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研究旨在观察蛋白质饮食方式是否能调整老年女性蛋白质的代谢。作者通过比较两种蛋白质饮食方式,验证在饮食习惯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集中蛋白质饮食可改善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假设。对象与方法志愿者为15名老年女性,平均年龄68±1岁,经体格检查均健康。研究分15d适应期和14d实验期。设计适应期是为了调整志愿者问平日蛋白质的摄入差别。通过接受15d供给蛋白质1.2g·kgFFM~(-1)·d~(-1)的饮食,使所有志愿者得到相同的  相似文献   
32.
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 (MF -BIA)是测量总体液 (TBW)的一种无创伤性技术。本研究旨在测定孕早、中、晚期孕妇的细胞外液 (ECW)及TBW的纵向变化 ,同时确定二者与孕期的关系。对象和方法 :173名正常单胎孕妇 ,平时月经周期正常根据血浆β 人绒毛膜促进腺激素试验阳性诊断为妊娠。经过筛选 ,其中 13名有妊娠高血压或子痫前期或两者合并者为高血压组 ,5 0名正常妊娠者为对照组。分别在孕早、中、晚 3个时间段进行MF BIA。试验前一天 ,受试者进行日常饮食 ,避免剧烈体育活动 ,过夜禁食后测量立高 ,体重 ,进行MF BIA及血细…  相似文献   
33.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ing,ABVS) 的乳腺癌超声特征在腋窝淋巴结转移负荷术前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6例(106个病灶)乳腺癌的ABVS超声征象,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及负荷的定义,分低负荷组(≤2个转移淋巴结)和高负荷组(≥3个转移淋巴结),对比研究两组超声特征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该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低负荷组与高负荷组超声特征单因素分析病灶位置、形态、生长方位、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冠状面高回声晕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最大径、边缘情况、距乳头距离、距皮肤距离、冠状面汇聚征、冠状面虫噬征、血流信号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灶最大径(OR=4.971,P=0.007)、距皮肤距离(OR=3.559,P=0.017)、冠状面汇聚征(OR=5.932,P=0.019)、冠状面虫噬征(OR=9.426,P=0.003)及血流信号(OR=3.367,P=0.033)均是腋窝淋巴结转移高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stic(P)=-4.402+1.604×最大径>2 cm+1.270×距皮肤距离≤0.2 cm+1.780×汇聚征+2.244×虫噬征+1.214×血流信号Ⅱ~Ⅲ级。Logistic回归模型以预测概率P=0.50作为阈值,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高负荷的敏感度71.7%,特异度81.7%,准确率77.4%,AUC为0.872。 结论 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对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高负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英 ]/GeltrudeM…∥AmJClinNutr 1 999,69 3 2 5~ 3 3 0 本研究旨在评估缓解期克隆病 (CD)病人的身体组成、食物引起的生热作用 (DIT)及底物氧化率。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 1 8例活检证实的CD病人 ,男 1 0、女 8例 ,均处于临床缓解期 ,无任何并发症。CD平均持续时间为 ( 46 4±1 0 8)个月 ,研究前 6个月病人没有复发 ,也未用任何药物。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与研究组相配的 1 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男 6、女 6名。所有受试者研究期间体重稳定 ,甲状腺功能正常 ,无肾、心、肝功能障碍 ,未用任何能…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对局灶型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thyroiditis,SAT)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细针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局灶型SAT和30例PTC病例资料,分析2组病变常规超声和VTIQ的图像特征。结果:局灶型SAT组出现边界模糊的比例高于P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型SAT组有9例出现回声向心性减低,7例内部呈低回声夹杂斑片状高回声,而PTC组均无此超声特点。局灶型SAT组病变内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的平均值为(4.23±0.89)m/s,PTC组SWV的平均值为(3.12±0.26)m/s。2组SWV的平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IQ能够实时定量测量甲状腺结节的硬度,对于SWV超过3.58 m/s的甲状腺结节,做TI-RARD降级处理后发现,诊断效能明显上升。结论:局灶型SAT与PTC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存在交叉重叠现象,易将局灶型SAT误诊为甲状腺恶性肿瘤。VTIQ对局灶型SAT与PTC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6.
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心力衰竭5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海珍  林琍  宗文霞 《医药导报》2012,31(6):724-727
摘 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血浆脑钠肽(BNP)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并发心衰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血糖治疗和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8226;d-1,po,qd。24周后检测两组患者心功能及血脂、血浆BNP、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呈正相关(r=0.821,P<0.01);随着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下降而升高,呈明显负相关(r=-0.730,P<0.01);不同心功能分级组之间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失访2例,最后观察58例)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和78.3% (P<0.05);两组BNP、hsCRP水平下降(P<0.05),LVEF升高(P<0.05),且以治疗组变化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降低糖尿病并发心衰患者BNP及hsCRP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治疗心衰的疗效。  相似文献   
37.
来自意大利米兰市自由大学外科系的MarcoBraga和米兰比可卡大学外科系的Luca Gianotti进行了一项关于临床营养成本-效果的研究,其目的是评估术前补充免疫营养制剂是否能够节省患者医疗费用和有较好的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和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厦门市海沧医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将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0例),将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栓长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栓长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单一用药治疗,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较佳,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血脂水平,还具有...  相似文献   
39.
三七为名贵大宗药材,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现代法典等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三七炮制历史沿革,厘清三七炮制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以三七炮制品的现代研究为切入点,分别从炮制工艺、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变化等方面进行文献分析。根据三七炮制研究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如三七古代炮制方法多样但现代沿用较少;炮制工艺缺乏规范化研究;皂苷类、多糖类、氨基酸类及黄酮类成分在三七炮制前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是造成三七炮制前后药效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目前关于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品方面,比较三七炮制前后药效变化的研究较少,致使三七生熟差异转换机制研究不深,“生消熟补”的科学内涵未能阐述清楚,不利于临床的规范用药。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三七及其炮制品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药效活性的相关性,以阐明炮制机制,为其规范化炮制、质量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