,并未将其与临床影像诊断思维紧密结合,亟待进行教学改革。本校通过网络平台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与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相结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层次融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的模式改革,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交流协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8.
目的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精油,制备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并对花椒精油固体制剂的抗真菌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中草药及食品的储藏提供安全、绿色、高效的杀菌剂。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产地花椒(甘肃大红袍花椒、韩城大红袍花椒、汉源红花椒和茂汶大红袍花椒)精油中化学成分及其相对质量分数进行分析,选用Agilent HP-5毛细管柱,程序升温进行分离(初始温度60 ℃,保持2 min,以10 ℃·min-1上升至280 ℃,保持5 min),扫描范围m/z 35~590。利用纳米分子筛吸附法制备花椒精油固体制剂,考察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及其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UPLC-FLD)分析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激发波长360 nm,发射波长440 nm。结果 4个不同产地花椒的平均精油提取率5.2%;(+)-柠檬烯、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是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主要成分。含花椒精油体积分数为0.1%时,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的抑制率(16.41±8.89)%;含花椒精油体积分数为0.2%时,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的生长抑制率(8.11±2.70)%;当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含花椒精油体积分数为0.5%时,对黄曲霉菌的生长抑制率(21.62±5.41)%,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的抑制率(45.43±5.67)%,对黄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可达(90.47±12.77)%。结论 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花椒精油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及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可将花椒精油开发成抑菌制剂,运用于中药材、食品的存储。  相似文献   
59.
刘璐  李军 《淮海医药》2014,(2):199-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儿童肥胖率迅猛增长。近60%~85%的儿童肥胖将发展为成人期肥胖,而且儿童肥胖与其成人后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儿童肥胖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其防治重点主要是积极寻找影响因素进行干预。目前,国内关于儿童肥胖的研究对象主要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研究学龄前儿童肥胖及其危险因素的并不多。学龄前期是发展认知、形成各种习惯和行为的重要阶段,也是建立和培养正确营养意识、良好饮食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儿童的可塑性最强,因此,学龄前期是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乃至全人群肥胖的关键时期。本文就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究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评估随访期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负荷变化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20年12月淮北矿工总医院拟诊断为冠心病的7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采用320层容积CT对其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同时详细记录其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并对其血脂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测定。根据复查期间的2次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将2次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18),其余患者在随访期结束时发现至少有1个冠脉节段存在斑块,对比第一次检查原有斑块范围增大、管腔狭窄程度增加,作为斑块进展组(n=60)。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比7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冠状动脉狭窄、斑块性质和负荷变化。  结果  斑块进展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随访间隔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斑块进展组中吸烟患者的比例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项危险因素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部分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指数异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增高增加了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增加的风险,导致管腔狭窄。78例患者在随访后的各血管分支狭窄程度较随访前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后,钙化斑块的比例(26.80%)低于随访前的56.52%,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比例(分别为42.27%、30.93%)高于随访前的23.19%、1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8例患者在随访后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以及总体斑块负荷高于随访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于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来说,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在随访期间较好地对其冠状动脉狭窄以及斑块性质和负荷变化进行评估,对于预测其病情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