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金标准”,但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术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为保留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理和运动特性,提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目的:比较前路Active.L型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和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62例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6-58岁,平均47.7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4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1例;手术节段:13-42例,L4-513例,L5-S15例。对照组行腰椎融合术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0-60岁,平均48.5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7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3例;手术节段:13-44例,L4-526例,15-S112例。随访观察指标包括:(1)临床疗效评定:术后疼痛及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手术成功率的评定。(2)影像学评定:腰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的椎问活动度独立因素t检验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全部获得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平均1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平均19.8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下腰痛方面均取得明显疗效。在改善ODI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椎间隙活动度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腰椎前凸序列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融合术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条件下,相比腰椎融合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因此,在合适的手术适应证下,人工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更优且可以替代腰椎融合术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脊柱共平面技术(vertebral coplanar alignment,VCA)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VCA技术矫形的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16.3岁(14~25岁)。收集术前、术后及最近一次随访时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及CT,测量主弯Cobb角、顶椎偏移、冠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平衡、顶椎椎体胸廓比值(apical vertebral body-rib ratio,AVB-R)、顶椎旁肋骨弥散间距(apical rib spread difference,ARSD)、剃刀背(rib hump,RH)及椎体旋转角(rotational angle to sacrum,RAsac)。结果 主弯Cobb角由术前的55.7°矫正至术后的14.7°,TK由术前的26.7°矫正至19.0°。术前Lenke矢状面形态为“+”的病人矫正至“N”,而术前Lenke矢状面形态为“N”的病人仍维持正常的TK。AVB-R、ARSD、RH及RAsac的矫正率分别为36.0%、60.1%、56.7%、54.9%。在24个月的随访期间,无明显矫形丢失,无冠状面、矢状面失代偿发生。结论 VCA技术应用于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可获得满意的椎体去旋转和矢状面重建效果。目前针对VCA技术的研究多为初步应用经验,其适应证的选择还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73.
十二指肠溃疡系指十二指肠黏膜及其深层组织的一种局部缺损.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易于误诊.现将我院1998年9月~2001年9月曾被误诊的十二指肠溃疡3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4.
目的:对比观察冻干同种异体骨和冻干异种骨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48只中国大白兔一侧桡骨造成1cm骨缺损,随机分为同种异体骨组和异种骨组,每组24只,分别植入两种移植骨,术后4、8、12周分批取材,进行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然后做对比分析。结果:术后4周异种骨组的X线片,Gary X线评分与同种异体骨组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8周同种异体骨组组织学检查以及组织学评分与异种骨组有统计学差异,在其他时期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冻干异种骨具有很好的成骨效果,可以作为修复骨缺损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75.
目的采取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在腰痛融合邻近正常椎间盘的诊断价值。方法53例因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行椎间盘切除和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手术前行椎间盘造影时,不包括邻近融合节段的正常椎间盘。所有的患者随访35.6个月(24—80个月)。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49例临床效果优良,随访2年以上,38例患者无任何症状。15例患者在渡过21个月的无症状期后出现疼痛复发,采用腰椎MRI和椎间盘造影复查。结果MRI发现15例患者中的8例出现了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而此8例中仅有1例(2%)经过MRI和椎间盘造影同时证实该节段为疼痛的原因,从而再次进行融合手术。结论术前MRI上表现为正常的相邻椎间盘在椎间融合术后不容易变成病变节段,因此没有必要常规在术前为了排除病变节段而行相邻于拟融合节段的正常椎间盘的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76.
2012年3月20~22日,国际脊柱外科前沿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pine Surgery,ISSAS)第十二届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800多位脊柱外科医师及有关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38位专家注册参加了本次大会.为期3d的会议进行了主题讨论:脊柱微创技术,腰椎外科,颈椎外科,矢状位平衡和畸形;专题论坛包括: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生物学治疗的历史和展望,脊柱畸形的生物力学,微创技术是希望还是陷阱,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循证医学,脊柱外科难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感染.  相似文献   
77.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皮质骨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联合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对融合节段应力的影响.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年人腰椎三维重建CT数据,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L3/4节段PS固定(A组)、CBTS固定(B组)和联合固定(...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三翼臼髋关节假体植入后在静载荷作用下骨盆结合处周围的变形状态。方法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施加载荷前后的骨盆上感兴趣区域的数字图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了与三翼臼假体结合处的骨盆外侧面应变分布呈现非均匀的复杂应变状态,且随着载荷的增加最大应变分布区相应扩展。结论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是一种较有潜力的非接触全场测量方法,有望在生物力学中得到更多应用。  相似文献   
79.
髋臼骨缺损和带翼髋臼翻修假体三维计算机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髋臼骨缺损和带翼髋臼翻修假体模型三维模型。方法:根据成年人CT扫描数据,利用Unigraphics软件手工提取边界,重建骨盆和带翼髋臼翻修假体三维模型,并人工制造骨缺损。结果:建立了不同假体内与骨盆髋臼结合的三维模型。结论:下一步根据髋臼所受到的载荷,加载在髋臼的模型上,进行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80.
目的 采取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在腰椎融合邻近正常椎间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57例因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行椎间盘切除和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手术前行椎间盘造影时,不包括邻近融合节段的正常椎间盘。所有患者随访35.6个月(24-80个月)。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53例患者中49例临床效果优良,随访2年以上,38例患者无任何症状。15例患者在度过21个月的无症状期后出现疼痛复发,采用腰椎MRI和椎间盘造影复查。结果 MRI发现15例患者中的8例出现了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而此8例中仅有1例(2%)经过MRI和椎间盘造影同时证实该节段为疼痛的原因,从而再次进行融合手术。结论 术前MRI上专现为正常的相邻椎间盘在椎间融合术后不容易变成病变节段,因此没有必要常规在术前为了排除病变节段,而行相邻于拟融合节段的正常椎间盘的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